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当年曹操为何非要斩杀华佗?后汉书给出真相,曹操是对的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麻沸散、五禽戏,这两样都出自华佗之手,一样在古代为做外科手术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样是强身健体的一项运动,适合大众强健身体。

    华佗靠着这两样发明和救死扶伤的事迹流芳百世,中国人也常用“华佗在世”来称赞一个医生医术高明,他作为一个医生无疑到达了职业巅峰。

    可这样受世人称赞的华佗,最后却死在曹操手下。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因为曹操多疑,怀疑华佗要加害自己才痛下杀手。

    但后汉书中关于华佗的评价,却揭示华佗之死不只是曹操的原因。

    离仕途,入医道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无论哪行哪业,能做出一番成就的人大多还是系统学习过。真正通过自学,半路出家的少,除非天赋很高又坚持不懈。

    像华佗这种可称神医的存在,大众想当然觉得他不是出身医学世家,就是拜了一个厉害的师傅。

    但恰恰相反,华佗并不是子承父业,历史上也没记载他师从何人,是谁教了他一身不俗的医术。

    他家境一般只能满足温饱,家中也并不从事医疗相关的行业,只是普通人家。甚至他一开始并没有想做一个医生,而是从大流走读书路,通过入朝为官来改变命运。

    都说一心不可二用,这也试那也试,到最后可能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都只有半吊子水平。古时读书人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从早到晚泡在书籍里,多花些时间在爱好上就会被说玩物丧志。

    但华佗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他不会想到,自己能入大官的眼不是靠他苦读积攒的才识,而是因为他顺带学习的医术。

    其他读书人劳逸结合,多是吟诗作画,结伴游玩。华佗的爱好却是看医书,钻研医术,博采众长。

    他少年时不只是待在家里看书,而是边学边游历各地,并向各个医师请教医术。在这过程中,他开始行医治病,因为精湛的医术而小有名气。

    他励志要出人头地,刻苦读书只为入仕,和很多读书人一样,认为自己能在官场上大放异彩。

    只是东汉时期科举制度还未出现,也就没有考取功名这一说法,平民想做官靠人举荐是最可靠的办法。但真的平民又哪里有那么多机会和大官结交,连见大官一面都难得。

    华佗是误打误撞,说才学没几个人知道他。可说医术,被他医治过的人不用特意交代,夸赞他医术高明的话一传十十传百,他自然而然就成了有名有姓的人物。

    那时,有官员听闻他的事迹后,觉得他是个可造之材,于是主动举荐他为官,也有官员想招纳他到自己手下做事。

    但恰逢乱世,华佗为了安全考虑,不愿卷入政治纷争。加上他还年轻,觉得以后入仕的机会还有很多,他的起点也可以更高,所以婉拒了别人梦寐以求的做官机会。

    可他想不到的是,之后买官的风气盛行,而在免费举人入仕和拿官位赚钱这两者间,大部分官员都会选择后者。

    他们这种家境普通的读书人,就算倾家荡产也买不上一个官,就算做上一个小官,在腐败的官场里也几乎没有升迁机会。

    反而是那些胸无点墨的纨绔公子,只要肯花钱会奉承,就能买个不错的官位。他们坐稳了官位之后,又会利用职权卖官捞金,恶性循环下平民的官路被彻底堵死。

    华佗错过那几次机会后,几乎就没有了入朝为官的希望,但这却不一定是坏事。

    他既然没了入仕的机会,又怕参与纷乱而招来杀身之祸,就将精力都放在了医学上,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夫。

    只将学医当成爱好时,他都能有所成就,更不用说全身心投入医学。

    神医华佗

    他放弃入仕后,如从前那样四处游历,救治了许多病人。一开始找他看病的只是平民百姓,随着他名声渐大,一些达官显贵也开始请他看诊。

    华佗治过的病人多而杂,所见过的病症也多种多样,因此他不只专精一道。内伤外伤、妇幼科病和针灸开刀他都有涉猎,其中他最擅长也最出名的,就是针灸之术和外科手术。

    说起古代中医,一般人都只会想到针灸和中药,而一提起开刀手术,第一反应是西医。现在大众印象里,用针用刀也是中西医最大的区别。

    儒家思想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哪怕只是一根头发也不该轻易损伤,何况是伤到皮肉。所以古代很少有人敢想到在身体上动刀,从医者也少有提倡动手术的。

    可偏偏华佗不走寻常路,不但两样都精,还有“外科鼻祖”的称号。他尤其擅长给人开膛破肚,连切除病变肠道的手术也能做。

    现代做手术都讲究无菌环境,怕伤口感染,且都要打麻醉,防止病人挣扎影响手术。

    而古代既没有无菌的条件,也没有麻醉药,做手术的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华佗不懂也无法创造无菌条件,但他知道一般人都会怕动刀怕疼,他也头疼病人会乱动的问题。

    他冥思苦想令病人无知无觉的办法,最终发明了麻沸散。

    据说病人只需要在手术前用酒吞服,之后就会进入全身麻醉状态,不疼不痒地度过手术。伤处再敷上他配制的伤药,伤口四五天就开始结痂愈合,一个月后就彻底痊愈。

    只是这种神奇的麻醉药配方已经失传,广为流传的“蔓陀罗花”版配方也无法证实是原方,于是就出现了麻沸散是否存在的争论。

    毕竟现代的麻醉剂都需要精准剂量,多一分可能致命,少一分可能导致病人中途苏醒,为此还诞生了一个麻醉医生的职业。

    而麻沸散只用口服,且不知道会不会有剂量区别,就能达到高水准的全身麻醉,确实令人难以信服。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消失在时光长河中的事与物多不胜数。

    虽然麻沸散失传,但他另一个发明“五禽戏”还是保留了下来。五禽戏,顾名思义动作灵感来自五种动物,分别是虎、鹿、熊、猿、鸟,主打养生健体的功效。

    据说他的弟子吴普学会后,坚持用五禽戏锻炼,加上自己精通医理,不仅活到了九十多岁,还耳聪目明。他也不像一般老人掉光了牙齿,反而一口好牙坚固完整,不影响咀嚼。

    如今,五禽戏还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分化出了不同派系。

    除开这两样出名的发明,华佗行医生涯的精彩程度半点不减,有不少奇闻轶事。

    例如他给一个郡守治病,郡守送礼他统统收下,却不开药方也不施针。他贪得无厌的行为让郡守忍无可忍,而不等郡守发难,华佗就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还留下一封痛骂他的书信。

    郡守派兵追捕华佗时,郡守儿子不但不帮自己的父亲,反而阻止士兵抓捕华佗。

    盛怒之下郡守气血翻涌,竟然吐出了体内郁结的黑血,他的病在这后也全好了,原来让他暴怒吐血就是华佗给他开的药方。

    又例如有个将军的妻子怀了两个孩子,但生产时只接生了一个出来,而孕妇自己也没察觉到异常,那个被忽略的孩子就留在了孕妇体内。

    可羊水已破,那个胎儿没法存活成了死胎,导致这个孕妇时常感到不适,却查不出病因。

    将军听闻华佗大名后,就请他来诊断,华佗笃定地说他妻子体内还有个孩子,并且是男孩。但将军觉得这是无稽之谈,并不相信。

    后来将军妻子愈发感到不适,将军才半信半疑地又请了华佗来,这次华佗怎么说他就怎么做。

    将军妻子服下华佗配制的汤药后,便感到要分娩的疼痛,随后接生婆果然从她体内取出一个全身发黑的男婴。

    诸如此类有趣又稀奇的事,华佗经历了不少,可以说是见多识广。然而,他精彩纷呈的人生最后却结束在阴暗的大牢里。

    为人性恶

    《三国演义》中,关羽手臂中了毒箭,危急关头是华佗主动求见,为他刮骨疗毒。这一情节既塑造了关羽坚毅豪爽的性格,也突显了华佗的医者仁心和高超医术。

    可实际上,在关羽中毒箭前,华佗就已经死于曹操之手,并不是真正为关羽疗伤的大夫。华佗与曹操有交集,纯粹是因为曹操患了病,并不存在有人猜测的为关羽报仇的原因。

    《后汉书》中评价华佗:“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见业。”说他脾气不好,难以得志,并耻于自己从医。

    曹操也说:“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

    意思是,华佗能治而不治,拿他的病谋利,想借此抬高自己的地位。

    有人看了这一评价后,认为华佗确实是个唯利是图的小人,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那时曹操已经身居高位,手握重权,偏偏得了头风病。头风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不发作时对生活毫无影响,一旦发作就是头痛欲裂。

    曹操每次发作都痛不欲生,他找了大夫来看,试了各种治疗方法,可最多是缓解而无法根治。

    一天,他听说有个叫华佗的神医,能治许多疑难杂症,深受百姓爱戴。

    曹操却是嗤之以鼻,因为那时的医生地位与现在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那时大夫属贱业,又有不少招摇撞骗的江湖术士和游医,所以曹操在亲眼见过华佗的能耐前,一直不是很看得上他。

    直到华佗给官员治病成常态,曹操又实在忍受不了头痛折磨,才命人请他来为自己医治。

    华佗给他看过病后,当场给他施针止住了头痛,直言他的头风病不好治,除非做开颅手术。他说得坦荡,丝毫不像是作假。

    可曹操是出了名的多疑,而且在古人观念里,头部是除了心脏外最重要的部位,将头颅切开这种匪夷所思的事,无异于是送死。

    不说曹操,换成另外的任何人都会慎重考虑要不要手术,且大部分人的答案应该都是拒绝。

    所以,即使华佗展示了自己的能力,曹操也不相信和不同意开颅。他认为华佗诓骗他,一定还有其他办法可以医治他的头风病。

    之后华佗几乎成了曹操的私人医生,常被曹操召去看病,但无论几次他的说法都不变,坚持开颅是唯一的办法。

    可曹操坚持不手术,华佗没有办法,只能用针灸和汤药缓解。而华佗知道他治不好这病大概率会被迁怒,曹操早晚会起杀心,于是他干脆借口拿药回了家。

    到了假期期限,他又以妻子生病为借口拖延,无视曹操几次征召。曹操饱受头风病折磨,又不好强制把他绑回来,就派人去核实情况。

    如果华佗的妻子是真的生病,就让他在家照顾,结果发现华佗一直在撒谎。

    曹操大怒,当即命人把他押入大牢,不顾多人求情,对外说他以病要挟自己,判处了他死刑。

    其实,华佗如果真的想以治病为要挟入仕,他以前多的是机会,这时他都是年过六十的老人了,乱世也还没结束。且以他的医术,年轻时靠收取高价诊金去买官,远比威胁一个高官来得容易。

    而他耻于自己医者的身份,是阶级转变的原因,毕竟读书人“学而优则仕”,他却入了贱业。

    不过,这个结局也少不了他的性格影响。

    他不是想办法让曹操相信他没法治头风,而是在不确定曹操是否会配合的情况下,给出一个风险极大的治疗方案,为了逼曹操配合还故意冷落,才招致杀身之祸。

    他几次不受召,已经犯了“不从征召罪”,被视为挑衅官威。

    站在曹操的立场上,他一方霸主,却被一个贱业身份的人欺骗,几次三番拒绝征召。如果他就这样放过华佗,他的声威一定受损,也会被人耻笑。

    那无论是泄愤,还是为了扬威,他都可以杀了华佗,不用顾虑太多。从曹操的角度看,他做得没错。

    遗憾的是,一代神医落得这样凄凉的结局。据说华佗在狱中时,曾想将记载自己毕生所学的《青囊经》托付给狱卒。

    但狱卒怕受牵连,不敢接受,于是华佗将《青囊经》焚毁后赴死。

    假设华佗一开始就说自己无法治,想办法脱身,不接这个烫手山芋的话,也许就是另一种结局。

    可能是对自己足够自信,又可能是他身为医者的职业道德作祟,才让他选了一条不归路。

    单字解释: 当 年 曹 操 为 何 非 要 斩 杀 华 佗 ? 后 汉 书 给 出 真 相 曹 操 是 对 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