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从楚汉之争看《孙子兵法》在逐鹿天下中的作用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中国古代社会从来不是单线发展的,历经五千年的转变,伴随历史车轮共同前进的,还有不断进行的战争。在那个文明发展并不是很成熟的时期,多数的社会变革都是靠战争实现的,无论是社会过渡还是国家稳固,大都以战争为主要手段。

    原始社会,争夺地盘和社会财富的唯一方式就是战争,无论是与自然界之间的斗争还是部落之间的讨伐,都难免出现人员伤亡。后续的封建社会改朝换代,都是通过大规模战乱完成的,久而久之,战争的进行也不再局限于人数多少的比拼。

    人可以说是最会作战的生物,为了尽可能地提高战争的效果,人们开始将计策与谋划运用在战争之中率,甚至在后来形成了用兵作战的文字著作。

    比如《孙子兵法》,此类的兵书直接指导了许多实际性的战争,比如秦灭亡之后的楚汉之争之中,这本书对刘邦的逐鹿天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战略地域的选择

    《孙子兵法》,乃是前人用兵作战之精华所在。也就是说,这本兵书乃是全方位指导战争的著作,并不是只强调战争本身,早从双方的战争准备方面,就已经很好的体现出了其指导作用,首先就是项羽和刘邦二人的战略地区选择方面。

    从现实状况来看,刘邦自己是没有什么选择权的,当时俩人在起义的时候,身份和地位本来就是不同的。项羽乃是名门之后,出身高贵,并且手握兵马大权,以当年楚地贵族的身份发动的起义,但是刘邦则不同。

    他乃是前秦一亭长,本来手下就没多少人,只不过在阴差阳错之下被逼无奈才造秦国的反。在后来攻打秦国的时候,正面的主力对决也主要有项羽来完成,刘邦主要负责一些后方袭扰等无关紧要的任务。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大胜秦军主力,这时刘邦正好带兵拿下了防务空虚的咸阳,直接率兵入城。所以这场反秦斗争,项羽都是居功至伟的,他并不怎么瞧得起这个前秦的官员,只是将他封为汉王,让他驻守在汉中一代。

    《孙子兵法》云“乱而取之”,当下关中地区刚刚经历战乱,正是夺取的时候,中原既得,蜀中也自然是囊中之物。就这样,刘邦在孙子兵法的指导之下接受了项羽看似不合理的封赏,在关中地区扩充军队。

    项羽方面,则是错误地将战略要地选在了彭城一带,此地虽说是战略要地,但也是在和平年代的驻守和瞻望作用比较大。一旦爆发战争,处于泗水要塞的彭城虽说是交通要道,却非常容易受到多方面的进攻,难以承受巨大的压力。

    2.双方民心之利用

    《孙子兵法》中还说,将者,仁,信,志,勇,严也,当赏罚分明,这里将仁放在了首位,主要是强调统治者对百姓应当施以仁德,得民心才能的天下,也是安民抚民,也是战争之中取得胜利,最终问鼎天下的局定性因素。

    在这一点上,刘邦就做得比较好了,早年在攻破咸阳的时候,刘邦就曾下令绝对不能侵犯百姓一丝一毫,入城之后,首先是实现了孙子兵法中的“严”,言明法度,若有触犯即刻斩首,这一点让刘邦在百姓心目中树立了威信。

    项羽则不同,他在刘邦之后进入咸阳城,直接进行了大肆的屠杀,以自己楚人的身份残害秦朝无辜的百姓,这是他失去人民支持的直接原因,这种残忍的做法也注定了之后的失败。

    3.人才重用方面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乃是孙子兵法之中对听从计策方面的描写,正所谓独木不成林,一场战争的胜利从来不是统治者的独断专行所能达到的,对属下的劝谏的听从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战争,这一点,刘邦切实执行。

    另外就是张良建议的遵从,此人虽然在军事实力上比不上韩信,但是在计谋方面绝对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在主力碰撞上建议刘邦避其锋芒,对项羽示弱以闭塞其视听。

    在管理方面,相比于项羽统治区域的多种货币共存政策,他建议刘邦使用统一的货币制度,刘邦直接对其赋予大权,让张良放手去干。随后,刘邦下辖区域的势力进一步发展,即使后来遭遇了多次失败,依然可以迅速拉起一支军队。

    在地盘治理方面,项羽也是固执己见,并没有对其庞大的封地进行整齐划一的管理,在项羽的统治范围之内,出现了多个诸侯,还存在多种货币和交易方式,这很快导致了经济秩序的混乱,垓下一战失败之后,再也没有翻身的可能。

    由此可见,孙子兵法在势力基础建设方面的指导作用很大,甚至可以说帮助刘邦逐渐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二、对用兵之道的关键作用

    1.正面战场的坚守与关系疏通

    在荥阳之战以前,刘邦在和项羽的几次交战之中都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他按照孙子兵法所说,“强而避之,避其锋芒”,等待羽翼丰满之后在荥阳获得了第一次持久战的大胜利,这也是在孙子兵法指导下刘邦的战略转折点。

    刘邦趁此机会用离间计破坏了范增与项羽之间的关系,范增见自己劝谏无用,愤然离去,途中病故。此时的刘邦已经胜券在握,双方在荥阳地区展开了长久的对峙与消耗,就在两军对垒途中,刘邦也没有闲着。

    他按照《孙子兵法》中所说“兵者,诡道也”,一方面派遣人去策反了项羽手下的诸侯齐王,许诺他丰厚的报酬让他为内应;另一方面,他周到项羽军队奔袭至此,粮草全靠长途运输,所以利用地形之便偷偷去截断了项羽的粮道。

    在一切都准备好之后,再突然发起进攻,在战争爆发一段时间之后项羽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伙孤立的军队,甚至连自己亲封的诸侯都对自己刀剑相向。

    2.相持与战略决战

    在首战告捷之后,刘邦并没有急功近利,而是徐徐而进。双方再次进入相持阶段,这段时间双方大都在韬光养晦。两年半之后,刘邦再次采用孙子兵法中的计策,示敌以弱,引得项羽深入之后,进行围歼。最终在垓下,数十万楚军被包围,最终损失殆尽。

    这次战争之后,项羽再也没有了能与刘邦抗衡的能力,最终在乌江自刎谢罪,这场逐鹿天下的战争,最终以刘邦的全胜而告终。

    从楚汉之争的全局来看,《孙子兵法》的指导意义非常明显,从最早期的战略位置选择到用兵之道,再到后来的离间之计和战争布局,可以是非常详细,刘邦正是做到了这些细枝末节才终获成功,为完全背离的项羽则难免失败。

    单字解释: 从 楚 汉 之 争 看 孙 子 兵 法 在 逐 鹿 天 下 中 的 作 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