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此人若除,诸葛亮必能一统三国,刘备临终最想除掉此人!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刘备作为三分天下的人物之一,在识人方面绝对是三国时期数一数二的存在。任何人都不是万能的,只不过看能否站在适合的位置而已。刘备说不要重用马谡,其实是有他的具体所指的,所谓“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是说他的“言”也就是理论水平超过“实”实际作战能力,正因如此,所以“不可大用”指的是不能独立地配置给他较大任务。而刘备临终其实最想除掉的人也是马谡。

    刘备在临终之际,除了将蜀汉与刘禅交付与诸葛亮,更是单独提到了马谡。可是诸葛亮却并未将刘备的话没有放在心上。因为诸葛亮对马谡有偏爱,马谡懂得的东西,能够很好地弥补诸葛亮的不足。诸葛亮是一个不错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但是其前敌指挥,带兵打仗的能力并不是很突出。而马谡熟知兵法,又常常和诸葛亮彻夜交谈。能够很好地弥补诸葛亮这一方面的缺陷。

    而诸葛亮重用马谡还有一点就是需要在军队系统建立自己的权威。刘备虽然托孤给诸葛亮,不过,诸葛亮之前更多的是处理行政事务,在军队中的威信不够。而刘备不喜诸葛亮与马谡关系好,实则是害怕诸葛亮与身后的荆州集团一旦形成稳定的小团体,这样对蜀汉就是一种威胁。刘备真正想看到的是荆州集团不会成为蜀汉政坛中的一家独大。而马谡只是刘备表达这一想法的一个棋眼而已。

    俗话说,形势赶不上变化。等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距刘备去世已经五年,那是公元228年,蜀汉公司的人才经历了又一波凋零。就在这种情况下,在诸葛亮的心中,马谡的位置,从刘备框定的后备人才向前推移到了第一线人才的位置。在面对司马懿与张郃的时候,诸葛亮无人敢应战,这时马谡就应声承命,并立下军令状,且以身家性命作赌注,进行人生最大一场博弈。

    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更让人莫名其妙。敌方主帅临战月夜探营,证明别人不但敢来,而且是有备而来。对此,应该及早防备,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但他没有,此时的大笑除了自我调侃和自我解嘲外,还能有的解释就是麻木!马谡是个聪明人,违背了诸葛亮的基本战略意图,他比别人更清楚,结局是什么!最终导致第一次北伐失利,而在此之后,再也没有这么好的机会,马谡若除,诸葛亮必能一统三国,刘备临终最想除掉的就是马谡!

    单字解释: 此 人 若 除 诸 葛 亮 必 能 一 统 三 国 刘 备 临 终 最 想 除 掉 此 人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