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工匠轮扁说了什么,让齐桓公很生气:说出道理就生,说不出来就死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齐桓公乃春秋五霸之一,而且是春秋五霸之首。

    据《史记》记载,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王位,和管仲、叔牙">鲍叔牙共同创业的故事,一波三折,精彩纷呈,让人过目难忘。

    毋庸置疑,齐桓公以睿智的手段,开创了一代霸业,是一个非常聪明、很有智慧的政治家。

    但有一个人,从庭下走到堂上,指出了齐桓公的一个要害问题,让齐桓公很生气:说出道理就生,说不出来就死……

    这个人就是轮扁,是齐国一个著名的工匠,涉及的成语是轮扁斫[zhuó]轮——

    这天,轮扁在庭下制作轮子,齐桓公在堂上诵读经典。

    齐桓公摇头晃脑,似乎读得津津有味。

    轮扁却听不下去了,他放下椎子斧头,拍了拍身上的木屑,长身而起。

    轮扁来到齐桓公的堂上,恭恭敬敬地说:

    “敢问一句,您所读的,是什么人所说”?

    齐桓公抬头见竟然是工匠,淡然道:“圣人之言”。

    轮扁追问:“今天圣人还在吗”?

    齐桓公不明白为何如此发问,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已经死了”。

    “那么,您所读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而已!”

    齐桓公原本以为他是来请教问题,不料竟然如此断言!

    “寡人读书,一个工匠安敢胡说八道?”齐桓公有些生气了,给出了“二选一”,“有说法尚可,没道理处死!”

    然而让齐桓公更加意外的是,轮扁竟然说出如此简单而深刻的一番道理!

    轮扁说:“就用制作轮子来说吧,榫头做得太宽松就不会牢固,做得太紧了就不能接入。

    所以不疾不徐,不宽不松,才能得心应手,整个工作过程才合乎规律。

    其中分寸、火候和道理并不能纯然用语言表达。

    所以我那亲生儿子并不能掌握我的经验和方法,现在我70多岁了,还只是独自制作车轮。

    古代的东西也一样,因为至深的道理很难言传,所以您所读到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而已。”

    如今,人们语文能力水平似乎都很高了,你可能会说,这个故事的寓意很简单,可以概括为——

    一是不可教条,二是不可极端,三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四是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种回答尽管很快捷很全面,就算抢答也很精准,但是,我们仍然认为失之于浅,就像齐桓公读圣人之书一样。

    在国学热之下,人们解读经典,常常陷入此种误区:

    你认为道理都了解了,其实只是从字面到字面,从纸上到纸上,从形式到形式;

    你认为都读懂了,实际上并不真正“明白”;

    甚至一些专家或者所谓国学大师等,以为解读得很透了,很高明了,其实很浅薄,很外在,却自以为懂,甚至简直就是根本不懂,不懂装懂……

    而更根本、更要害的问题,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古人所说的“道德”为甚深之道,并非翻译成现代汉语、翻译成大白话就算读懂了,或者东拉西扯就叫学问了,那可能仅仅是皮毛,仅仅是盲人摸象;

    二是大道理即使很容易了解,却高高挂起,不去躬行;

    三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不懂得应用,更谈不上妙用了。

    对于齐桓公来说,关键是读书读义。

    在齐桓公的抑扬顿挫、津津有味之处,其实体现了他的口味、重点和理解,或者完全不搭调,离圣人之言相去甚远……

    而对于轮扁来说,关键是听话听音。

    在齐桓公的抑扬顿挫、津津有味之处,轮扁或者已经感受到齐桓公的自以为是,感受到齐桓公的浅显或者偏颇……

    ——————————

    生命本悟,快乐本心。

    天人本一,智慧本光。

    光未央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单字解释: 工 匠 轮 扁 说 了 什 么 让 齐 桓 公 很 生 气 说 出 道 理 就 生 说 不 出 来 就 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