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刘邦杀韩信斩英布,为什么唯独放过了萧何?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其实不明白这个问题的人,一开始就没有弄清楚几个人的身份,因为萧何与前两位不是一路人,有些人却他与他们归为了一路人。所以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理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

    萧何是丰邑人,刘邦也是丰邑人,两个人住一座城里,打小就认识,而且很可能还是玩伴,这样的关系是英布与韩信比不了的。

    韩信是淮阴县人,英布是六县人,虽然都离丰邑不算太远,但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只能说很遥远。他们后来能凑到一起,是因为楚汉战争的需要,如果不是为打项羽,刘邦与他俩基本“老死不相往来”。

    各自的贡献不同,对刘邦的忠诚有别

    刘邦的人转折点是沛县起兵,但这个机会是萧何给他的。当时沛县县令计划带领乡民们反秦,萧何却联合刘邦杀了县令,并将刘邦推到领头羊的位置。当时刘邦正躲在芒砀山中吃兽肉、穿兽皮、住山洞、烤篝火,如果没有萧何好事儿想着他,他就是芒砀山里的一个野人。起兵之后,萧何一直辅佐刘邦,追随刘邦征南讨北,忠心耿耿,即便在楚汉战争期间萧何镇守关中也毫无二心。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萧何没有立下战功,只是给刘邦看家护院了,像个窝窝囊囊的管家,不像韩信、英布的功劳那么威猛具体,那么震撼与有冲击力。但实际上,萧何不光是为刘邦守住了根据地,而且还解决了兵源粮饷问题。虽说萧何招募来的那些士卒质量欠佳,但运输的粮食可解决了大问题。要知道,饿肚子的士兵不能指望有战斗力,项羽就是吃了这个大亏,否则不会和刘邦谈什么“鸿沟议和”。

    在理清上述关系事实之后,就会对刘邦对待几个人态度上有一定的了解,当然帝王们很少感情用事,不大会被人情之类的东西束缚,但是人情也是影响他们决定的一个不能回避的因素。打个比方,假如萧何、韩信、英布犯了一样的错,秉公处理各打一百大板,但刘邦肯定会对萧何手下留情。

    当然个人情感并不是刘邦不杀萧何的实质原因,实际上刘邦也对萧何起过杀心,只不过没有对待韩信与英布那么坚定。

    巴蜀、汉中、关中是刘邦的地盘,前三块地是项羽封的,后一块是他从章邯、司马欣、董翳手里抢的,但从楚汉战争后一直由萧何经营管理,所以萧何在当地百姓心目中的声望及地位要胜过刘邦。如果萧何把函谷关关门锁上,刘邦只有望关兴叹,后面项羽追来就把他拍死了,所以刘邦时刻在防着萧何。

    而萧何为了打消刘邦的疑虑,直接让子侄们都到前线陪刘邦打仗,等于是主动把人质押给了刘邦,这份忠心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再看韩信、英布,最后都反了刘邦,尽管有明有暗,尽管也有一些无奈,尽管有许多复杂因素,但他们之间没有信任,撕破脸皮只是时间问题。

    在利益分配上,韩信、英布直接与刘邦分了蛋糕,而萧何吃到的不过是一些切蛋糕时留下的碎沫子。也许有人会说,萧何被封了侯,得了一万多户的食邑,可了不得。但如果与韩信与英布的裂土分疆相比,有天壤之别。萧何的封地是一个县,只能获取该县百姓的税负,其他的一率没有。而英布与韩信各拥地千里,关起门就是“土皇帝”,表面上承认刘邦是皇帝就可以了。所以,在刘邦眼里,几个人谁安全,不言而喻。这就是,韩信、英布与萧何结局不同的根本原因。

    单字解释: 刘 邦 杀 韩 信 斩 英 布 为 什 么 唯 独 放 过 了 萧 何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