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王翦带兵打仗有个恶习,让秦始皇很头疼,但为了胜利只能咬牙强忍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一、

    为何要说是绝大多数的诸侯国,而不是全部的诸侯国呢?

    这是因为有一个小小的诸侯国,秦始皇自始至终都没能灭掉它,确切地说是根本不屑于出兵去灭,这个诸侯国便是卫国。

    而这个卫国一直等到秦二世才真正被纳入了大秦的版图。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秦始皇嬴政自始至终都没有把这个弹丸之地的卫国看在眼里,嬴政满眼都是山东六大诸侯国——韩、赵、魏、楚、燕、齐。

    拔掉这些钉子,嬴政心中才畅快。

    但嬴政不是行伍出身,真让他去带兵打仗,估计还没有出手,就被对方给撂趴下了。

    不过秦始皇不慌,因为他有带兵打仗的将军,这样的将军还不是只有一个两个,而是有一群,其中功劳最大的当属王翦和蒙恬。

    正如《史记》所言: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

    王翦就不一样了,这老小子功劳太大了,山东六个诸侯国,王翦一个人灭了三个,如果算上他儿子王贲灭的那俩,这对父子灭了其中的五个,只有一个韩国是被内史腾所灭。

    王翦功劳是大,但秦始皇还真不喜欢他,因为他带兵打仗有个“恶习”,这让嬴政十分头疼,但为了胜利,只能咬牙强忍。

    那么王翦的这一“恶习”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

    二、

    王翦,字维张,生卒年月皆不详,今陕西省富平县人,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是正儿八经的老秦人,他自幼喜欢军事,可以说是天生打仗的苗子。

    在当时的秦国只要能打仗,会打仗,那就是有出路,毕竟秦国的军功制不看门第高低,就看能杀多少敌人。

    那个令山东诸侯闻风丧胆的白起,就是从底层士兵,一步步靠着军功成为了秦国的大良造。

    王翦表现虽然没有白起那么秀,但至少他也在青年时期便成为了一个出类拔萃的秦国将军,公元前236年,王翦带兵攻打赵国的阏与,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仗,顺便还捎带攻下了赵国九座城池。

    王翦实在是太优秀了,只要被他盯上的诸侯,基本就有一条被灭掉的路可走,王翦父子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基本将北方的诸侯全部给肃清了。

    北方一统,秦国剑指楚国,只要灭掉楚国,秦始皇也将成就一番霸业,所以他对这场灭楚之战很是重视。

    不过秦始皇是个权力欲极强的人,随着王翦声名鹊起,功劳越来越大,他心中对王翦则越来越忌惮,尤其是在要打灭楚之战的时候,秦始皇表示对王翦的“恶习”不能再忍了。

    三、

    在攻打楚国之前,嬴政曾向王翦请教,让他看看,去灭掉楚国需要多少兵力。

    王翦几乎想也没想,直接张口就来:六十万。

    秦始皇听到这一数字,差点没有直接懵圈,六十万啊,这几乎是当时秦国全部的家底了,全部给了王翦,万一他有心思打个小算盘,在楚地自立为王,那江山都给姓王了。

    其实秦始皇的忧虑也没有错。

    纵观王翦打的战争,虽然几乎是一边倒的胜利,但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王翦在兵力上拥有绝对的优势。

    而王翦总是向秦始皇要很多的兵,这在秦始皇看来就是一种“恶习”。

    尤其是当年白起进攻楚国的时候,仅仅只带了几万人,结果直接将楚国的国都郢都给打了下来,正如蔡泽所言:

    楚地方数千里,持戟百万,白起率数万之师以与楚战,一战举鄢郢以烧夷陵,再战南并蜀汉。又越韩、魏而攻强赵,北阬马服,诛屠四十余万之众,尽之于长平之下,流血成川,沸声若雷,遂入围邯郸,使秦有帝业。

    所以,在秦始皇看来,打楚国根本用不了60万大军,这次灭楚之战,他感觉真不能再强忍王翦的这一“恶习”了,毕竟乱世之中,士兵就是家底,都给出去了,谁会安心。

    四、

    对王翦不能容忍的嬴政,又询问了秦军中的后起之秀李信去打楚国需要多少兵,李信想了想,只要了二十万。

    嬴政听闻之后,觉得还是李信靠谱,于是就调拨给李信二十万大军,让蒙恬和他一起去进攻楚国。

    而王翦一看,这笔买卖没谈成,那就意味着秦老大对自己有疑心了,啥也不说,直接辞职算了,秦始皇对于王翦辞职,那是想都没想,直接准奏。

    可是楚国出了一个项燕,他面对李信等人的进攻,很快整合了楚国的部队,凑出了40万大军,如果两军直接对垒,秦国未必打不过。

    而在这节骨眼上,在楚地的昌平君却突然反秦了,这下李信和蒙恬面对合围就吃力了,最终李信和蒙恬被打得稀里哗啦。

    直到这时候,嬴政方才意识到,王翦这老小子或许并没有自立之心,而是灭楚就得这么多人,既然如此,他就亲自去请王翦再次出山。

    五、

    王翦看着秦王都亲自来请了,那也就没必要再矜持了,如果一再推辞,白起就是他的前车之鉴。

    不推辞归不推辞,条件还是得该提提,于是他就对秦始皇说,想要我去灭楚,这没问题,但必须得给我六十万士兵,不然那就不好意思了。

    对于王翦这一“恶习”,秦始皇虽然内心里很不爽,但为了胜利,他只能咬牙强忍,最终秦始皇将家底几乎都给了王翦,让他带着六十万大军去灭楚国。

    王翦经过李信这事,自然也明白,嬴政不是对他信任有加,而是这仗输不起了,为了打消秦始皇的疑虑,王翦又多次向嬴政请求良田美宅,将自己伪装成一个爱财而无野心的人。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楚国也就四十万大军了,王翦以六十万去打,这本身就占尽了优势,如果一开始给李信蒙恬六十万大军,他们也未必就能失败的一塌糊涂吧。

    再之后,王翦又奉命南征百越,再次取得胜利,被嬴政封为了武成候,此后再无任何记载,料来应该是得到了善终。

    由此可见,王翦总是带很多兵去打仗,虽然在秦始皇看来是个“恶习”,他对此也十分头疼,甚至为了胜利只能咬牙强忍,但不得不说,在冷兵器时代,人数多,胜利的概率也就越大。

    王翦如此,也只是为了胜利,仅此而已。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等,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单字解释: 王 翦 带 兵 打 仗 有 个 恶 习 让 秦 始 皇 很 头 疼 但 为 了 胜 利 只 能 咬 牙 强 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