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蜀汉王朝究竟有多少个政治派系,他们的代表人物是谁?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蜀汉虽小,但里面的派系可是很复杂的,其内部的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

    刘备时期的派系:相互制衡,朝气蓬勃

    (1)、北方派。

    刘备创业初期,颠沛流离。

    一开始,刘备主要活跃于北方,而手下人才,也多以北方人为主。

    刘备在老家组织队伍时,得了简雍、关羽、张飞;投奔公孙瓒时期,又结识了赵云等人;治徐州时期,得到了糜竺、糜芳、孙乾、刘琰等人的赞助、追随···

    这些人追随刘备,不离不弃,成为刘备最早的班底。因此,有些人也将北方派称为“元功派”、“从龙派”。

    值得注意的是,与曹操、孙策不同,刘备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宗族班底,因此,这些人中许多人与刘备有着亲如兄弟的关系,是最受信任的一群人。

    虽然他们与刘备可说是“俱为一体”,但他们也很注意维护本派系的利益,对所有“后来居上”者保持警惕。

    比如:诸葛亮初得刘备信任时,关羽、张飞就曾提出质疑。而在刘备表示一定要用诸葛亮时,史书对关羽、张飞的描述是“止之”而不是“释之”。

    此外,刘备提拔马超、黄忠等人时,作为“元功”之臣,关羽也曾说怪话,有不满之意。

    在刘备做了汉中王,地位稳固后,这些人因资历最深,获得了最高的待遇。

    关羽,前将军、假节钺;张飞,右将军、假节,是地位最高的武将。

    而即便是糜竺,虽然能力有限,但也成为安汉将军,地位在诸葛亮之上。

    不过,资历深,也意味着年龄比较大。

    在关张等人相继离世后,北方系的“二代”们缺乏威望、功绩,因此,在刘备时代后,该派系地位有所下降。

    (2)、荆州派。

    刘备在到了荆州后,吸收了大量荆州人士。

    因此,刘备集团,也就有了“荆州派”。

    荆州派的人物有:诸葛亮、庞统、马良、霍峻、廖化、蒋琬、黄忠、魏延等人。

    后来的历史表明,尽管在派系内部,他们彼此之间或时有矛盾,甚至激烈矛盾,但在面对其他派系的竞争时,他们多能保持一致(后面再细述)。

    从整个蜀汉的历史来说,荆州派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后来的“蜀汉四相”(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皆为荆州人士)。但是,实际上,在刘备时期,荆州派的优势尚不明显。

    刘备时期,荆州派先是受到关羽、张飞“元功集团”的质疑,后又受到以法正、李严为代表的东州派的激烈竞争。

    (3)、东州派。

    刘备入川前,益州就分了东州派、益州派。

    其中,益州派,自然是益州“土著”地主。

    所谓“东州派”,就是在刘焉、刘璋时期,从三辅地区、荆州等地来到益州的“外来者”。

    如:由扶风而来的法正、孟达;由陈留而来的吴懿;由汝南而来的许靖;由荆州而来的李严等。

    尽管他们与“益州派”一样,多为刘璋旧部,但是,由于他们也是“外地人”,因此,他们与益州派在利益诉求等方面又不一样,因此,在很长时间内,他们与“益州派”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派别。

    当时的东州派,有两个显著特点。

    1、人员名望或出身很高。

    法正的祖父法直,是那种《后汉书》都要为之单独列传的名士、学者。

    孟达的父亲孟他,曾是凉州刺史。

    许靖,曾与其弟许邵并列为当时最有名望的“品评大师”。

    可以说,就当时的名望、出身论,“东州派”还在“荆州派”之上。

    2、有大才。

    法正、李严,都具备与诸葛亮匹敌的才能。

    尤其法正。后来,诸葛亮在无法说服刘备放弃征吴时就感叹:法正如果还在,必能说服刘备!(可见,诸葛亮也承认,法正在刘备面前的说服力在自己之上)

    而在刘备入川后,法正的一系列操作,使东州派的地位迅速与荆州派并驾齐驱,甚至有盖过之势。

    法正先是建议刘备启用许靖(刘备原本认为许靖徒有虚名,不值一用),借其名望壮大刘备集团声势(同时壮大东州派声势)。

    此后,法正又建议刘备娶了吴懿的妹妹为妻。

    刘备做汉中王之后,法正为尚书令。东汉时,“天下枢要,在于尚书”,尚书令是实际大权在握者。

    可以说,刘备后期,法正的地位、权力盖过了诸葛亮,东州派也已能与荆州派并驾齐驱。

    (4)、益州派。

    在“外来者”入主益州时期,益州派与刘备自然是“地头蛇”与“强龙”的关系,总体上是被打压的。

    比如,彭羕曾写信给马超,妄言“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被刘备、诸葛亮直接咔擦了。

    当然,同时,他们也是刘备需要团结的对象,其中一些杰出人物也要被刘备挖掘任用。

    黄权、杨洪、谯周等人,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显然,无论是地位,还是实权,他们总体上都远在其他派系之下。

    不过,刘备时期的“益州派”,仍然是比较进取的。

    比如:汉中之战时,刘备征发西川的劳动力、兵员,征发力度很大,连“鹰派”诸葛亮都犹豫了。倒是益州人杨洪态度坚决:男子当战,女子当运。不要迟疑了!

    益州派这种支持的力度,恰恰反映出:尽管内部存在矛盾,但在刘备时期,刘备集团是团结的,充满朝气的。

    诸葛亮辅政初期的派系:荆州派支配

    到刘备去世,诸葛亮辅政时期,各派系的力量发生了变化。

    1、荆州派占据主导地位。

    诸葛亮成为蜀汉的实际领导者,以他为代表的荆州派自然也成为蜀汉的中坚力量。

    2、东州派实力大减,但仍被视为可能制衡荆州派的力量。

    法正盛年去世,使东州派失去了领军人物。而孟达叛变,则使东州派力量进一步衰弱。

    不过,刘备仍然选择了李严,让他与诸葛亮一同受诏辅政,统管内外军事,有制衡诸葛亮的意思。

    不过,东州派毕竟实力受挫严重,已非诸葛亮“荆州派”对手。到李严出事后,东州派已经处于被荆州派支配的地位了。

    3、其他派系实力也受到打击,被荆州派支配。

    “元功派”的老一代多凋零,其“二代”尚幼,无法与“荆州派”抗衡。

    益州派则继续受到压制,尤其是在黄权投魏后,在中枢已经没有实际影响力。

    总体上,荆州派已经成为蜀汉的支配力量,其他派系皆逐渐沦为被支配的地位。

    诸葛亮辅政后期的派系:荆州派的内斗

    在斗倒李严后,诸葛亮和他的荆州派已经居于绝对支配地位。

    这个阶段,蜀汉派系内部的特点有二。

    1、在对付其他派系时,荆州派仍然一致对外。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魏延。

    魏延的性格很牛,不但“诸将皆避之”,而且,他对诸葛亮都有怨言。

    而诸葛亮在魏延问题上,则采取了“区别对待”。

    当魏延与杨仪等人争执时,诸葛亮多让费祎从中调解,争取团结。

    而当魏延与刘琰(“元功派”)有矛盾时,诸葛亮直接把刘琰赶回了成都。

    2、荆州派内部矛盾渐渐激化。

    外部竞争没有那么激烈了,内部竞争就会严峻起来。

    尤其到了诸葛亮去世前,魏延、杨仪之间的矛盾激烈起来,成为当时蜀汉权力斗争最激烈的地方。

    总体上,当时的格局是:诸葛亮以杨仪制衡魏延,又暗地以自己的安排(蒋琬、费祎)防备杨仪···

    蒋琬、费祎时期:重新洗牌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派系重新洗牌。

    1、荆州派与东州派融合。

    当年曾竞争激烈的荆州派与东州派开始融合。

    蜀汉四相中的费祎、董允的身份,正是其中代表。

    费祎、董允,都是荆州人士,然而,他们也都在刘备入川前就已经来到益州发展。

    因此,费祎、董允,其实都同时具备荆州与东州双重身份。

    此外,无论是荆州派还是东州派,都是“外来户”,在益州都缺乏庞大的宗族基础和经济基础,随着人才凋零、后继乏人,要压制益州本地势力,合作的必要已远大于竞争。

    因此,从此开始,荆州派与东州派渐趋融合。

    2、益州派暗中抬头。

    益州派,一直是被压制的对象。

    诸葛亮去世后,益州派曾发起过一次试探:益州人李邈曾公开上书,表示诸葛亮去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否定诸葛亮的路线。

    其中。“宗族得全”,就是指诸葛亮打压益州派的政策应该改变了。

    刘禅也不废话,直接把李邈咔擦了。

    这意味着:刘禅将就延续诸葛亮打压益州本地势力的政策。

    确实,益州派在中枢的影响力一直很有限。

    然而,蜀汉狭小,此时的益州,毕竟已经是蜀汉唯一的人才来源地了。

    在荆州、东州人才凋零后,许多地方的官员越来越多由益州被派担任了。

    蜀汉中期,蜀汉三面由三位都督守边:北有王平,东有邓芝,南有马忠。其中,除邓芝为荆州人外,其余二位皆是益州人士。

    而据统计,此时,郡守之职,已有半数为益州人担任。

    益州派的“悄悄”崛起,给蜀汉末年的决策将带来重大变化。

    蜀汉末年的派系:混乱的洗牌

    蒋琬死后,刘禅“自摄其政”。

    此后,蜀汉的政治格局再次发生洗牌。

    1、宦官势力的崛起。

    刘禅“自摄其政”,但他在外朝、军队都缺乏“自己人”,自然是要借重黄皓这样的宦官。

    刘禅既“自摄其政”,又并非勤政之人,因此,黄皓代他“弄权”也就是自然之事了。

    由于“代表天子”,因此,黄皓自然毫无悬念地掌握了大权。

    一方面,尚书台等文官不敢违抗黄皓,多只能按照黄皓的意思办。

    另一方面,一些重要将领,如荆州人阎宇就与之交好。黄皓遂处心积虑想让阎宇换掉姜维,试图以此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可以说,此时的黄皓,唯一稍微忌惮的,大约就是姜维了。

    2、边缘化的“无派”大将军。

    此时的姜维,大将军,录尚书事。

    权限上来说,姜维可以过问全部的军事、政治事务,乃蜀汉此时的第一重臣。

    然而,姜维乃是降将出身,在蜀汉没有“派系”根基。

    此前,他受荆州派的诸葛亮、蒋琬、费祎支配,但此时,他已既没有派系能节制他,他也支配不了其他任何派系。

    因此,一方面,费祎死后,姜维要北伐,无人可以节制;另一方面,姜维虽权限大,但没有“派系”根基,“录尚书事”是一个屁话,在朝堂没有自己人,根本站不住脚。

    而在军队,姜维也受到巨大挑战。

    一方面,由于在朝堂没有话事权,赏罚不由己出,因此,一些将领不接受大将军的命令。比如,段谷之战,胡济失期不至,按律当斩,但他转头却被加官进爵···

    另一方面,一些将领开始投靠黄皓,如阎宇,指望要取代姜维···

    一个没有派系基础,也支配不了其他派系的大将军,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这也是蜀汉后期军事失控的关键原因。

    3、被架空的荆州派、东州派。

    此时,荆州派、东州派及“元功派”基本完成了融合。

    这个阶段,似乎没有明显的派系斗争。

    当然,这不是因为大家关系好了,而是···他们都被架空了。

    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约姜维。夹在其中的他们,只是一些工具人,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再争夺的了。

    4、渐渐掌握风向的益州派。

    黄皓想换掉姜维,姜维想除掉黄皓,文官们“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大家都很忙。

    一直被打压的益州派,虽然依然难以直接掌控中枢,但其影响力却逐渐膨胀。

    自诸葛亮时期以来,益州派的立场很明确:1、反对北伐;2、实在不行就投降。

    他们只是地方势力,北伐即便成功,他们也捞不到什么好处,相反,打仗,要用的钱主要是这些益州人的。

    同时,益州结束割据状态,直接受洛阳管辖,让那些外来户离开,对益州派是更为有利的。

    只是,很长时间内,他们有什么不爽只能忍着,不敢胡说八道。

    如今,随着益州势力在地方再次发展,以及朝政失控,益州派开始引导风向了。

    他们旗帜鲜明地公开反对姜维北伐。

    除此之外,谯周等人,甚至公开开始谈论“代汉者当涂高”,散布蜀汉将灭亡的言论了。

    邓艾突破绵竹关后,兵力不多,但沿途益州势力望风而逃,无人为蜀汉死战,是邓艾迅速兵临成都。

    最后,在益州派的引导下,蜀汉投降···

    总的来说,到蜀汉末年,当年的派系格局已经完全打乱了。

    “元功派”百折不挠的精神,“荆州派”兴复汉室的理想,“东州派”务实肯干的气质,都在不断的洗牌中雨打风吹去了,唯有益州本地势力“思得明主”的念想仍在,并逐渐成为唯一一个清晰的声音。

    只是,这个“明主”,已不是大汉刘家了···

    单字解释: 蜀 汉 王 朝 究 竟 有 多 少 个 政 治 派 系 他 们 的 代 表 人 物 是 谁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