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董卓进京背后那些细思极恐的事情,总有一双无形的手,推你或拉你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汉灵帝最后一次大折腾是什么呢?就是临死前意欲废长立幼。这里解释一下,不是说改立太子就绝对不行,毕竟一群大活人不应该被一个死规矩给绑死了。但是,像汉灵帝这么临时起意、随心所欲地改立太子肯定是不行的。仔细想想,谁来当皇帝,这牵涉到多少人的荣华富贵和功名利禄呀!

    也正是因为汉灵帝这个突然决定,原本已经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在汉灵帝驾崩后,瞬间被肢解。各方势力斗智斗勇,你方唱罢我登场,最后被一个叫董卓的粗鄙军阀摘了桃子。这玩意就好比,其他几个人都在比武招亲,董卓却趁着大家斗得两败俱伤时,把新娘子占为己有了。太不讲武德了,没法玩了,最后都气愤地掀桌子走人,大家以后各玩各的,各显神通,胜者为王。

    个中是非曲直、背后恩怨情仇,一言难尽,徒留唏嘘。

    汉灵帝的临终安排

    汉灵帝为什么想这么干呢?因为长子刘辩看起来没有次子刘协那么机灵,或者说综合素质与天赋能力没有刘协那么出众。

    其实,刘辩气质浅陋、举止轻浮一些,而刘协相对聪明伶俐、谈吐得当得多,这也是有深层次原因的。因为东汉的皇子成活率实在太低了,所以很多皇帝选用了“偏方”——把孩子寄养到民间(贱养穷养的孩子留得住福分),汉灵帝因为之前的几个孩子都莫名其妙地夭折了,于是便把刘辩寄养到了一个姓史的道人家里,刘辩后来果然顺利地长大了,但是你想想在民间教育出来的孩子能有什么帝王之气?你又不是汉宣帝那种万中无一的天选之子。而刘协从小在宫中长大,气质方面自然有优势。

    这里也奉劝大家一句,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自己带。孩子的成才与人格健全跟血缘父母倾注的心血有很大关系,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大多数人一生最重要的投资。孩子没教育好,你给他多丰富的遗产,那都是枉然。

    但是汉灵帝这种做法有问题。你早干什么去了呢?你现在马上不行了,突然想起这事了,这能行吗?越是让众人垂涎欲滴的好东西,就越是要交到有能力保护它的手里,你要选接班人,不是临死前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的。你得提前跟他铺路,帮他筑基,培养他的自我保护能力,安排人给他保驾护航……

    刘协除了比较讨汉灵帝欢心,他有什么优势?你汉灵帝要是真要培养他为接班人,你就得日久月深地持续哺育他,把他慢慢扶持成一个至少和太子刘辩的势力旗鼓相当的人。

    为啥汉灵帝要把自己小儿子刘协上位的希望寄托给宦官蹇硕呢?第一是因为蹇硕和何进不是一路人,俩人经常斗得你死我活;第二就是因为蹇硕手上有兵权,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有武力保障,权位才有安全保障。总而言之一句话,蹇硕是何进一个强有力的对手,敌人的敌人才靠得住。

    这里必须要介绍一下蹇硕手里的牌面,公约188年八月,为讨伐遍地的黄巾贼,汉灵帝在洛阳西园招募壮丁成立一支战时赴外出征的禁军,因为担任着外出战斗任务指标,所以在诸禁军中实力最强、胳膊最粗。这就是所谓的“西园军”。西园军有蹇硕、袁绍、曹操等八个指挥官,但蹇硕是总指挥。关键是这支军队是属于禁军序列,大将军何进也无权指挥,有啥军事意见分歧时,在从属关系上来讲,何进还必须听从蹇硕的指挥。

    但是,汉灵帝回光返照前想了这么多,终究还是白想了,甚至还不如不想。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当我们的能力无法支撑我们的欲望时,与其强行去刺激自己的欲望,还不如顺势去克制自己。

    董卓是怎么被召唤进京的?

    随后,身负先帝重托的蹇硕开始紧锣密鼓地安排计划了。不是他太猴急了,而是他的时机稍纵即逝,因为何进的势力很强大,而且刘辩是名义上的太子,再慢一点,人家何进就帮刘辩把生米煮成熟饭了。

    但他拿什么去从手握重权的何进手里夺回新帝的拥立权呢?他此时最大的优势就是信息的不对称性:先帝驾崩时只有他在身边,他可以打着先帝这块金字招牌开路。

    蹇硕先是派人去召何进入宫商讨国丧后事,然后逮到机会就把何进这个群龙之首就地正法。

    何进听宣后,也没有多想,叫了个飞车,就火速往皇宫里面赶。

    好在何进命不该绝,蹇硕的队伍里出了叛徒,这个叛徒名叫潘隐,平时就跟何进关系很好。所以,大家明白为什么越是干大事越是要懂得保密了吗?因为越是大事,容错空间越小,所以每一个知情的环节都可能是一个安全隐患。不是过硬的关系,千万不要与之谈重要的事情。

    潘隐知道蹇硕的阴谋后,在迎接何进时,就不停用眼神暗示何进,前面很危险,能撤你就赶紧撤。

    回过神来的何进马上调头抄近道跑回了自己控制的军营,一面派人回复蹇硕:我身体抱恙,来不了;一面下令手下进入战斗准备状态。

    两天后,即四月十三日,按照继位的正常顺序,太子刘辩继帝位,尊其母何皇后为皇太后。

    此时的刘辩还没有到亲政的年龄,所以由何太后临朝主政。新帝上位,大赦天下是必须的,给自己的功臣和忠臣发福利也是必须的。后将军袁隗升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共同辅政,参录尚书事。

    翻译一下这次人事任命的潜台词:何进是一把手,录尚书事;袁隗是参录尚书事,相当是何进的候补人员,妥妥的二把手。

    这个袁隗是“四世三公”的袁家掌门人,袁绍的伯父。同时,袁家也是当时的士族首领或者说是旗帜,绝对的行业标杆。何进如此重用袁隗,背后透露了一个信息:东汉的外戚和士族集团一直都是互相依附、互相成就的。

    这不一定就是说何进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而是何进权力游戏玩久了也玩出点心得了。蹇硕背后的旗帜是二皇子刘协,这杆旗虽然暂时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但是,如果自己的外甥刘辩非正常死了呢?自己在明他在暗,自己在外他在内,如果他非要用尽一切办法弄死刘辩,还真是防不胜防。所以,对于何进来说,蹇硕必须死。

    袁绍在了解何进与蹇硕的恩怨情仇后,第一时间派小马仔张津去煽风点火,劝何进要弄死全体宦官。袁绍为啥这么恨宦官呢?借蹇硕这根导火索就要弄死全体宦官?了解“党锢之祸”的人都知道,这是士族集团和宦官集团之间的宿怨。

    何进此时还算是比较冷静,心想,对我下手有威胁的只有蹇硕,我为啥要弄死全体宦官呢?所以没有明确表态。

    于是,蹇硕为了更有把握地弄死何进,开始找外援。但是,他也就是一个宦官,找外援能找谁呢?自然是其他手里有点实力的宦官。

    当时东汉皇宫里,除蹇硕外,有实力的宦官还有十二个人,他们皆位居中常侍,史称“十常侍”,领头的是张让和赵忠。

    张让和赵忠,大家不要小看他们,荒诞一辈子的汉灵帝曾经说过“张让是我父,赵忠是我母”,这种大逆不道的话大家听听也就完事了,但这也可以说明他们是汉灵帝的亲信,手里掌握了一部分忠于皇室的势力。

    蹇硕以他了解的袁绍的想法为突破口,写信给赵忠等人:何进那个王八蛋现在独掌大权,如今又听从士族的建议,要对我们宦官赶尽杀绝。也就是忌惮我手里还掌握着禁军军权,没有马上动手而已。咱们必须联合起来干掉他,不然我们都死无葬身之地。

    蹇硕说得自然是没毛病。但是,对的话必须要和对的人说,你跟那些不与自己一条心的人说什么都是错。你跟其他宦官说这么直白的话,你先不要去了解一下他们的背景?

    人家何家和有些宦官的关系一直很好。当年何皇后得宠就是走了太监的门路,中常侍中的郭胜是何进的老乡。后来何皇后醋性发作,把汉灵帝的宠妃王美人(刘协他妈)给弄死了,也是张让等人花钱求情帮着给保下来的。张让和何家还是儿女亲家的关系。

    何进得到那封举报信时,心里一阵轻松一阵爽,原来他还担心宦官抱团,那将是一件两败俱伤的事情。现在得知是蹇硕是孤军作战,那还担心什么?咱得赶紧弄死蹇硕那个老不死的。

    四月二十五日,何进轻松加随意就把孤掌难鸣的蹇硕给弄死了。

    随后,何进吸收了蹇硕手中的兵权。

    何进与三公共同弹劾董家,命其回到封国,然后异地逮捕董重(董太后的弟弟,任骠骑将军,军中二把手),董重自杀。又过一个月,董太后“意外”死亡。

    随着蹇硕和董家被彻底清算,何进算是站在权力的巅峰一览众山小了。按道理,这也是何进偃旗息鼓的时候到了。

    何进刚开始很犹豫,但是被袁绍忽悠久了,也就思想中毒了,也认为那帮宦官该死。于是便进宫去找妹妹何太后请旨诛杀宦官们。

    好在何太后还算是个明白人,怼他哥哥说,把宦官都杀光了对你有什么好处呢?咱和咱娃身边连个可用之人都没有,咋办呢?所以,坚决不批!

    何进又与家人商量,何家人包括何进他妈舞阳君、弟弟何苗、妹妹何太后都使劲灭火,咱们何家和宦官一直都是合作愉快的关系,你把蹇硕等人干掉就行了,何必要赶尽杀绝呢?

    此后,袁绍又继续拱火,大将军你看你虽然是大领导,但是很多事情还是要听何太后的,您是不是觉得没有把握在实力上碾压他们?我建议您召唤四方猛将及大批豪杰进京,现在气势上压倒他们,看看何太后还敢不敢和你唱反调。

    很傻很天真的何进再次听从了心腹袁绍的建议,下令各路军马进京来清君侧。大魔王董卓就是这样被召唤进京的。

    董卓进京背后的逻辑分析

    在“董卓进京”这幕闹剧中,所有站在前台使劲折腾的,其实都是一帮头脑简单的小丑,真正幕后大佬是那个很少露面的袁绍。袁绍后面有他的专场,咱今天就不说他了,说说那些明面上的“主角”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东汉这个病了很久了的王朝,终于快要倒下了。梁冀那个著名的王八蛋外戚都没把东汉搞垮,何进你这个杀猪佬却让东汉垮在你手里,你也终究只是一枚任人摆布的棋子罢了。

    单字解释: 董 卓 进 京 背 后 那 些 细 思 极 恐 的 事 情 总 有 一 双 无 形 的 手 推 你 或 拉 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