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窦宪篡权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汉和帝靠一本书和一个太监实现反杀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汉和帝刘肇自从十岁登基以来,就被窦太后与窦氏兄弟架空了权利,成为任人摆布的傀儡皇帝。明眼人看了不免会起疑心:难道刘肇不是窦太后亲生的吗?没错,她非但不是刘肇的亲娘,而且还是害死他亲娘的元凶。

    事情还得从汉章帝时说起,当时窦太后还称为窦皇后。窦皇后年轻貌美,深得章帝的宠幸,加之强大的家族背景,自然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是,只有一件事她没得到,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事:她没有怀孕生育。在封建王朝,选立太子是很重要的事情,窦皇后未能生子,宋贵人的儿子刘庆便被立为太子。

    窦皇后的母亲是沘阳公主,是汉章帝的姑妈,母女两人联合起来对付宋贵人。很快,宋贵人就在劫难逃,她被诬陷在宫中搞巫蛊。巫蛊向来是宫中最为忌讳之事,只要沾上边,就得完蛋。果不其然,一向尊崇儒学的汉章帝雷霆大怒,可怜的宋贵人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随着宋贵人失宠,刘庆难保太子之位,很快被废黜,改封清河王。同时,窦皇后的养子刘肇被立为太子。

    宋贵人被囚禁后,窦皇后指使太监蔡伦(改进造纸术的那个)穷究巫蛊案。宋贵人自知窦太后欲置她于死地,遂服毒自尽。不过四十年后,她的孙子成了东汉皇帝,严厉追究当年陷害祖母之事,年老的蔡伦最终难逃一劫,也自杀身亡,这是后话。

    在后宫权力大战中,窦皇后凭借强大家族的力量,最终大获全胜,如愿以偿地让自己的养子刘肇成为太子。但是,养子毕竟是养子,人家的亲娘梁贵人还在宫中哩。所以,梁贵人必须死,她不死窦皇后就不能安心。打倒梁贵人,比打倒宋贵人容易得多。窦皇后实施攻心战术,她动用窦氏家族的力量,伪造书信,以“谋逆”罪名陷害梁贵人的父亲梁竦。梁竦被捕入狱,暴死于狱中,梁氏族人全部被贬谪到偏远的九真(今越南境内)。父亲被害,家人被流放,儿子被抢走,梁贵人肝肠寸断,她孤独无助,忧伤愁苦,终于一病而死。梁贵人之死,实死于窦皇后的陷害。

    大家想想,窦皇后坑惨刘肇母亲一家,她能真心实意疼爱这个养子吗?刘肇对于她的全部意义,只是保全在后宫的地位不受动摇而已。汉章帝去世后,窦皇后成了窦太后,刘肇成了皇帝,但只是尊木偶皇帝罢了。此时的汉室江山,与其说是刘姓,不如说已改为窦姓。

    外戚势力卷土重来,窦宪权倾朝野,窦笃、窦景等兄弟鸡犬升天。窦氏兄弟并没有因为前车之鉴而有所收敛,反倒横行霸道,无法无天。担任执金吾的窦景骄纵无度,纵容手下庸奴随从,在光天化日之下强夺人货、奸yin妇女,致使商贾闭塞,如避寇仇,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民愤极大。不仅如此,窦景甚至私自调用边境各郡的突骑为自己办事,严重触犯国家法律,有关部门畏其权势不敢过问。

    司空袁安愤而上疏,弹劾窦景:“擅自征调边郡之兵,惊扰地方官吏与百姓,各郡太守没有看到虎符,仅凭窦景的一纸书信就同意调兵,其罪当诛。”当年侦办刘畅案件的何敞密奏窦太后:“窦氏兄弟在朝中专权,窦宪控制全国武装,窦笃与窦景掌管皇宫警卫大权,为非作歹,虐待百姓,骄淫奢侈,屠戮无辜,只图个称心快意。”

    弹劾也好,密奏也罢,根本无法撼动窦氏外戚的权势,只要有窦太后的庇护,天下就是姓“窦”的天下。窦宪对何敞是恨之入骨,把他赶出京师,调去当济南王刘康的太傅。何敞一走,京城里敢于反对窦宪的人更少了。窦宪不余遗力地扩充自己的势力羽翼,其亲信包括邓叠、郭璜、耿夔、任尚、班固、傅毅等,有文人也有武将。至于各州刺史、各郡太守、各县县令,多由窦氏所推荐,通过重重罗网,窦氏兄弟在国内呼风唤雨。

    尚书仆射乐恢上疏汉和帝刘肇:“陛下正年轻,继承大业,诸位舅父不应该干涉王室之事。他们这样做,是向天下显露自己的私心。”可是有用吗?自从十岁登基以来,刘肇就是个傀儡,一切政事取决于窦太后与窦宪。作为皇帝,他难道不痛恨窦氏兄弟的一手遮天吗?痛恨有什么用呢?还是得隐忍。乐恢的上疏如石沉大海,他心灰意冷,称病辞职回到家乡。窦宪心胸狭窄,指使地方官吏大加陷害,最后逼乐恢喝下毒药自杀。

    乐恢之死,天下人为之胆寒。窦宪的权力如日中天,内有太后撑腰,外有爪牙为羽翼,自以为可高枕无忧矣。然而天下之事,岂是他一人能完全掌控的?一场突如其来的政bian,彻底打碎了窦氏兄弟的美梦,而政bian的总指挥正是被视为傀儡的汉和帝。

    窦宪把刘肇当作一个小孩子,可他是早熟的孩子,很早就懂得如何深藏不露,掩盖真实的想法。忠正耿直的大臣不断弹劾窦氏兄弟,小皇帝从来不发表意见,他只是倾听,表情冷漠。他暗中用一双慧眼观察判断,谁才是可以信赖的人。尽管窦宪的爪牙遍布,朝廷之上,还有几根顶梁柱没有倒。司徒袁安与司空任隗没有被窦宪收买,特别是袁安,每次在朝堂上谈起国家大事,总是禁不住感伤落泪。

    袁安是靠得住的人,不幸的是,他在永元四年(公元92)三月,在积劳与抑郁的双重打击下死了。对小皇帝来说,这无疑是晴天霹雳,稍有不慎他就将掉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实际上他也确实没有多少准备时间了。

    贪恋权位的窦氏集团已经开始谋划向小皇帝摊牌。窦宪不断地把自己人安插在朝廷之内,如穰侯邓叠、窦宪的亲家长乐少府郭璜及女婿郭举、郭兴。邓、郭两家在朝中的势力仅次于窦氏,邓元与郭举更是可以随时进出皇宫。尽管在他们眼中,汉和帝刘肇是个木偶,可一旦小皇帝到了加冠的年龄,窦太后就不得不还政于他。对窦宪来说,刘肇的存在始终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刘肇的年龄永远停留在十四岁。只要杀了刘肇,再立一个更小的皇帝,江山就一直掌控在窦氏手中。

    小皇帝能接近的人,只有内宫宦官。在众宦官中,有一个叫郑纵的不仅聪明伶俐,还十分有心计。更难能可贵的是,郑众是宫中极少数不愿屈服于窦氏的宦官,这令刘肇另眼相看,视为心腹,两人暗中讨论如何铲除窦氏外戚集团。东汉前三位皇帝统治时,宦官从不参与政事,手上没有权力。一个十四岁的少年,加上一个没权没势的宦官,想要推倒窦氏集团,可能吗?

    关键时刻,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刘肇的异母兄弟——清河王刘庆。两人有着类似的经历。他原是宋贵人所生,后来宋贵人被窦氏陷害致死。两人都有悲惨的童年,母亲都被窦氏所陷害,同病相怜,兄弟俩的感情特别好,关系非常亲近。

    要扳倒窦氏外戚集团,非得依赖刘庆不可。只有通过刘庆,汉和帝才能获得更多的外部资源。要如何铲除窦氏呢?久居深宫的刘肇没有任何经验,但他善于学习,知道西汉王朝的多数外戚都没有好下场,先帝们是如何对付外戚的呢?他得先读读史书中的《外戚传》。当时著名的史学家班固已写了《汉书》的大部分篇章,包括《外戚传》,班固是窦宪的心腹,小皇帝刘肇当然不可能向他借阅。刘肇便托刘庆设法弄到《外戚传》,送入宫中。刘庆从千乘王刘伉那里借到《外戚传》抄本,不敢白天送进宫,到晚上才偷偷摸摸送过去。

    “读史使人明智”,对多数人来说是一句空话;对刘肇来说,读史让他找到了一把能彻底斩杀外戚集团的利剑。要扳倒外戚集团,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得到军队的支持,特别是北军的支持,北军是守卫皇城的禁卫军,乃是帝国最精锐的部队。利用北军击垮外戚集团是有先例的,西汉吕氏外戚权倾天下,吕后死后,周勃使计夺取北军的指挥权,将吕氏集团一网打尽。

    刘肇是如何从窦氏集团手中夺得兵权,史书没有详细的记载,让人摸不着头脑。背后肯定有强大的支持者,究竟是谁呢?以史料来推测,除了清河王刘庆之外,便是司空任隗。袁安死后,任隗就是反窦派的领袖,只有他有能力帮助皇帝夺取兵权。总之,汉和帝在窦宪的眼皮底下,神不知鬼不觉地争取到军方多数将领的支持。

    六月二十三日(永和四年,公元92年),政bian正式开始。

    刘肇命亲信火速集结北军以及执金吾所属部队保卫皇城,全城戒备,城门禁闭,将窦党一一捕杀。这一系列大动作,事先没有走漏一点风声,显然窦宪做梦也没想到小皇帝竟有如此大的勇气与魄力。的确,对皇帝刘肇来说,这是生死一搏。搏赢了,自己就从木偶皇帝变成真正的皇帝;搏输了,他就会被当作蚂蚁捏死。要想赢,就要当机立断,毫不留情地出击。

    仅一天的时间,京城形势就发生大逆转,人见人怕的窦氏集团遭到毁灭性的打击。郭璜、郭举、邓叠、邓磊束手就擒,无须审判,立即处死。窦氏兄弟全部被捕,小皇帝刘肇不想公开处决他们。虽说窦太后不是自己的生母,毕竟有养育之恩,如果公开处决窦宪等人,在窦太后那里不好交代。刘肇想了个办法,先把窦氏兄弟遣返回封国,然后给予体面的死亡方式:自杀。窦宪、窦笃、窦景三兄弟自杀,只有窦瑰幸免一死。窦瑰与三个兄弟不同,为人谨慎,不仗势欺人,因而得到皇帝的特赦。

    这场政bian,迅雷不及掩耳。势力庞大、盘根错节的窦氏外戚集团,一日之间灰飞烟灭。政bian的许多细节都不为后人所知,这也许是刘肇有意为之。刘肇比任何人都知道,历史案例可以让人学到许多经验,他不愿意把自己的独家心得公之于众。只有显得高深莫测,别人才不敢窥视皇帝的权杖。

    十四岁的少年木偶皇帝,能一举扳倒权臣,这在历史是少之又少。中国历史上,除了汉和帝刘肇之外,能有如此作为的皇帝,只有清朝的康熙。康熙在十五岁时智擒权臣鳌拜,经历与刘肇颇为相似,但两者所面临的困难程度明显是不同的。窦宪擅权程度要超过鳌拜,最重要的是,鳌拜虽然专权但对爱新觉罗是一片忠心,没有丝毫反意,而窦宪的确有谋逆之意。故而刘肇之杀窦宪,实比康熙之擒鳌拜更难。单此一事,就足以见刘肇具备一代雄君的条件。

    汉和帝刘肇并不为人所熟悉,因为他也是一位短命的皇帝。东汉皇帝似乎是被下了魔咒,两百年的历史,没有几个长寿的。我们来看看前四任皇帝的寿命:光武帝活了六十二岁,汉明帝四十八岁,汉章帝三十一岁,到汉和帝刘肇,只活了二十七岁。要知道二十七岁时,刘秀还是个农民呢。除了短命之外,刘肇还有一个为后人所诟病的地方,他是东汉第一个重用宦官的皇帝。

    在铲除窦氏外戚的过程中,宦官郑众出了不少力。窦氏垮台后,皇帝不仅提拔郑众为主管后宫的太监头头,还经常与他一起议事,宦官干政的潘多拉魔盒就此打开。

    永元十四年(公元102),汉和帝封郑众为鄛乡侯,宦官封侯自此开始。我们也要为汉和帝说一句公道话,尽管他开了一个不好的头,但在他统治期间,并不存在宦官乱政的情况。郑众尽管颇有权势,并没有滥用皇帝的信任,还算规规矩矩,只是后来东汉宦官之祸太惨烈,所以人们才追根溯源,批评汉和帝重用宦官。

    刘肇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如果说明帝、章帝的功绩在于文治,那么和帝的功绩则在于武功。东汉之武功,除开国的光武帝外,以和帝一朝为最。但由于东汉后期宦官把文人祸害的太惨了,以至于后世的史书对汉和帝的功绩并没有留下过多笔墨。

    单字解释: 窦 宪 篡 权 不 把 小 皇 帝 放 在 眼 里 汉 和 帝 靠 一 本 书 和 一 个 太 监 实 现 反 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