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三国曹操之后,为何只司马懿一人,可抵抗蜀汉诸葛亮北伐大军?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前言

    在《三国演义》的影响之下,大部分人对于诸葛亮,那都是非常的崇拜。然而其实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将蜀国还有诸葛亮进行了夸大还有神化的效果。

    这就导致了一大部分人都有一种误区——蜀汉在三国中实力是非常强悍的。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图一

    我们仔细品读《三国演义》之时,总会为诸葛亮在五丈原的离世而感到惋惜,对于曹魏司马懿的狡诈而感到愤慨。

    但是司马懿能够抵抗住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九伐中原,这其中是必然有他的道理。今天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阐述一下为什么司马懿能够抵抗诸葛亮的大军。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在蜀国方面的阵营描写,是花了相当大的功夫。蜀国中每一个人物都是相当的饱满,有血有肉,当我们细细品读时候总是容易跟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奔走。

    而蜀国中,作者花的最多笔墨还是在赞扬诸葛亮。而其他两个国家,吴国还有魏国,作者花的笔墨较少。尤其是魏国,在书中,作者几乎都是暗戳戳在贬低魏国,对于司马懿的贬低更是处处可见。

    图二

    而且《三国演义》全书的基调基本都是宣扬蜀汉大义。这让大部分人心中都会有一个错觉,如果没有司马懿,那么当初诸葛亮就不会死于五丈原。

    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郭嘉、荀彧、司马懿.......一个又一个都是胸怀奇策的谋士,皆在曹魏阵营。

    《三国演义》是在封建社会下所创造出来的,并且带上了个人的情感色彩,那时候的人们对于究竟是谁当皇帝并不那么在意。

    大部分人所追求的,不过是能够安安稳稳过日子,而诸葛亮就成为了书中几乎完美的人物,他兢兢业业,为民着想,做事公正。

    图三

    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古往今来崇拜的对象。可是司马懿从某种意义上却把诸葛亮给害死了,这也使得许多《三国演义》的读者对司马懿的厌恶达到了顶峰。

    再加上当时司马懿所做之事,被无数文人墨客所唾弃和鄙夷,因此司马懿在历史中也就一直成为了被人所贬低的存在。

    最开始,刘备建立蜀国,当时面对的境况是尤为尴尬,几乎称得上前有狼后有虎。而且那时候刘备身边并未有高瞻远瞩的谋士,所有的决策都是要自己来,而几乎每次都是败仗而归,而在好不容易拥有谋士徐庶之后,徐庶又被曹操“扣押”了。

    但是反观魏国这一边,这时候他们已经拥有了足够数量的谋士,像郭嘉、程昱、荀彧等人个个饱读兵书。每一次开战前,曹魏帐中都会有足够多的谋士各抒己见,所有能够考虑到的都会在激烈争辩下渐渐展露出来。

    图四

    反观蜀国,在整个蜀国历史中,他们谋士都是极为缺少的,蜀国谋士的巅峰就是诸葛亮和庞统。可是即便是冠绝天下的智绝“凤雏”,在蜀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也是相当短暂,还未来得及绽放,就已经枯萎。

    也正是因为如此,蜀国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压在了诸葛亮一个人身上,每当需要做决断之时,满朝文武皆会望向诸葛亮。

    图五

    在《诸葛亮安平居五路》中,就能够很清楚看得出来,蜀国上下大多人不懂得兵法的妙用,更无人能够接替诸葛亮之位,也足以看出蜀国人才谋士方面的匮乏。

    我们所看到的诸葛亮几乎可以称得上智绝近乎妖,可是在《三国志》中陈寿却是这么评价诸葛亮的“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其中的意思指的是,在治国方面,诸葛亮之才可以和管仲与萧何相媲美,但是在军事谋略方面却是有所欠缺。

    这更加说明了诸葛亮在历史之中不断被神化,以至于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境界。可是在第三次北伐中,司马懿却是这么评价诸葛亮的“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吾必破矣!”而在此之下,诸葛亮却不断地发动战争,导致蜀国原本就不牢固的家底更加雪上加霜。

    图六

    而且由于对内的严苛政策,也是让蜀国百姓日子过得相当艰难。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只看到了属于诸葛亮光亮的那一面,但是光亮背后的无奈却是无人能见。

    相比于司马懿,其实诸葛亮很幸运的是,遇见了明主刘备。虽然说蜀国并没有足够的谋士,可是从刘备再到刘禅,两人对于诸葛亮那可是给予了相当大的信任,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诸葛亮几乎可以代表蜀国。

    可是司马懿呢?他遇到的是曹操,对于曹操想必不必多说,他的猜忌多疑那是有目共睹的,司马懿在曹操手底下不能将自己才智全部发挥出来,曹操此人多疑而且手段狠辣。

    图七

    所以司马懿所行所言都必须小心谨慎,他既不能表现得太过于聪明,不然随时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但是他也不能表现得太过于平庸,不然永世不得出头,他只能游走这个平衡之间小心翼翼的生存下去。

    生怕自己一言一行就会给自己引来杀身之祸,可是在这样的钢丝线上游走,司马懿居然能够找到平衡,甚至能在奸雄曹操下很好地隐藏住了自己的野心,让曹操信任他在临死前委以司马懿重任。

    这样的心机还有计谋如何让人不感叹?

    前面我们提过陈寿对于诸葛亮的评价,说他的军事天赋上稍微欠缺。诸葛亮自从出山后几乎可以称得上无往不胜,可是他却碰到了他的一生之敌——司马懿。可以这么说,诸葛亮几乎所有的败仗都是得于这个“死对头”。

    在后期,魏国和蜀国的交锋中,每当诸葛亮得知自己的对手是司马懿之后都会显得非常不安,原因不外乎司马懿作为对手实在太过于难缠。

    图八

    这么多年来,虽然双方都有输赢,可是几乎每次诸葛亮都无功而返,这也使得他在无奈之下六出祁山、九伐中原。

    更有甚者,在司马懿当初被夺兵权之际,诸葛亮曾喜悦地感慨道:“吾欲伐魏久矣,奈何有司马懿总雍,今既中计贬,吾有何忧虑。”

    图九

    从这句话,也足以见得整个曹魏上下,诸葛亮所惧怕的唯有司马懿而已,司马懿一旦被贬,那么曹魏上下无人能够如此压制诸葛亮。

    当我们看《三国演义》时候总是为蜀汉惋惜,总会觉得司马懿怎么能够抵挡得住诸葛亮呢?有一些读者甚至对司马懿厌恶到了顶峰,可是在仔细分析后,我们却发现,司马懿能够赢是有他的道理的。

    一来是《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太过于神化诸葛亮,而且经过时间长河不断积累,以及大家口口相传时的夸大,诸葛亮已经变成了一个完美的人。

    图十

    二来因为蜀国本身发家艰难,而且极为缺少谋士,所以蜀国所有事务几乎是全部压在了诸葛亮一个人人身上,导致他耗费了巨大心神。

    三来是因为《三国演义》对曹魏过于扁平化描写,还有明里暗里的贬低,所以我们总是太过于低估了司马懿的智慧。

    图十一

    以当时曹魏的雄厚实力,加上司马懿卓越的军事才能,司马懿率领的曹魏大军能够抵挡得住诸葛亮率领的队伍,以强克弱,这才是历史的潮流。

    单字解释: 三 国 曹 操 之 后 为 何 只 司 马 懿 一 人 可 抵 抗 蜀 汉 诸 葛 亮 北 伐 大 军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