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为什么苏轼一家人都不认可诸葛亮,诸葛亮的战略真的有问题吗?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诸葛亮在历史上是一个光芒万丈的形象,他辅佐一穷二白的刘备,联合孙权击败曹操,占了荆州好大一块地盘,之后又取得蜀地(诸葛亮后期也入蜀了),一定程度上完成了“隆中对”的先提条件,虽然马上“隆中对”又失败了;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兢兢业业辅佐刘禅,把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还能抽出空来吊打司马懿。可惜国力差距实在太大,诸葛亮的北伐事业以失败告终,自己也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不过人无完人,诸葛亮的一些做法也受到很多后人的批评,毕竟历史就是给后人借鉴总结的嘛。苏洵、苏轼、苏辙这一家三口都不看好诸葛亮,理由和角度却各不相同。下面小编就来和大家聊一聊。

    苏洵认为,诸葛亮将曹魏作为目标本身就是个大问题。管仲说:“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柿子得挑软的捏。历史上很多人都是这么干的,秦国的大敌是其他六国,它先从弱小的蜀国,再到强大的楚国;刘邦最忌惮项羽,他也是先吃掉别的诸侯国,最后再收拾项羽。诸葛亮一开始就找曹魏的麻烦,那真是不容易成功。

    苏洵从大的战略上来,苏轼则是批评诸葛亮打出的旗号。周朝是以仁义开国,也以仁义去治理;秦朝恰恰相反,以暴力开国,也以暴力去治理;汉朝是用暴力开国,用仁义治国,都比较纯粹。到诸葛亮这变了。诸葛亮是仁义和暴力杂糅,所以很难成事。为什么这么说呢?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民心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他要打起仁义之师的旗帜。但是他劝刘备袭击刘琮;抢夺刘璋的地盘,都不是仁义的做法,属于诈力。一边做诈力的事,一边打仁义的旗号,不容易成功。

    大的东西都说完了,到苏辙不剩啥了,只能从能力上入手了。苏辙觉得诸葛亮确实是能吏,政治能力没得说,但是让他去干架,那就有点强人所难了。事实上诸葛亮在后来一直在干架,那肯定是不容易成功啊,军事能力有限嘛。这个也属于老生常谈,《三国志》就有“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的评价。

    虽然三苏的话有理有据,但是也不能尽信。北宋就是用先弱后强的战略,结果到最后碰上辽朝就麻爪;汉朝也不是始终用仁义治国,汉宣帝承认汉朝是“霸王道杂之”,光用仁义要出乱子。至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更是被人说烂的话题。所以这些观点还是见仁见智吧。

    参考文献:《三国志》、《汉书》、《齐东野语》

    单字解释: 为 什 么 苏 轼 一 家 人 都 不 认 可 诸 葛 亮 诸 葛 亮 的 战 略 真 的 有 问 题 吗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