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吕不韦为何饮鸩自尽?这件事无法解释,我们只能解释他为何倒台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吕不韦为何自尽,只能问吕不韦本人。

    但死无对证。

    所以,这就是一笔糊涂账。

    不问吕不韦本人,那看形势、观斗争、究关系,梳理前后逻辑线索,能够找出吕不韦自尽的原因吗?

    找不到。

    因为嬴政没说让他死,秦国也没说要他命。最关键的原因是这件事太过具体。太过具体的事,可以闭环因果关系,自然也就无法解释、无需解释。

    乃赐文信侯书曰:“君何功于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嬴政只是写了一封信,批了吕不韦一顿,根本没说让他自尽,也没说要杀他。而且,已经有了惩罚措施,即:吕不韦带家人迁居蜀地。

    大秦朝堂,除了嬴政能杀吕不韦,其他人想也不敢想。新晋得宠的李斯,是吕不韦的门生故吏。为表忠心,李斯会打压吕不韦余党,却不会像对付韩非一样对付吕不韦。因为吕不韦曾经位高权重、现在名声在外,杀吕不韦,会得罪太多人、扰动太多关系。

    那为什么要说秦国呢?秦国不就是嬴政说了算吗?

    秦王一怒,流血漂卤。但一怒和流血之间,则要开动秦国这架国家机器。而开动国家机器,就一定要有章法,杀人也要讲理。在秦国,就是讲法。

    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法诛之。

    因为韩非是韩国公子。所以,这种人一定不能为秦所用。不能为秦所用,就一定为六国所用。因此,能力越大、威胁越大,韩非后患无穷。那怎么办?直接杀掉。但李斯的建议是“不如以法诛之”。一个韩国公子,或者说一个韩国间谍,秦国都要“以法诛之”,何况吕不韦?

    吕不韦曾是大秦相邦,被嬴政尊为仲父。所谓仲父,本义是父亲的大弟,而通俗点儿说就是“二爸”。大秦相邦加秦王二爸,这种人能随便杀吗?

    当然不能。

    但吕不韦卷如嫪毐一案,秦法总不能不处理吧?

    当然处理。

    公元前237年,“冬,十月,文信侯免相,出就国”。免相、出就国,这就是对吕不韦的处理。

    秦昭王时期,丞相范雎举荐郑安平为将,结果秦军战败、郑安平投降。其后,范雎免相、出就封地。对吕不韦的处理,就套用了这个从前判例。

    王以文信侯奉先王功大,不忍诛。

    就嬴政本人来说,他也下不去手。嫪毐一案,虽然比郑安平投降危害更大,但吕不韦也比范雎位高权重。

    即便不是相邦,不当“二爸”,吕不韦还是大秦文信侯,就食河南十万户。这就相当于自带主角光环。

    始皇帝亲政以后,即便有灭国之功,秦法也不再封侯,如王翦所说“有功终不得封侯”。王翦都把楚国灭了,还不能封侯吗?后来还是封了,有灭国之功的将军也给封了侯。但史书没有记载这些侯的封地。所以,嬴政即便封侯,也都是虚封,有名无实、有爵无地,仅是高级打工仔。

    然后,你就知道吕不韦这个文信侯在秦国是一个什么存在了。大秦天下、秦王治下,吕不韦资历最老、级别最高、待遇最好。所以,杀掉他,等于引发一场政坛地震,甚至都能导致秦国朝堂认知失调。

    秦王没说杀他,秦国不会杀他,吕不韦又自带主角光环,杀他兹事体大。所以,嬴政杀掉吕不韦所带来的麻烦,远比吕不韦活着的麻烦,更大更多。这笔账,嬴政能算清楚。

    假想一下,如果嬴政的诏书不是斥责而是赐死吕不韦呢?

    这就是不念“二爸”之情、也不念相邦之功。那吕不韦也可以怎么绝情怎么来。除了谢主隆恩、饮鸩自尽,吕不韦还能怎么绝情?

    他可以跑。吕不韦有后路。

    文信侯就国岁馀,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之。

    战国时代,打个比方说就是:七家跨国公司互相搞竞争、彼此搞兼并,而且是你死我活的那种烈度。

    这时候,什么最重要?人才最重要。吕不韦在秦国执政经历,已经证明他就是难得的人才,是战国时代的明星经理人。

    所以,吕不韦跑到齐国、跑到楚国,让能位居高位,甚至还能反过来搞秦国。

    你可以说因果关系不对,正确的因果关系应该是秦国成就了吕不韦,而不是吕不韦成就了秦国。但放在当时情境之下,秦王嬴政以及六国君王,会这么想吗?

    他们不会。他们会认为是吕不韦成就了秦国。所以,吕不韦到哪国做相邦就能成就哪国。至少嬴政是这么想的,“王恐其为变”。正是担心吕不韦“为变”,所以秦王才发来一纸诏书,申饬吕不韦。

    而这也恰是嬴政的机警之处。

    我不杀你,我就臊着你,历数大秦对你种种好,让你无地自容加自惭形秽。然后,为了免除后顾之忧,再把你迁徙都蜀地。没杀你、你反水,便是错上加错;离洛阳、就蜀地,便是压在五行山下。

    这时候,吕不韦肯定承受了巨大压力。

    反水逃到六国,都不是道德上亏欠秦国的问题,而是人生上亏欠自己的问题。因为秦国是他的成功和理想。走了、反了,就是否定自己。但是,不走呢?一旦入了蜀地,吕不韦都不是政治生命结束,而是社会生命结束。因为天下无人再知他吕不韦。

    嬴政发诏书申饬吕不韦,是公元前236年。而转过年,也就是公元前235年,“文信侯饮鸩死,窃葬”,吕不韦自尽了。

    这件事太过具体。

    太过具体的事,自成因果闭环。因为吕不韦饮鸩服毒,所以他死了。这个因为所以,就够了,无法也没必要嵌入到其他关系链条中。没有嬴政的斥责、也没有迁居蜀地的诏书,吕不韦也可能自尽。所以,各种揣测都是在强加因果联系。

    而那些不够具体且饱含复杂动机的事,才可以解释。所以,虽然吕不韦为何自尽,不能解释,但吕不韦为何下台,却可以解释。

    首先是嬴政对吕不韦之死的态度。

    吕不韦这么大的一个人物,怎么能悄无声息地秘密埋葬?照吕不韦的地位,即便不能举行诸侯级葬礼,起码也要举行大夫级别葬礼?但是,并没有。在当时、在秦国,吕不韦只落得一个“窃葬”的下场。

    这就是嬴政对吕不韦的态度:你早该死了,死了都不能解寡人心中之恨。

    其次是嬴政对吕不韦门客的处理。

    嬴政对吕不韦的门客和同情者施以严厉惩罚。虽然没有举行正式葬礼,但吕不韦的很多门客都参加了“临”礼,相当于哭丧。吕不韦畏罪自杀,我嬴政要他死无风光,而你们竟给他哭丧。这就是要跟我秦王对着干、跟秦法对着干。

    于是,一通雷霆举措,呼啸而至,相当于另一场逐客令。参加哭丧的门客,凡是来自三晋的,统统驱逐出境;凡是俸禄为六百石的秦人,统统取消爵位,迁离旧地;凡是俸禄在五百石以下的秦人,而没有参加哭丧的,迁离旧地,不夺爵。

    其舍人临者,晋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夺爵,迁;五百石以下不临,迁,勿夺爵。

    第三是嬴政对吕不韦一案的定性。

    为此,秦王嬴政甚至专门搞了一条“立法”,即“自今以来,操国事不道如嫪毐、不韦者籍其门,视此”。翻译过来就是:从今以后,如果还有像嫪毐、吕不韦这样的乱臣贼子,一律抄家,比照现在的处理方案来办。

    吕不韦死了,不仅不能依礼安葬,而且不许门客哭丧,甚至还搞了一条律法。嬴政的态度、处理以及定性,完全是把吕不韦当成了政敌。

    上述这些,就是吕不韦倒台的形势所逼。他与嬴政早已形同水火。那这个形同水火的政敌关系,又是怎么形成的?

    关于吕不韦倒台,一般的看法有两种:

    一是吕不韦参与了嫪毐之案。嫪毐这个祸乱后宫又祸乱国家的大奸臣,就是你吕不韦推荐的。按秦法,谁推荐、谁负责。所以,嬴政一定要弄死吕不韦。

    二是秦王嬴政要除掉政治污点。吕不韦跟嬴政老妈有一腿,嬴政可能是吕不韦的私生子。这是足以致命的政治污点。所以,必须除掉,方法就是“大义灭亲”。

    这两点都有点儿宫廷剧的味道。所以,肯定有人不认。于是,也就有了其他更为深刻的说法,认为秦始皇这么做是为了敲打商人。如果商人有样学样,都学吕不韦,以资本谋权力,那统一后的秦帝国还怎么统治?

    这个观点,看似深刻,却实则揣摩过度。

    首先是有反例。“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这个能与封君同列的“倮”,是大商人乌氏倮。“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这个被待之以上宾的“贞妇”,是大商人寡妇清。在始皇帝时代,乌氏倮和寡妇清,这两个大商人,都被拔高成了时代楷模。这时候,怎么不见嬴政敲打商人了?

    其次是后视镜。从后往前看,你怎么看都能发现有因果关系。但是,你把时间维度加上,就能发现这种因果关系特别脆弱。秦始皇斥责吕不韦的时间是公元前236年,吕不韦饮鸩自尽的时间是公元前235年,嬴政发动灭国战争的时间是公元前230年,前后差了五六年;而秦灭六国、一天下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前后差了十五六年。秦始皇到底是一个什么程度的心机BOY,才能绸缪到十五六年以后的事情?这个伏笔埋得太长太深。

    不是狗血剧情的宫廷剧,不是深不可测的权谋戏,那到底是什么戏?吕不韦和秦王嬴政,为何反目成仇到这种地步?

    吕不韦执政时期,秦国虽然很强,却仍被东方六国瞧不起。简单说,就是秦国很野蛮、很流氓,而且野蛮、流氓到没朋友。没朋友可以忍,但野蛮且流氓就不能忍。我吕不韦这个大秦相邦,总不能领导这样一个战国吧?

    但是,看看六国,再看看自己,秦国真心流氓且野蛮。人家山东有战国四大公子,个个都是风云人物,而秦国有啥?有吕不韦和嫪毐两个秦王“二爸”,一个是商人、一个是阉人,一个做买卖、一个房中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但哪一家哪一子出在秦国了?个个著书立说,但哪本书是你秦国人写的?

    于是,吕不韦执政的一个工作重心,就是开启秦战国的文学风华。

    首先是把大秦显贵打造成文明士大夫,必须与四大公子争风流。在当时,不仅吕布吕不韦门客数千,嫪毐也门客数千,秦国权贵大肆养士。而按照秦战国的一贯立场,即商鞅主义,养士这种事就不能有。因为士大夫养士便不能强君尊君。但吕不韦时代,显然不管不顾,背离了商鞅主义。

    其次是大秦战国也必须著书立说,势与山东六国争夺文化制高点。所以,吕不韦搞了《吕氏春秋》。山东有孔氏《春秋》,秦国有《吕氏春秋》,一定要跟你们对着干。而且,《吕氏春秋》包罗万象、啥啥都有,比孔氏《春秋》丰富太多。

    所以,吕不韦的政治工作,主要是理论建设。他要用吕不韦思想规划秦战国的百年大计。那这个吕不韦思想到底是个什么思想?

    吕布为思想的目的和内容,全在《吕氏春秋》之中。

    《吕氏春秋》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其中,十二纪是在模仿一年四季的十二个月。在十二纪结尾《序意》中,吕不韦说黄帝当年就是这么教育颛顼的。“良人请问十二纪,文信侯曰: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

    黄帝是颛顼的爷爷,颛顼是皇帝的孙子。而同时,颛顼帝还是秦国人供奉的始祖。然后,这个《吕氏春秋》到底要干什么,也就可想而知了。

    对号入座,吕不韦自比颛顼,嬴政就是颛顼。吕不韦和这本书就是要教诲嬴政怎么治国的,也就是规划秦国的政治路线。

    那这个政治路线又是什么?

    东汉学者高诱对《吕氏春秋》作注概括说: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与孟轲、孙卿、淮南、扬雄相表里也。

    简单说,《吕氏春秋》,即吕不韦思想,实际就是道家和儒家的混合杂交。

    但是,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一直奉行商鞅主义。虽然实践中一直在偏离,但主线并未变。

    尤其是秦始皇,他的政治实践就是一直在纠偏,拼命将秦战国拉回商鞅主义的路线。甚至,有过之无不及。“有功终不得封侯”,即便封侯也不给封地,除了秦王,大家都是“无恒产”的代理官僚。这就是嬴政时代的时代特色。而这个特色已经大大超越了商鞅主义。因为商鞅时代还能封君封侯,关键是封君封侯会有封地。

    一个是混杂儒道的吕不韦思想,一个是彻底的商鞅原教旨主义,之后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要么吕不韦架空秦王嬴政,走强相路线,践行吕不韦思想;要么嬴政干掉吕不韦,走强君路线,践行商鞅原教旨主义,或韩非法家思想。

    但是,大秦商鞅主义的传统,已经修炼上百年,吕不韦无法撼动。而始皇帝嬴政还是一个不世出的强人君王,吕不韦完全斗不过。所以,吕不韦倒台,也就成了必然。

    吕不韦倒台这个必然,可以解释、可以分析。而吕不韦自尽这件事,却没法分析、没法解释。嬴政和秦国一定会结束吕不韦的政治生命,却未必一定要结束吕不韦的生物生命。因为始皇帝不是汉高祖,也不是明太祖,甚至都不是宋太祖,既不屠戮功臣,又不杯酒释兵权。

    单字解释: 吕 不 韦 为 何 饮 鸩 自 尽 ? 这 件 事 无 法 解 释 我 们 只 能 解 释 他 为 何 倒 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