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1952年,大凉山发现一个奴隶娃子,居然是帮红军强渡大渡河的船夫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1952年,此时距新中国成立已经三年之久,但是,由于败退台湾的蒋介石国民党集团不断派遣特务煽动叛乱,因此,个别偏远地区依然有国民党特务和土匪的潜藏。

    新中国成立

    位于祖国大西南凉山地区就是这样的情况。早在1949年时,就有国民党特务潜入该地区煽动彝族上层头目武装叛乱。也因此,大凉山地区一直是当地工作的重点。

    1952年春天时,担任西康军区副政委的鲁瑞林再次率工作组进驻大凉山地区。当时,鲁瑞林进入了冕宁县大凉山嘎叽彝族部落,开始展开群众工作。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地处横断山脉、交通极为不便、经济也十分落后的大凉山地区,甚至依然处于落后的奴隶制。当时,位于冕宁县的嘎叽彝族部落,正是这样一个仍实行着奴隶制的部落。

    所以,由于触动了奴隶主们的利益,即便在1952年,这些彝族上层的叛乱依然未结束。所以,当鲁瑞林率工作组和剿匪军队进入嘎叽部落时,部落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青壮年早已经随部落首领和国民党特务进入大山之中当了土匪。

    大凉山位置

    也正在此时,一个年迈的奴隶——当时彝族部落称之为“娃子”的老人引起了工作组的注意。

    这名奴隶娃子面容十分苍老,身体消瘦,头发蓬乱不堪,而且还身带残疾——他的左眼已经失明。而且,这名年迈的奴隶娃子少言寡语,只披着一件勉强能够遮身的蓑衣,呆在奴隶主的牛马棚中苟延残喘。

    类似这样终日劳苦却无片衣遮身、片瓦睡觉的奴隶娃子比比皆是,为什么工作组会单单注意到他呢?因为,这个奴隶娃子其实并不是彝族人,而是汉人。

    解放军剿匪

    由于当时彝族聚集区所说的仍是少数民族语言,工作组与他们交流都只能使用通司,也就是翻译。所以,这名汉人出身的奴隶娃子,简直就是最完美的通司。

    因此,工作组与这名汉人出身的奴隶娃子进行了深入交流。仔细询问之后才发现,这个看似年迈又残疾的年老年奴隶娃子,其实并不是一个老人,他刚刚四十岁,只不过由于极其辛勤的劳作和糟糕的环境,让这个才40岁的人看上去就像一个花甲老人。

    而且,经过深入交流之后,无论是这名奴隶娃子还是工作队,都大吃一惊。在得知工作队就是当年长征经过此地的红军队伍之后,这名奴隶娃子的情绪变得十分激动起来。

    他热切而主动地向工作队讲述了自己当年为红军摆渡时的情况,同时,由于天然的亲切感,这名老年奴隶娃子还十分积极的为工作队介绍当地的情况,自告奋勇为军队带路进山剿匪,帮助他们发动群众。

    民国船夫

    据这名老年奴隶娃子介绍,他的名字叫师士高。很快,他的事迹被一名随军记者采访并写成了一篇报道,这篇报道让鲁瑞林惊喜交加:这个人,不正是他们寻找的老船工吗?

    所以,再次核实老船工的身份之后,鲁瑞林立刻将情况通报给西康军区,并派人将师士高接到了雅安地区。就这样,因为帮助红军渡河流落他乡17年之久的老船工,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石棉县安顺场。

    鲁瑞林看到那篇报道,发现老船工师士高后,情绪为什么会如此激动?

    因为在这之前,彭德怀和刘伯承就曾多次嘱咐西南军区,让他们想法找到师士高,西南军区也曾多次寻找,只不过都没有结果。却没想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新中国建立之后,作为开国元勋,无论是在抗美援朝战场统帅志愿军与联合国军作战的彭德怀,还是退居二线筹备军校的刘伯承,其繁忙程度用日理万机来形容都毫不夸张。

    刘伯承

    那为什么两位老帅却偏偏惦记着一个老船工,甚至几次要求寻找这名老船工的下落呢?这一切,要从17年前红军最危急的时刻——长征时期说起。

    自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踏上长征之路开始,红军就一直面临国民党的重兵包围的局面。

    幸运的是,湘江血战后,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1935年5月12日,在毛主席的率领下,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到达大渡河附近。

    也正是在这一天,中央红军在会理召开会议,决定了红军的下一步前进方向——北上强渡大渡河,到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师,“赤化川西北,创造新苏区”。

    中央红军长征

    然而,继续北上,红军就要面临最大的危险——天险大渡河。大渡河是岷江的最大的支流,由于这条大河位于崇山峻岭之间,五月又是水量最丰沛时刻,因此,此时的大渡河不但水流极大,而且是河面极宽,当地人甚至有“五月不渡大渡河”的说法。

    也正是因为大渡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在中央红军到达大渡河前的70年前,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就曾在此折戟沉沙——他率4万余太平军在此地被清军包围,最终全军覆没。

    时隔70年后,到达石达开全军覆没处的中央红军,兵力不但没有石达开得太平军多,而且,面临局面还更加糟糕——围剿的国民党军队的实力远超清军。

    对于这一切蒋介石自然也心知肚明,他将大渡河视为消灭中央红军的千载难逢之机,所以,蒋介石一边调集重兵,一边叫嚣着将中央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

    蒋介石

    所以一时间,大渡河成为国共双方的焦点:中央红军想完成自己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目标,就必须渡过大渡河,而蒋介石想要消灭中央红军,阻止红军渡河就成为重中之重。

    作为一名伟大的军事家和战略家,毛主席当然也看到了渡过大渡河对于红军的重要性。而毛主席则将突破大渡河的这一重担,交到了红一团的身上。

    接到抢占大渡河安顺场渡口的任务之后,红一团立刻开始急行军,他们昼夜急行140多里,于5月24日晚上顺利到达安顺场附近。

    当时,国民党为了加强对于大渡河口的守卫,在河口两岸都驻扎有军队,驻扎在大渡河北岸的是四川军阀刘文辉的部队,番号作为第5旅第7团韩槐楷营。

    而守卫在南岸渡口的也是刘文辉部队,不过,与北岸的正规军不同,驻守南岸的是24军彝务总指挥部营长赖执中。

    刘文辉一家

    从赖执中部的番号也可以看得出来,这支部队更类似国民党的杂牌部队地方军,因此,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和纪律比之正规部队都相距甚远。

    赖执中的另一个身份正是当地的一名恶霸地主,他所在的赖家在安顺场拥有巨大的财产和权势。据说,当时安顺场超过一半的房产和土地都是他家的。

    所以,当赖之中接到防守安顺场渡口的任务之后,虽然刘文辉的命令是将安顺场的所有渡船和房子都烧毁,不给红军一点机会。

    但是,由于安顺场的房子和渡船大部分都是赖家所有,赖执中也没有“毁家纾难”的觉悟和勇气,因此,他并没有彻底执行刘文辉的命令,安顺场的房子并没有被烧掉,船只虽然大部分都拖走藏了起来,也依然留下了一条小船。

    尤其是当赖执中听到红军故意散发出来在大树堡渡河的消息之后,他变得更加懈怠,除了派一个班看守留下的小船,并派出军队对安顺场进行巡逻之后,他就在他的公馆中睡起了大觉。

    安顺场

    然而,赖执中万万没想到的是,红军从大树堡渡河攻打成都的信息只是假消息,红军真正的进攻目标正是他所在的安顺场。

    红一团在5月24日晚上到达安顺场附近之后,团长杨得志迅速找当地老乡了解到了安顺场的布防情况,并连夜发动对赖执中所部的进攻,得益于攻击的突然性和赖部的松懈,红一团顺利占领了安顺场,并夺取了赖执中逃命用的木船。

    这艘木船,也成为红军唯一一条小船。当然,虽然在夺得了安顺场,由于北岸依然驻扎着国民党的一个营,红军远远没有完成渡过大渡河的目标。

    所以,在赶到安顺场的刘伯承、聂荣臻的亲自指挥下,红一团决定利用唯一缴获的这艘木船,组织渡河奋勇队强渡大渡河,夺得北岸渡口,为红军大部队获得立足点。

    大渡河

    当时,直接负责组织部队渡河的红一团一营营长孙继先在部队中挑选了17名勇士,而这17名勇士,正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大渡河17勇士。

    然而,17名红军指战员虽然毫不畏惧,但是,他们毕竟只是在陆地上作战的战斗部队,如何驾驭小船渡过湍急且宽阔的大渡河,完全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外。因此,首批渡河的勇士还需要船工来帮忙。

    然而,在国民党统治区内找船工帮忙绝非易事,因为,这不仅仅只是个撑船的问题,对于船工们而言,为红军乘船不但要冒着生命危险,而且红军走后,还要面临国民党的报复。

    那么,在国民党统治区内,有谁敢冒着如此大的风险为红军撑船渡河呢?

    红一团在向当地的老乡打听之后,得知安顺场上最好的船工,就是一名叫做师士高的年轻人。

    大渡河17勇士

    当时师士高约二十出头,不但身体强壮,而且由于自幼在大渡河撑船,行船水平极高。

    所以,红一团的红军立刻找到了师士高,经过耐心细致的劝说之后,师士高同意为红军撑船渡河。

    当然,仅凭师士高一个人并不能驾驭这艘船,25日黎明,师士高又找到平日的好友3人,说服他们一起为红军驾船渡河。因此,为首批渡河的十七勇士撑船的船工一共4个人,他们分别为师士高、张子云、王有刚、郑本立。

    决定为红军撑船后,4个人来到红一团驻地,趁着黎明的雾气将那艘红军唯一缴获的小船推下了河,随即,渡河奋勇队的17名勇士也登上小船。

    在师士高等4名船工的帮助之下,小船迎着惊涛骇浪和敌人的枪林弹雨,迅速向河北岸驶去,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之战开始了。

    强渡大渡河

    此战犹如天佑,不但渡河的十七名勇士毫发无伤成功渡河,击溃驻守北岸的国民党军队,而且,师士高等四名船工也安然无恙,强渡大渡河取得圆满的成功。为此,彭德怀还代表中央红军奖励了师士高8块大洋。

    十七勇士顺利强渡大渡河,为中央红军取得大渡河北岸的立足点以后,由于船只太少,中央红军全部渡河时间太长,又有了飞夺泸定桥的奇迹。

    不过,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同时,仍有大量红军队伍从安顺场渡口渡过了大渡河。因此,当时为红军摆渡的船夫除了师士高等4人外,前后有六十余名船工曾撑船送红军渡河。

    也正是在包括师士高在内众多百姓的帮助之下,蒋介石妄图将中央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的策划彻底成空,中央红军也一举摆脱了国民党的包围。

    红一方面军长征

    大渡河的失利让蒋介石难堪之余,也变得极为愤怒。因此,他一方面严厉斥责负责防守大渡河的四川军阀刘文辉,另一方面严令刘文辉追查相关守军的责任及帮助红军渡河的船工。

    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没有执行烧掉安顺场房屋及留下渡船的营长赖执中被直接枪毙,而作为曾经帮助红军、本身就是被欺凌压榨阶层的船工们,也即将面临灭顶之灾。

    幸运的是,由于安顺场位置偏远,蒋介石的命令并没有及时传达到,而提前获知国民党要报复帮助红军渡河船工的消息之后,包括师士高在内的诸多船工都赶紧上岸,避祸远走。

    因为师士高等船工的及时逃离,使得前来抓获他们的国民党军队一无所获。然而,师士高等人毕竟只是普通百姓而已,他们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大渡河和船只之后,日子过得普遍十分拮据。

    大渡河勇士

    而师士高的命运尤其悲惨,他逃到了大凉山,成为了当地奴隶主的奴隶娃子。

    而且,虽然师士高成功逃脱了国民党的抓捕,但是,由于他为红军撑起了渡河第一篙,他留在安顺场的亲人依然遭受到了国民党的迫害,他的父亲被国民党县政府关押了三个月之久,受到了无数折磨,他的哥哥姐姐始终背着所谓“通匪”的罪名惶恐度日。

    就这样,颠沛流离的日子过了十几年,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毛主席的庄严宣布下成立。

    率第二野战军解放大西南的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元帅,在接访来访彝族乡亲的同时,也想到了曾帮助红一方面军渡过大渡河的船工们。在得知他们仍流落他乡之后,他立刻作出决定,开始组织专人寻找以师士高为首的老船工们。

    民国船夫

    工作队在经过四处查访调查之后,最终找到了20多位流落他乡的船工,并帮助他们回到安顺场家乡。然而,撑起红军渡河第一篙的师士高,却始终杳无音讯。

    期间,彭德怀元帅也曾多次指示西南军区设法找到师士高,但几次巡山寻找都没有结果。

    两年之后,率部进驻大凉山剿匪平叛的西康军区副政委鲁瑞林,无意当中获知大梁山的一个奴隶娃子正是他们多次寻找的师士高,他立刻将这一喜讯报告给了彭德怀和刘伯承元帅。

    同时,鲁瑞林也委托当地政府对这名革命功臣进行妥善安置,当时,师士高不但被专门接到了成都治病,一身疾病得以痊愈,而且,出院后回到安顺场后还被分配了三间房子和其他生活物资。

    彭德怀

    不仅如此,由于为红军渡船之后,师士高一直流落他乡为奴,根本没有机会娶妻生子,当地政府还帮助打了大半辈子光棍儿的师士高娶了妻子。颠沛流离半生、吃尽苦头的师士高,终于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而这依然没有完,师士高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过上幸福的生活之后,人在北京的彭德怀元帅也没有忘记这个在关键时刻曾帮助红军的功臣。

    1955年时,彭德怀元帅专门派人将师士高接到北京,参加了强渡大渡河20周年的纪念活动。

    1965年,担任西南三线建设第3副总指挥的彭德怀元帅来到了西南地区。而彭德怀立刻想到了师士高。

    因此,得知师士高仍健在并在石棉矿医院治疗眼病时,彭德怀立刻高兴地说道:“太好了,去不成安顺场,能见到师士高也可以了,也可以了却我的心愿,那我们就去医院看望他吧。”彭德怀随即到达医院,见到了师士高。

    彭德怀

    彭德怀元帅在对师士高进行慰问和关心的同时,还在分手时送给师士高30块钱和三包大前门香烟,并一再嘱托医生把师士高的眼睛治好。

    1995年,师士高安然辞世,享年八十四岁。

    单字解释: 年 大 凉 山 发 现 一 个 奴 隶 娃 子 居 然 是 帮 红 军 强 渡 大 渡 河 的 船 夫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