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张骞苏武李陵被俘后,都在匈奴娶妻生子,匈奴为何不杀被俘的汉将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匈奴是古代兴起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历史上一直与中原王朝为敌,每当中原遭逢战乱时,匈奴就会趁机南下大肆劫掠一番。

    由于匈奴骑兵来去如风,中原王朝对此也很是头疼,在地广人稀的平原上,想要防御匈奴的侵扰,确实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

    根据王国维的分析,后世口中所谓的匈奴,其实就是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等部落。还有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人等等,这些都是匈奴的前身。

    大约从西周时期开始,随着犬戎部落攻陷镐京,中原王朝就开始有意识的修筑城墙,以防御来自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侵扰。

    到了战国时期,赵国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最容易受到来自北方胡人的进攻,赵武灵王开始修筑赵长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避免胡人的侵扰,采取了两个措施。

    这个时候的胡人其实应该称呼为匈奴人了。秦始皇为了抵抗匈奴,一方面派遣大将军蒙恬将匈奴赶出河套地区,另一方面将原先六国的长城连接起来,以此为基础修筑了秦长城。

    虽然历史上对长城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修建长城无用的,也有人认为修建长城劳民伤财的,但是长城确实对保护中原地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过,长城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匈奴的威胁,之后的汉朝与匈奴之间依然产生了多次战争。

    在汉朝刚刚建立之时,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在实力方面还处于较为疲乏的状态,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处于劣势。

    到了汉武帝时期,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汉武帝进一步稳固了汉朝的统治。随着国力的提升,汉武帝开始对匈奴用兵,多次派遣汉军攻入漠北。

    公元前127年,卫青发动河南之战,汉军收复河南地区;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发动河西之战,汉军夺取河西走廊;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分两路出击,发动漠北之战,汉军一举击溃匈奴主力,霍去病更是建立了“封狼居胥”的显赫功绩。

    与此同时,为了消除匈奴在西域的影响力,汉武帝也多次派出使者出使西域,号召西域诸国起来反抗匈奴。

    虽然匈奴在汉朝的打击下,势力逐渐衰落,最终还分裂为南北二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汉朝也损失巨大,不但有不少名将战死,还有一些成为了匈奴人的俘虏。

    例如张骞、李广以及其孙李陵,还有出使匈奴的苏武和李广利">李广利以及赵破奴等,他们都曾被匈奴俘虏过。

    比较有意思的是,无论是汉朝还是匈奴,在对待战俘方面都显得特别宽大。甚至张骞、苏武和李陵以及李广利">李广利等人还在匈奴娶妻生子

    汉朝时期,但凡是愿意投降汉朝的匈奴贵族,都会得到汉朝皇帝的优待,被安置在长安城享受荣华富贵。

    例如汉武帝的托孤大臣金日磾,他原本就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投降汉朝后还得到了重用,成为与霍光齐名的托孤大臣,其家族更是“世名忠孝,七世内侍,何其盛也!”

    汉朝作为天朝上国,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自然不可能气量狭隘,善待俘虏也并不令人意外,这也体现出了中原文化的包容性。

    可是游牧民族出身的匈奴,一直以来都是以野蛮著称,为何也很少杀害被俘的汉将呢?尤其是匈奴单于,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这些被俘的汉将。

    匈奴人善待被俘虏的汉将,主要有三个原因,说出来别不信。

    其一,匈奴作为弱势的一方,希望用这种手段笼络被俘虏的汉将,让他们为匈奴效力;

    其二,匈奴人崇尚强者,这些汉将虽然被匈奴俘虏,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实力不行,无论是李陵、李广利">李广利还是赵破奴,他们都是先与数倍于己的匈奴人鏖战之后才被俘的;

    其三,善待被俘虏的汉将是一种强有力的宣传手段,可以削弱汉军的抵抗决心,也令匈奴在与汉军交战时减少损失。

    在人们的印象中,匈奴几乎跟野蛮画上了等号,实际上并非如此。匈奴人同样有着自己的文化和艺术,并非是人们眼中那种茹毛饮血的怪物。

    例如1972年出土的匈奴王鹰顶金冠,就表明匈奴在艺术方面很有天分,这种造型精美的“胡冠”后来甚至还传入中原,受到中原贵族的喜爱。

    虽然匈奴并没有发明出自己的文字,但是文明程度已经相当高了。尤其是匈奴的贵族阶级,长期以来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与中原地区的贵族并没有太大区别,收买人心这种小伎俩他们自然也懂得。

    单字解释: 张 骞 苏 武 李 陵 被 俘 后 都 在 匈 奴 娶 妻 生 子 匈 奴 为 何 不 杀 被 俘 的 汉 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