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从农妇再嫁,到大汉皇后:被一个神棍改变历史走向的大汉王朝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在一个非常巧合的情况下,大汉皇太子刘启见到了貌美如花的王娡,从此“一见倾心”,房中独宠,公元前156年,王娡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刘彘。

    十五年后,也就是公元前141年,这个男孩即位,西汉由此进入了汉武帝时代。在中国封建王朝统治史上,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深刻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奠定了强汉的不世地位,成为得以与秦始皇比肩的“秦皇汉武”。

    当我们回望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会发现汉武帝的一生,充满着“历史”的偶然性,无数机缘巧合之下才有了一代帝王的青史留名,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最具有传奇色彩的,是她的母亲王娡,而导演这一切的,是汉武帝的姥姥臧儿,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却是一个莫名其妙的神棍。

    姚翁,其名不显,也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任何痕迹,在长安城内某坊,以算命为生。当他见到那个叫臧儿的农妇时,他意识到这个女人就是他今天的目标。

    臧儿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在长安城过着普通人家的日子,虽然不愁饱暖,却也与富贵无缘。事实上大多数长安人都是这么过的。

    当姚翁盯上臧儿之后,一次改变历史的算命就开始了。他告诉臧儿,你的两个女儿,今后都会尊贵无比!就是这句话,点燃了臧儿心中燃烧的熊熊野火,让她彻夜无眠。

    最终,臧儿痛下决心,逼着已经嫁人并且生下一女的王娡离婚,托了无数关系将女儿送入皇太子刘启府中,从此开启了王皇后开挂般的人生。

    最终,王娡不仅生下了汉武帝,妹妹王儿姁也得以入宫被汉景帝刘启封为夫人。汉武帝即位后,王家诸人,皆富贵封侯,大汉此后数百年,王家的血脉在其中流传。

    那么,姚翁真有这么神吗?居然能够预知未来?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但问题的核心在于:他为什么会对臧儿说上这样一番话?是信口开河还是有所凭据?当我们分析臧儿的出身时,可能会得到一个比较接近真相的答案。

    臧儿并非平民百姓出身。她的祖父臧荼曾经是秦末汉初的风云人物。臧荼原本是燕王韩广的部将,后来追随项羽攻入关中,立下汗马功劳。

    公元前206年,项羽以霸王身份,分天下为十八路诸侯,臧荼被封为燕王,都城蓟,随后臧荼就把自己的老领导、被改封为辽东王的韩广给灭了。

    两年后,刘邦与项羽争霸天下,拜韩信为大将军的刘邦,势力日大,燕王臧荼投降刘邦。刘邦登基为汉高祖,天下初定之后翻脸无情,将包括燕王在内的异姓王全部灭掉。

    燕王臧荼留在史书中的记载笔墨不多,但是在那个风起云涌、群雄争霸的年代,能够叱咤风云、爵至封王,岂是易与之辈?

    他的孙女臧儿,继承了他的野心、不甘、欲望。没落的贵族,骨子里流淌的东西,却不会因为家道败落失去,反而会因为抄家灭族的悲惨际遇而愈发隐忍,他们会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哪怕是虚无缥缈的希望,只要一次成功,就能够实现家族的再次复兴。

    只要心里存着这个念想,就会在行为、语言、接人待物等日常中体现出来,哪怕隐忍得再深,也会散发于仪容、言表而异于常人。

    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一个曾经经历过贵族生活、接受过贵族教育的人,他会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的“老百姓”吗?要知道那可是等级森严的时代啊!这种“俯视”心理注定了他们纵使再潦倒,也会有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毕竟,“老子也曾经阔过啊”。

    很显然,象臧儿这样一个女人,即使是混迹于市井、隐形于街坊,但是只要稍微有那么一点眼力劲的,就能够看出她们与寻常百姓的不同之处。

    再从姚翁的职业来看,这世上三百六十行,眼光最毒的无非是“车船店脚牙”,从事这些行业的人不仅仅是靠体力吃饭,更是靠眼力吃饭,他们要接触三流九教、世间百态、形形色色的人,看一眼,就能把你的职业、性格、贫富估个七七八八。

    而算命的更是其中的翘楚。我们无法得知姚翁事先做过什么功课,与臧儿是否认识,但很显然他看出了臧儿内心深藏的“野望“,那么,”投其所好“说几句“客户”喜欢听的,趁机挣点零花钱岂不美哉?

    为人算命对于姚翁来讲只是“日常工作”,却无意中点燃了臧儿心中的野火。以现代人的思维,很难理解和想像2000多年前人们对于阴阳、命运这些东西的信赖程度。

    所以,最终臧儿才会做出让女儿离婚、并将女儿送入太子府这种匪夷所思的决定,居然还成功了!当姚翁得知自己当年的一次“业务”,居然变成了现实,他会作如是想呢?

    王娡成为皇后的整个过程,在二千多年之后看来,简单是无法复制的逆天之举。这其中最难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王娡已经结婚的事实。

    王娡到了婚配之年后,就按照当时的习俗嫁人了。她嫁给了一个叫金王孙的人。金王孙的名字听起来非常气派,但他就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既无显赫的家世,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

    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抹煞他是王娡前夫的事实,并且王娡和他还生下了一个孩子,如果没有臧儿,这对夫妻应该能够继续过着平淡的日子,再生上几个儿女,然后湮灭在历史的尘烟中。

    然而,听信了姚翁“预言”的臧儿,改变了这一切。他将王娡从金王孙家接回送入了太子府,活生生地拆散了这一对夫妻。

    很显然,王娡并不是太子刘启的第一个女人,而皇太子府也不可能接受一个来路不明、不清不白的女人,当然要对王娡的来历、生平、家世做个“调研”了,王娡根本不可能隐藏自己结过婚、生过孩子的事实,而太子刘启,为什么能够接受这样一个离婚的农妇呢?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在汉朝并不鲜见。例如大家津津乐道的励志偶像、大将军卫青,娶的就是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而平阳公主的第一个丈夫并不是卫青,而是大汉开国功臣曹参的孙子、平阳侯曹寿。

    曹奉去世之后,她又嫁给了开国功臣夏侯婴的曾孙、汝颖侯夏侯颇,卫青是他的第三任丈夫。

    要知道,平阳公主可是皇室贵胄,再嫁这样的事情如果“不光彩”,出于对皇权的维护和皇室的脸面,是绝不可能出现的,但当时的朝野百姓,对这件事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她与卫青的夫妻感情也非常好。

    另一个被传为佳话的是马相如">司马相如和卓文君。马相如">司马相如仰慕卓文君的容貌和才华,找机会混进了卓府,一曲《凤求凰》,撩动了卓文君的心思。随后又用钱买通卓文君的侍女。最终,卓文君从府里跑了出来,跟着马相如">司马相如跑回了成都。

    卓文君的丈夫刚刚去世,是个寡妇。马相如">司马相如却毫不在意她的身份,挖空心思把她“追”到手中,岂不正好说明了当时对于女子婚姻的宽容和社会风气的宽松吗?

    那么,马相如">司马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马相如">司马相如才名闻于天下,曾经写出了《子虚赋》《上林赋》这样流传千古的名篇,馆陶公主为了“营救“陈阿娇,更是千金买赋,马相如">司马相如写下了让人动容的《长门赋》,当然,在铁石心肠的汉武帝面前,并没有什么作用。

    那么,像马相如">司马相如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在以察举制为主要的人才选拔方式的汉朝,他飞黄腾达是迟早的事情,可他在乎过卓文君的寡妇身份吗?

    在对待婚姻的态度上,不仅仅是汉朝,其后的三国两晋,乃至唐,社会风气都是相当宽松而包容的。

    例如魏武帝曹操,迎奉汉献帝、攻灭河北袁绍、扫平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扫平天下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可就是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曹操,除了元配之外,他房中的尹夫人,是何进的儿媳妇;邹夫人,是张绣的婶婶,还有部将秦宜禄的妻子,故有曹操好人妻的说法,但这并不影响曹操对他们的尊重,感情也非常好。

    而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之后的皇后,是袁绍曾经的儿媳妇甄氏。曹操的“老朋友“刘备,称帝之后所立的皇后,是刘瑁的遗孀吴夫人。

    在被称为“乐府双璧“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为婆婆所不容,被勒令还家,回家没几天,县令和太守都来为自己的儿子求亲。

    在汉朝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女子再嫁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且再嫁之后,无论是皇室公主,还是平民百姓家的女子,都不会因为曾经结过婚而受到歧视。所以,王娡即便结过婚,也能够被太子接纳,而且被立为皇后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那么,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汉时人们对于婚姻持有如此宽松的态度,这种社会风气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决定性因素呢?

    如果我们从历史的时间线来看,汉承秦制,秦仅二代,战国、春秋。在这几百年的历史上,整个华夏处在历史上最为剧烈的交融、碰撞、嬗变当中,诸侯争霸、战国连绵、烽烟四起,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口,导致处处十室九空,而落后的经济又限制了人口的增长。

    人口增长,才能让一个国家强盛,才能够拥有强大的战争潜力和发展动力。汉朝有着充足的土地和广阔的疆域需要人口去填充,不断的战争也让统治者认识到了人口的重要性。所以,提高生育率、提高人口数量成为秦立国以来的一项基本国策。

    很多朝代把女子婚配的年龄以法律条文来规范,在汉朝,女子如果超过十五岁还没有嫁人的话,家里就要缴纳五倍的赋税。

    而越国则规定女子到了年龄不嫁、男子到了年龄不娶,父母都要论罪,受到处罚。

    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元年,就下了一道诏书,如果男子二十岁没有娶妻,女子十五岁没有嫁人,国家就要来帮你婚配了!就问你怕不怕!

    这种情形的出现,除了经济原因之外,还与当时人们的寿命较短有关。由于医药卫生的落后,人们的死亡、早亡是相当高的。

    而从当时的习俗来看,多子多福、人丁兴旺、早生贵子、儿子满堂是时人的追求。此时的女子,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繁衍后代、增长人口的“重任”。在这种情形之下,女子再嫁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由于当时女子结婚较早,生完孩子也就是17、18岁的样子,王娡再婚的年龄,在我们今天看来甚至还达不到“法定”结婚年龄。

    那么,到了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其中“夫为妻纲”,为什么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得到贯彻实施呢?首先,再好的政策为人们所接受,也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期,“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直到宋朝朱文公之后才成为普遍认可的观念。

    如果王娡生活在宋朝,纵使她手眼通天、貌如天仙,也绝无可能进宫,更不会被立为皇后,只能说时也、运也、命也!

    公元前200年,燕王臧荼谋反,汉高祖刘邦讨之,燕王遂灭。

    那么,燕王有没有谋反呢?从史实上来看这件事充满疑团。燕王是汉初所封的七个异姓王之一,也是实力最弱小的一个王,他根本没有任何谋反的理由。如果说燕王谋反,不如说是刘邦逼得他造反。

    除了燕王之外,其余的六个异姓王,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全部被刘邦铲除地一干二净,难道这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吗?

    汉高祖十二年,在讨伐英布之后不仅,刘邦就与群臣立下了白马之盟,非刘氏不得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白马盟固然有制约吕氏的因素,但是刘邦不封异姓王的企图却是昭然若揭。

    所以,无论当初燕王有没有谋反,都逃脱不上被剿灭的下场。但不知道为什么,刘邦并没有对臧荼一家斩草除根。

    刘邦没有想到的是,在不久之后,被他剿灭的燕王后代,居然成为了汉太子刘启的皇后,更是生下了千古一帝刘彻!从此,汉家皇室的血液中,世世代代流淌着臧荼家族的血液。

    历史就是这样充满着戏剧性!问题在于:为什么是臧氏呢?当我们回看封建王朝五千年的历史时就会发现,统治这个庞大疆域的王朝,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始终是那些世家大族!世家会更替、大族会没落,但是新的世家大族,会用另外一种形式、另外一个面目继续站在这个舞台上。

    世家大族能够成为帝国最顶端的统治阶层,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王朝更替的秘密,是因为他们有着寻常老百姓所无法企及的野心、行动力,是因为他们几乎垄断了教育、知识。

    古代在经济、交通、教育不发达的年代,很多人连乡里都没有出过,他们看到的、生活的地方就如同井口般大的一片天空,你让他们如何去胸怀天下?

    没错,自隋之后实行的科举制,确实让贫困子弟有了向上流动的机会,通过刻苦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而实现了阶层的跃升。但我们更要看到,能够实现阶层跃升的,在庞大的统治阶层中只占有极少数的比例。

    根据统计资料,在1949年我国的文盲率还达到了80%,更不用说古代的识字率有多少了!

    如果我们再深挖一下,那些能够实现阶层跃升的读书人,极少有纯粹的平民百姓,很多都是大族的旁支、没落的贵族、潦倒的士人,虽穷,却有着诗书传家的传统。

    只要洞悉了政治规律,明白了庙堂规则,只要知识能够传承、理想之火不熄,迟早能够东山再起,无论世事怎么变迁、朝代如何更换,无论坐在龙椅上的是谁家子弟,最终享受封建王朝统治红利的,始终是少数人。

    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待秦末的农民大起义,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起义,都是旧六国的贵族在背后策动、推动、实施的。项羽是楚项燕之孙,张良祖上五代为韩国相,这个名单还能够列出很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点燃了反秦的熊熊烽火的陈涉,难道是个普通的泥腿子?

    汉朝的开国功臣,有相当一部分是旧六国的贵族之后,很显然,他们垄断了教育、知识,他们看穿了朝代更替的秘密,他们知道如何去抓住机会、实现人生和家族的翻盘。

    你很难想象一个祖上几代贫贱的寻常百姓,会有胆量、有胆识、有能力去造反。他们所信奉的人生律条依旧是功劳致富。这种想法当然没有什么错。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们有一种“一本万利”翻盘方式。

    华夏五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中,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有哪个纯粹的农民起义军能够夺取政权并稳坐江山?基本上没有!无论这支队伍多么强大,无论它的领导人多么睿智,都无法避免败亡的下场。

    即使是有人成功,最终也只会有两个结果:一,产生新的食利阶层和贵族大家,二,胜利成果被世家大族所攫取。

    臧荼固然兵败身死,可他的孙女却继承了他的野心和能力,用常人无法想象的决断力,押上了自己所有的底牌去赌了这一把,最终逆袭得胜!

    当然,运作这件事,不仅仅是臧儿的功劳,还必须要王娡全力配合。如果王娡没有野心,她会欣然听从安排与金王孙离婚吗?如果王娡没有自幼的教育,他能够在步步惊心、处处陷阱的太子府得宠吗?

    如果没有她的耳提面命,刘彻能得到景帝的欢心吗?如果没有王娡的“高瞻远瞩”,汉武帝能得到馆陶公主一系的全力支持吗?如果没有相当的政治心机,王娡会把自己的妹妹也接入宫中巩固势力吗?

    有一些东西可以后天培养,但是有些东西,往往和所处的阶层、成长的环境有关,后天是无法赋予他们这些的。

    世家大族的底蕴,给予了他们的子弟以极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只求利益的决断力,他们很早就看破了世情,洞察了世间人心,知利害、善取舍,他们的成功,毫不奇怪。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世家大族的崛起,“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再适合不过了。一个家族将所有的资源放在最优秀的几个子弟身上,总有一个能成功的吧!只要这一个成功,就是一个家族的成功。

    王娡被册封为皇后以后,他的哥哥王信被封为盖假。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卫青、南宫侯、隆虑侯。她的异父兄弟田蚡、田胜也均得封侯,一个庞大的外戚家族在汉武帝时初显峥嵘。

    的确,汉武帝扶持外戚,是为了朝政平衡、防止某一方坐大,从而维护统治的稳定性,而在利用完之后,也会进行打压、扫除。但是,一个家族只需要数年的功夫,就能够迅速扩展势力、培植亲信、安插族亲,从此与大汉生死相依、深入骨髓,再也无法抹去臧氏的影子。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成功吗?

    历史进程充满了偶然性,命运之手却赋予了它传承不绝的必然性!

    单字解释: 从 农 妇 再 嫁 到 大 汉 皇 后 被 一 个 神 棍 改 变 历 史 走 向 的 大 汉 王 朝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