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什么样的人才可能成大事?起义前的光武帝刘秀或许能给出一些参考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上述这些名言警句其实都很有道理,但是,我相信很多朋友看了之后,依然只是在瞬间有所感悟,然后立马就回归原状,照样不知道如何去干大事、成大业,也根本不知道如何去识别身边哪些人是具备干大事的能力的?

    为何会如此?因为我们对于成功、潜力这些东西缺乏一个系统的认识,上述这些道理其实都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有些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些强调“谋定而后动”,有些强调“正本清源,由内而外”,有些强调“成大事不争小利”,这些其实都是一些局部因素,并不具备代表性。

    顺着这个话题,我们或许能从刘秀身上借鉴到一些关于一些能成大事者的认知!

    简单介绍一下起义前的刘秀

    话说在王莽祸国之前,就有一本名叫做《赤伏符》在社会各阶级之中悄然流传开了,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这句话要解释起来就会很复杂了,比如还要牵涉到阴阳家的“五德说”(汉朝是火德),但大致意思还是很明确,就是说汉室将在一个叫刘秀的人手里复兴。

    后来,民间那些耿直Boys觉得上述这种说法太拗口,所以就简化成了一个更直白的版本:“刘秀当为天子!”

    “刘秀当为天子”这个BGM在当时多有影响力呢?就连王莽的国师兼儿女亲家,即一代大儒刘歆在听到这个谶语之后,也早在公元前6年便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刘秀”,然后满心幻想有一天苍天能把皇位赐给他。

    不过,很遗憾的是,刘歆的春秋大梦最终破灭在了王莽手里。王莽在搞得天怒人怨之后,对这种威胁到他皇权的谶语也是零容忍,直接把很有想法的刘歆给干掉了。

    刘歆表示很不服气,我这个冒名顶替的“刘秀”,没吃到肉却因此丢了性命,这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你可以要了我的命,但要我服输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在死前一半坚信一半诅咒地留下遗言:“之所以我没有当上皇帝,是因为我的原名不是刘秀,未来的真命天子还得是一个原名叫刘秀的人。”

    南阳的刘秀家从根上倒,也是汉室宗亲。刘秀号称是汉高祖的九世孙,祖上发自汉景帝的第六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而刘发这一脉的发源其实也相当神奇的。

    话说一百多年前的一天,汉景帝和弟弟梁王刘武在宫中哥俩好,结果没把握好度,一不小心就喝多了。但又没到烂醉如泥的程度,只是酒后无心睡眠,于是便点名要去一个叫程姬的宠妃那里指导工作。

    无巧不成书,程姬刚好处于一个女人每月不太方便的那几天,但她又不想让辜负汉景帝的期望,便把自己的侍女叫来,交代她要用心完成组织上交代的任务。

    汉景帝因为那个侍女的身份太低,所以对刘发这个“不速之客”一般的儿子向来就不太喜欢,后面直接把他丢到偏远的长沙国(长沙在当时确实是地处边陲)去了。

    后来的情况,很多喜欢历史的朋友也大致了解了,到了汉武帝时期,这位爷太会玩了,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弄了一个名叫“推恩令”的千古阳谋,直接把“汉室宗亲”这个曾经无比高大上的群体,扔到大锅里去温水煮青蛙了,他们被迫过上了一代不如一代的日子。

    到了王莽时期,根据统计,在南阳排得上号的豪族有21家,其中唯一一家跟汉室宗亲搭得上边的就是刘秀家。这么看来,刘秀比他后面卖草鞋的那一位后代,还是要幸福很多。

    其实刘秀家的爵位一直比较坚挺,直到王莽篡汉前,他们家在南阳白水乡还有自己的封国。后来,是因为王莽的刻意针对才被废除的。

    刘秀的爷爷刘回担任过巨鹿都尉,父刘钦是南顿县令。这也从侧面告诉我们,刘秀的起点并没有我们想象那么低。别看他爷爷和父亲的官职好像都挺低的,这要看跟谁比了,放到中央朝廷去,他们这种级别显然不够看的,但是在地方上也算是个人物了。那个时候的一个县可比现在一个县大,县令相当于现在县委书记,大家想一想今天县委书记在社会上有多大影响力,不就全都明白了吗?

    刘秀他爹是县令,所以也就注定他妈也不是一般的身世。刘秀的妈也是出身于南阳的富族大户。

    总而言之,刘秀自身的家庭背景其实并不差,而且他们老刘家从祖上开始依靠皇室宗亲的身份经营了好几代,背后还有很多错根盘节的人脉关系,使得他们家在南阳当地非常有影响力。

    刘秀家自此进入了大哥刘縯当家的时代。刘秀的大哥刘縯也不是一般人,这孩子身上有一股贵族自带的贵气和霸气,性格刚毅、手脚大方、壮志逸怀、交往甚广、激情满怀。

    当他听到王莽篡汉时,义愤填膺。大家可别把刘縯当成一个普通的愤青,打打嘴炮就完事了,人家可是来真的。他觉得王莽就是个奸臣贼子,必须想方设法干翻他,所以便表示,过日子的事情我不管了,弟弟妹妹们你们好自为之,我要把咱们家的家底子都拿来结交天下豪杰,干它一票大的。

    刘縯这种行为放在今天肯定会被无数人骂作是败家行为,每天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放着弟弟妹妹不管,整天就和那些江湖人士称兄道弟,讨论那些打打杀杀的事情,这不是败家子是啥?但是,大家不要忘了,他们老刘家的老祖宗刘邦当年也靠走这条路登上皇位的,所以别人这么干可能会被指指点点,但他是老刘家的人,别人只会说他有先祖之风。

    刘縯认为,或许每个干大事的人家里都得有个能干活、话不多的兄弟吧,恰如高祖当时,是家里的刘老大为刘邦那个刘老三默默地扛下了所有,而现在轮到弟弟刘秀这个刘老三为自己这个刘老大默默扛下所有了。

    刘縯的感觉没错,刘秀确实是为他、为他们家扛下了所有,但是自比高祖的他却不是终结乱世的那个人。终结乱世还得是“刘老三”这块金字招牌才好使。

    刘秀家有三兄弟和三个姐妹,除了大哥刘縯在历史的舞台上短暂地绽放过耀眼的光芒外,二哥刘仲和三个姐妹们很快就将被大哥连累致死,所以就不介绍他们了。反正大家要记住一点,大人物的兄弟姐妹们通常都是很容易倒霉的。刘秀这种跟着光芒万丈的哥哥还能有惊无险地后来居上的人,其实并不多见。

    正所谓“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秀”就是形容庄稼长得好的意思,刘秀出生时都稻禾一茎九穗了,他不取名为“秀”,谁有资格取名为“秀”?

    刘秀出生时就不同凡响,长大后必须继续不同凡响,仪表堂堂,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简直跟他的老祖宗刘邦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所以,刘縯若是用心观察和总结一下,或许就不会自比高祖了,刘老三还是传承在刘老三身上了,刘老大始终只能打辅助。

    刘縯其实很多时候是有点看不上刘秀这个只会埋头苦干的弟弟的,咱们老刘家的人是要干大事的,你天天在地里刨地,能刨出个啥名堂来?

    但是,刘秀一般都是苦笑过后就释然了,咱爹走得早,剩下三兄弟,如果出现两个只顾在外面浪的人,这日子还能过吗?

    兄弟之间闹归闹,但是刘縯还是着实为自己弟弟的前程考虑过,他觉得弟弟不能把一辈子的大好时光浪费在地里,便安排刘秀出去见见世面、读读书。这就是大户人家的见识,深知教育对于一个人和整个家庭的意义。

    一个人有知识的启迪,才知道去开悟自己的人生。比如刘秀知道如何给自己的人生去设立小目标了。其中“为官当为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这两个小目标在后世流传很广。

    一个人到了一个更高的平台,才有更多机会去拓展自己的高效人脉。比如刘秀后来定鼎天下所依仗的“云台二十八将”就有好几个是他的太学校友。

    一个人只有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和见识,才会在很多复杂的环境和情绪之中,迅速地冷静下来,找到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比如刘秀后来在他大哥刘縯被更始帝刘玄猜忌迫害时,就能极其冷静和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寻找自己的出路。

    时代在变,我们的思维也一定要跟着变。此时的社会跟跟两百年前刘邦赖账、樊哙屠狗、周勃吹鼓,然后组团打天下的时代真不同了。没有知识文化和背景根基的人真的很难去决定和改变时代命运了。从东汉刘秀到明朝洪武大帝,这中间1300来年,也就石勒和刘裕这两个猛男是真正从底层暴走,在历史上掀起了一阵浪花。剩下的可能就是唐末那些割据军阀了,其他的大人物背后都是有背景和根基的。

    性格沉稳的刘秀虽然也支持哥哥反对新朝,但是觉得哥哥在自身实力不具备的情况下,就这么大张旗鼓,并不是一件好事,便找了个借口去新野投奔姐夫邓晨了。一方面离这个随时可能暴雷的哥哥远一点,一方面可以离自己的梦中女神阴丽华(新野人)近一点。

    刘秀到了新野,便靠帮助姐夫卖粮食营生。正所谓是“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刘秀帮姐夫在新野和宛城贩粮时,从来就没亏过。慢慢地,所有跟他接触过的豪族才俊与江湖人物都一致认为他是个人物!比如后来最早随刘秀参加革命的宛城豪族李家。

    长兄已经做了决定,刘秀陷入了沉思,跟还是不跟呢?其实他还有选择吗?你哥造反,你怎么躲也是躲不掉的。

    公元22年11月,想通了的刘秀在宛城豪族李家的赞助下,与李家的李通、李轶率领着宛地的宾客豪杰回到了老家舂陵和大哥汇合,同时,姐夫邓晨也从新野率众赶来,聚集了七八千人,打出了“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自称“柱天都部”,老刘家正式起兵造反了。

    从此,刘秀沿着这条没有回头路的路,一步步走向了他的人生巅峰和无数个让人拍案惊奇的高光时刻。

    分析一下刘秀的成事基础

    刘秀之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自然会有一些诸如运气之类的偶然因素在里面,但更多还是因为他自身有很多必然优势,他的人生底色是要优于常人的。读不懂这一点,就根本读不懂历史上那些所谓的成功密码。比如后世的曹操,年轻时那么操蛋,怎么突然就成了北方霸主了呢?比如孤身入荆州的刘表,被后世人调侃为优柔寡断,但人家怎么就一个人把荆州那大一块蛋糕拿到手了呢?

    第一点,他具备了恰逢其时的时代优势。王莽上台后,搞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再加上老天爷也不再给他面子,经常出现天灾,搞得天下离心、民不聊生,这在客观上形成了天下大乱的必然趋势。否则,像刘秀兄弟要想推翻一个中央政权,几乎就是痴人说梦。

    第二点,他具备了无可替代的舆论优势。“刘秀当为天子”这句谶语起到的作用就是,刘秀还没准备创业,就有各种王牌平台到处给他打广告了。如果说之前还有刘歆那个假冒伪劣产品在前面截流的话,那么在刘歆被王莽干死了之后,刘秀造反简直就是纯粹为自己代言了。比如前面提到的宛城李家就是因为这句谶语在他身上下注的。

    第四点,他具备了超越常人的见识优势。如果刘秀没有被他哥哥送到长安去求学6年,可以说,刘秀大概率也是难以成功的。因为一个人的成功其实到了一定程度是最需要见识来支撑的。你的事业搞大了,很多时候矛盾就加剧了、风险就增加了,你怎么判断?你怎么取舍?你的各方面资源需求和战略定位都需要拓展了,你怎么去识别和选择?比如,刘秀在娶了阴丽华之后,真定王刘扬表面上要求实际上胁迫刘秀娶他的外甥女郭圣通,这种事情如果是没有见识的人,很可能就光顾着耍情绪了,老子和阴丽华感情那么好,你让我娶小三,还必须把小三扶正,滚一边去吧。

    第六点,他具备了沉稳厚重的性格优势。这里就不展开分析了,因为上述的很多优势,其实刘秀的大哥刘縯也具备,但是刘縯为什么只是昙花一现,而刘秀却笑到了最后呢?主要就是因为两人的性格差异。干大事者,必须要性格稳重,临机决断要敏锐、沉着、沉稳,要三思而后行,毛毛躁躁、冲动莽撞的性格是很难成大事的,即便你在战场上乘风破浪,回到表面上风平浪静的大本营,你也随时可能死在自己人手里。比如刘縯最后就是因为太过锋芒毕露、鲁莽冲动而被自己人干掉了。

    之所以花这么多笔墨介绍刘秀的成事基础,就是希望大家一定要牢记,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我们在剖析别人的成功时,一定要客观理性、全面深刻,不然就很容易落入自己误导自己的误区。

    一些总结和建议

    我在家里教育孩子的时候,通常都会跟他说,你要少去模仿你爸身上那些人模狗样的地方,而是要多去反思你爸那些猪狗不如的地方。其实就是让他少去读别人的成功学,多去读别人的失败学。

    因为很多人骨子里的模仿和复制意识是很强的。有些人成功学看多了,便总想着复制别人的成功经验,以便给自己的人生找一条快捷通道。但是,一个人的成功之道往往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支撑的体系,运气、能力、性格、环境、见识、背景等等因素都至关重要,很多人读成功学根本读不透,看到一点皮毛就盲目地去模仿和复制,是很容易害了自己的。“画虎不成反类犬”、“类我者生、学我者死”这些话早就警告过我们了。

    失败学和成功学不一样,失败的人往往都是败在人性上,这些东西是有共性的,你可以摘出来反观自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般不会对自己造成太大的伤害,不会过多地误导自己。

    总而言之,成功的背后有太多的偶然因素,是不可复制的,也是难以模仿的,而且很多人还根本就读透就开始模仿复制。举个例子,韩信背水一战千古流传,后世那些在势不如人的情况下去学“背水一战”的,有谁不是被按在地上摩擦的?而失败的背后虽然也有很多偶然因素,但是大家看失败案例时,不是想要模仿复制,而是想去借鉴反思,所以即使我们看不透、看不全,也没多大关系,无非就是多反思多受益,少反思少受益。

    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希望大家在看事物时,一定要多从逻辑上去梳理总结,少从现象和行为上去下结论。不要见风就是雨,不要浅尝辄止。

    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就是这个人有一定的基础、能力和见识,然后一直在正向成长,且空间很大、资源很多、人脉很广,最后,也是最重要一点,这个人要让很多优秀人士感觉靠谱。大家自行体会吧!

    单字解释: 什 么 样 的 人 才 可 能 成 大 事 ? 起 义 前 的 光 武 帝 刘 秀 或 许 能 给 出 一 些 参 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