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西北胜族:武威六脉段氏,金庸六脉神剑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说起金庸武侠中的绝世秘籍,想必大家对《六脉神剑》映像深刻。金庸笔下,好似偏爱“笨小孩”。只要有足够的心境和心性,才难练就绝世武功。“痴儿”段誉,误打误撞练就了六脉神剑。其实在历史中,真的存在过六脉段氏。清代著名学者张澍在《姓氏寻源》中就曾说,“云南段氏,魏末段延没蛮,代为酋帅,后裔孙凭入朝,拜云南刺史,本出武威。”段氏家族尚武,起源于西汉时期的武威太守段贞。此后,段氏家族常以武威人自居,以武威为郡望。段氏武威堂堂联如下: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朝诗人元稹为什么给武威段夫人写墓志?因为元稹是段夫人的女婿。1994年上映的电影《天龙八部之天山童姥》中,李秋水的妹妹李沧海与天山童姥巫行云之间的争斗,想必钱永强导演的灵感,就来源于此。[1]

    段氏一脉出自天下名门武威郡段氏,从西汉武威太守段贞开始(始祖),武威段氏,为天下段氏的最大郡望,故曰:天下段氏出武威。武威郡段氏有六个来源大脉,其一、是西汉段贞一脉;其二、北魏厍狄凌一脉;其三、西晋段匹磾一脉、其四、东汉段翳一脉;其五、西晋段灼一脉;其六、吐谷浑段部一脉。

    此为武威六脉段氏,也就是小说中的“六脉神剑”出处。

    厍狄一脉,在乱世中为保全宗族而改姓段,族人厍狄凌为北魏武威郡郡守。段匹磾一脉(鲜卑),族人多被后赵石虎所灭,剩余族人遂与汉人杂居,而日渐相融。[2]

    段翳一脉,尤为显著。四川段氏,就是此来源。

    段灼一脉,在《三国志·魏志·邓艾传》中有记载。段灼在曹魏时是邓艾的镇西司马,因破蜀有功,此为段氏一脉。[3]吐谷浑段部,因慕容吐谷浑而落户凉州。

    凉州有六部鲜卑:慕容鲜卑、宇文鲜卑、拓跋鲜卑、秃发鲜卑、段部鲜卑、乞伏鲜卑。慕容氏和段氏的渊源,大多就来自于此,不知道倪匡为金庸代笔时,是否知晓。[4][5]

    大理段氏出自武威不仅有文献记载,还有出土文物为证。《唐段子英墓志》记载,“段子英,字子英,其先燉煌人也。当汉氏衰垂,十七代祖延,醜莽行忠,信于南陬。子孙相承,代为统帅。洎皇运开泰,曾祖兖糺宗,内嚮愿复故郡。朝廷以段氏恩浃南裔,即拜云南州刺史。”

    南诏大臣段俭魏的家世考证,清朝学者王崧于道光《云南志钞·卷四·封建志·大理世家》认为段俭魏为汉朝段颎后代。段俭魏辅佐南诏国王大败唐军,深得南诏国王信任,拜为相国,六代以后生下了段思平。

    六脉神剑这门功夫在金庸的设定中乃是由大理国开国皇帝段思平所创,而此人正是凭借一阳指和六脉神剑外加一门枯荣禅功得以成为当世第一高手。武威六脉段氏的武功,一脉一剑,合为六脉段氏。而一阳指的发明者,笔者认为是段俭魏集祖先段颎武功遗留心得所创。

    本文从西汉武威太守段贞开始,主要说段颎一脉到段思平。东汉太尉段颎(东汉)→郎中段口(东汉)、郎中段口(东汉)→段煨(东汉)、段延(曹魏)→段随(曹魏)→段瑞(曹魏)→段由夫(西晋)→段仪(前凉)→段苟(西秦)→段信(后凉段业、西秦段晖堂哥)→段连(北凉、北魏)→段荣(东魏、北齐)→段韶(北齐)→段德堪(北齐、隋唐)→段宝玄(唐周)、段口→段俭魏→段口→段口→段口→段口→段口→段思平。(*非DNA表)

    东汉段颎是西北柱石三巨头之首,出自凉州武力豪族,窦太后临朝当政重用段颎。段颎为东汉帝国戍边征战十余年,平定公孙举叛乱和清理羌族,作战先后达200次,斩杀接近10万人,两度出任东汉太尉,最终平定各种叛乱,平定西羌,并击灭东羌,故被后世称为东汉杀神。

    段颎的一生极度辉煌,他生活的每一天几乎都在与生死决斗,他所创造的军事奇迹,在古代军事史上堪称传奇,增邑14000户也为东汉末期之最,东汉中后期没有任何一个名将可以比得上他的。(西北柱石三巨头:段颎、夏育、田晏)

    段颎正是西汉武威太守段贞之后:段贞(西汉)→段□(西汉)→段□(西汉)→段□(西汉)→段郴(东汉)→段彭(东汉)→段禧(东汉)→段志(东汉)→段襄(东汉)→段颎(东汉)

    段颎一生,光明磊落,名垂青史,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历事二主,勋烈独昭,西北柱石,武三巨头,凉州武力,威震天下!东汉末年,谋士贾诩就曾借“段公外孙”的名头躲过一劫,可见段颎在凉州的影响力。

    东汉太尉段颎同族兄弟段煨,一代忠臣。因讨伐李傕有功,受封为北地太守。[6]《凉州府志备考》这样评价段煨:严霜陨物,松柏挺贞。时遭板荡,忠节显明。仪仪将军,千理纵横。正农殖谷,奉上竭诚。彼谗人者,如娜如蝇。肩并太尉,凉国之英。

    曹魏段延,是最先到达云南的段氏族人,数传北周之段永,再数传唐之段俭魏。而始祖段延是来自河西的武威郡人。而武威郡段氏的始祖为西汉武威太守段贞,是共叔段子孙西迁武威后的后裔。而共叔段是段姓的受姓始祖,他是春秋时期郑武公的次子。而郑国根源于周朝姬姓,属黄帝的后代。这支西迁武威的段氏家族,在历史长河中逐渐繁衍壮大成为当地望族而武威从此也成为段氏郡望之一。段子英,就是出自段延这一支脉。

    西晋东晋十六国时期,武威段氏依旧显赫。前凉、西秦、后凉、西凉、南凉、北凉的段氏,也是一家人。段志玄DNA谱系:东汉太尉段颎(东汉)→郎中段轨(东汉)、郎中段彦(东汉)→段煨(东汉、曹魏)、段延(曹魏云南州刺史)→段随(曹魏)→段瑞(曹魏)→段由夫(西晋)→段仪(前凉)→段苟(南凉)→段晖(后凉段业、北凉段信堂弟)→段承根(西秦、北魏)→段瑗(西魏、北周)→段偃师(隋朝)→段志玄(唐朝)。

    北凉永和八年(440年),沮渠牧犍和武威公主拓跋氏迁居平城。北魏拓跋焘下令徙凉州三万余家于京师,这是大规模的一次人口迁徙。[7]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段承根,自云汉太尉颎九世孙也。仕魏为著作郎。太平真君十一年,以崔浩撰史事,同被诛。有意思的,崔浩修史,常向武威郡的阴仲达请教。[8]

    北魏拓跋鲜卑汉化的过程,凉州移民功不可没。北魏裂东魏、西魏,此余脉依旧不断。东魏变北齐,属于北魏的正规军。西魏变北周,属于北魏的杂牌军。故文化上,凉州系主要在东魏,但是在北齐和北周时期,凉州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一刀一般。北周北齐归于隋,隋唐余脉正就是如此来源。

    北齐的开国功臣段韶,后人称其为“北齐三杰”之首。段韶戎马一生,立下汗马功劳。外统军旅,内参朝政,出将入相,功勋卓著。段韶历经七朝不倒,高欢、高澄、高洋、高殷、高演、高湛、高纬——历任高氏掌权者都对其信任有加。笔者认为,段韶智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能像家门贾诩一样罕见地得以善终,可见其聪慧。[9][10]

    唐周时期,武威段氏依旧显赫。电影《神探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中,“尉迟真金”的原型,就是唐朝李治和周朝武则天时期的大理寺卿段宝玄。体量凝整,理怀贞赡,总务仙台,能官著於纲纪,分司棘署,令德表於平反。三川之野,允敷声绩;九江之地,爰资镇抚。是用命尔为使持节都督越台括婺泉建六州诸军事越州刺史,尔其勤加恤隐,勉思为政。审之以刑狱,驭之以公平。革剽悍之风,归淳质之轨。钦兹宠命,可不慎欤!巍巍唐周大理寺卿,唯我越州都督段宝玄![11]

    隋末唐初,云南有六小国,分别是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史称“六诏”。南诏段俭魏,阁罗凤时期首席大军将(南诏品衔最高的武将)、清平官(南诏品衔最高的文官),大理国开国之君段思平六世祖。因在天宝战争中统帅南诏军队击败唐将李密,且在南诏兼并滇池地区、统一云南的过程中功勋卓著,被南诏王晋封为公爵,号忠国公。

    段俭魏六世孙段思平时,南诏国走向没落,国内起义不断。段思平灭大义宁,建立大理,大行分封,笃信佛教,在位8年,年年建寺,铸佛万尊。后人只知大理段氏极其重视佛教,殊不知段氏祖地凉州莲花山就是古代佛教之圣地。北周姑臧释迦摩尼舍利子故塔,就在段氏的祖地——武威郡。

    大理宪宗段正严,又名段和誉,此人正是小说《天龙八部》中的段誉。史料《滇云历年传》云:(段正严)励精图治且四十年之久,究亦不能挽回万一,盖势之所趋如水之就下,回狂障决不可得矣。统治后期诸子内争外叛,于是禅位于段正兴,出家为僧。

    大理政权比之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还早了廿三年。大理国被蒙古灭后,大理段氏,却没有从此结束,他们继续世代担任元朝的大理总管,又经过了一百三十年的岁月。直到元朝灭亡后,仍然效忠前元,抗拒明人的统一。洪武十五年(1382),明军入滇,段氏末代总管段世抵抗到了最后。

    大理段氏,对郡望武威一直都有追随。郡望就是一个家族发源之地,发家之地,或成为望族的地方。古人不像现在这样迁徙方便,所以他们往往祖祖辈辈在一个地方,即使有外迁的人,也以自己的郡望作为名前的称呼。如武威贾氏、凉州安氏、姑臧李氏(凉州人)、武威石氏、武威廖氏等,他们即使离开这个地方,仍然以这个为自己的称呼,武威是其郡望,大理皇族是武威人是没有异议的。

    武威六脉段氏,以东汉太尉段颎一脉最为显赫。后世段氏,也多以武威为郡望。这就是金庸笔下“六脉神剑”的出处。

    *作者简介:慕容洞唐,别名契苾小优,原名冯洞唐。祖籍洛阳,源于赵郡。致力于凉州文化和洛阳文化的知识可视化(knowledgevisualization),主张将《凉州词》、前凉王陵、铜奔马“IP私有化”。

    单字解释: 西 北 胜 族 武 威 六 脉 段 氏 金 庸 六 脉 神 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