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吕布死前大喊6字,说破刘备本性,可惜曹操没听懂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曹瞒传》:吕布枭勇,且有骏马。时人为之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

    四大名著是中国最经典的著作,每一部都令人们敬仰,而这四本书籍中,人气最高的定要数《三国演义》。有人说,《三国演义》这本书籍中上部主要赞扬吕布,下部则主要描写马超,其实并不是没有依据的。整部书籍中,关于二人的篇章非常多,且多是将二人的雄姿英发描写的淋漓尽致,这也难怪读者会将心偏向二人。在《三国演义》的武将中,吕布在人们心目中的排名高居榜首,他的人气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不过,除去书籍中大篇幅的刻意渲染,人们大概就不会那么喜欢吕布了。小说中,作者将吕布描绘的异常勇猛,光是凭借有勇有谋这一点,就已经让吕布收获了大批粉丝。不提今天在网络上人气很高的小说了,就拿古时候比较流行的那几本评书故事来做对比,那些小说早已预示了读者会喜爱西楚霸王项羽,会喜欢李元霸这种霸气的角色,因此,吕布带着同样的光环出场,甚至比前几位英勇人士更加有气魄和胆识,他们怎能不被读者喜爱?

    关于吕布的情节

    在《三国演义》中,关于吕布的情节有许多,想必读者记忆点最深刻的应该就要数“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吕布辕门射戟”这几个情节了,故事中,吕布驾着举世无双的赤兔马,英姿飒爽的形象深刻的刻画在读者的心中,后才有了“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一说。罗贯中的安排,将一位弓马娴熟的飒爽将军形象描绘的淋漓尽致。这也难怪提到小说中最出色的弓手,人们既不提黄忠也不提夏侯渊,而是直呼吕布的名字。甚至孩子们在玩《三国杀》游戏的时候,都会最喜爱麒麟弓和吕布的角色。

    当然,罗贯中给吕布的赞誉远不止此。罗贯中曾大篇幅描绘过吕布的容貌,尽管这在书籍中已经有所删减,但他三叉束发紫金冠的形象依旧被保留了下来。而除了赤兔马的坐骑外,吕布的兵器也是一绝,吕布的兵器可以说是三国众多英雄中最知名的兵器,这兵器听起来足以让人闻风丧胆。而自古要想提升一个人的人气,特别是一个男性的人气,就是为他搭配一个绝世美女,营造出CP感。罗贯中自然是清楚这一点,为了给吕布增加男性魅力,他为吕布搭配了一位条件十分优异的女性,那就是貂蝉。

    宝马神兵加美女,在配合上吕布自身雄姿英发的气概,这人设放到今天,也是活脱脱的一个龙傲天模版,而作为读者,无论是古时候的读者还是现代读者,几乎没有不吃这一套的,通通都对吕布既钦佩又喜爱。

    真实的吕布

    不过,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吕布就没有书籍中描写的那么神了,吕布的兵器并不是所谓的方天画戟,而是长矛。而关于关羽的青龙刀,自然也是虚构的。不过关于吕布的勇猛,倒不是作者虚构的情节,譬如他能敏捷的躲过董卓掷过来的武器,勇敢应战“飞将”等等。可惜的是,就是这样一位猛将,结局却并不圆满。吕布死前大喊6字,说破刘备本性,可惜曹操没听懂。

    他惹毛了曹操和刘备,引发了一场大军的讨伐,在众叛亲离下,他最后被出卖,还在凌晨的睡梦中就被残忍押到了曹操的帐下。吕布见没有道路可逃了,干脆向曹操投降,吕布表示若曹操肯放过他,他便从此跟着曹操共事。可是刘备却提醒曹操,吕布本就是个曾经投靠一位主子后来又将其残忍陷害的恶人,曹操听后便决定此人坚决不能留。

    吕布死前大喊6字,说破刘备本性

    听见刘备一言的吕布,当即心灰意冷,要知道曾经吕布可是在辕门射戟救过刘备一命,今日却是刘备亲自将自己推向祸害,愤怒之下,吕布怒吼“是儿最叵信者!”一语说破了刘备的本性。可惜的是,当时除了刘备自己心知肚明,其他人都没听懂吕布的意思。

    刘备随后的表现,的确印证了吕布的说辞,他的确是个背信弃义、无情无义的人。他在危难时刻几次受到曹操的帮助,可却始终坚定不移的站在了曹操的对立面。只可惜,当年曹操并没有听进去刘备的话,否则也不会出现刘备后来者居上,与自己一同争夺天下。

    结语

    纵观吕布的一生,尽管书籍中描绘的缺乏一些真实性,但我们能够坚信,真实的吕布与书籍中所描绘的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只可惜英雄总有难言之隐,最终的结局也为无数后人留下了难掩的遗憾。而吕布临死前的这六个字,不仅仅是给自己的警示,也成为了给大家的警示。

    参考资料:

    《曹瞒传》

    《三国演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单字解释: 吕 布 死 前 大 喊 字 说 破 刘 备 本 性 可 惜 曹 操 没 听 懂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