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高平陵之变铲除曹爽集团后,司马懿为什么拒绝加九锡?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以后铲除曹爽集团,之后曹芳加封司马懿为丞相,加九锡,为什么司马懿会选择对这二者坚决拒绝?

    权力不稳固。

    虽然最重要的录尚书事这项权力到手,但是支持司马懿政变的老臣还有相当分量,手里的权力并不小。

    司马家之所以一举拿下曹爽,曹魏的几位老臣贡献了很大的助力。

    四朝老臣、太尉蒋济在政变时和司马懿同坐一辆车驾!因为蒋济历任中护军和中领军,在禁军关键领导岗位上干了十多年,威望甚高。在司马懿、蒋济的双重威慑下,加上太后的诏书,禁军才放弃了抵抗(昔宣帝废曹爽,引太尉蒋济参乘,以增威重)

    司徒高柔假节代理大将军事,接管曹爽的职权(太傅司马宣王奏免曹爽,皇太后诏召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据爽营)

    王观行中领军事,接管曹羲的禁军。

    这些老臣能量巨大,司马懿不想刺激他们,万一他们中有一个人也学司马懿一样,振臂一呼,以打倒逆贼司马懿为名,发动政变,以此时司马氏的实力孰胜孰败就未可知了。

    要知道在曹爽的压制下,司马懿退出中央、军界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忠于司马氏的人不会太多。

    司马懿的最优选择就是给足这些老臣待遇,让他们当三公,但不给核心权力,只有等这些老臣们走后,他们的子孙吃上了司马家的饭,那个时候代魏的压力就会小很多了。

    他相信长子司马师能接住这个摊子!

    此外地方上还有两个相当棘手的人需要处理:

    荆州战区:征南将军、持节,都督荆州、豫州诸军事的王昶是司马懿一手提拔起来的,司马懿还是比较放心的。

    雍凉军区:夏侯玄、夏侯霸两人都是曹魏宗室,必须赶紧剥夺他们的兵权,不久司马懿就征召夏侯玄入朝任大鸿胪(爽诛,徵玄为大鸿胪,数年徙太常。玄以爽抑绌,内不得意。玄自从西还,不交人事,不蓄华妍)

    夏侯霸平素与郭淮不和,认为此番必然祸害及身,十分害怕,于是逃入蜀汉(霸素与淮不和,以为祸必相及,大惧,遂奔汉)

    淮南战区:王凌无论是资历、年龄、能力都可以与司马懿分庭抗礼(除了军事稍弱外),这个人司马懿看不透,吃不准。

    此外王凌的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原先是曹爽的人,曾在曹爽手下干大将军长史(正始中,为曹爽长史,后出为兖州刺史)

    曹爽被司马懿熏死后,怕被司马懿清算的令狐愚和他舅舅已经暗地里开始了不谋而合。(凌外甥令狐愚以才能为兖州刺史,屯平阿。舅甥并典兵,专淮南之重)

    既要安抚老臣,三大军区两个司令又都不放心,你说司马懿这时候怎么敢接受九锡,如果有忠于曹魏的大臣或者有心人串联,到时候内外结合,司马懿将前功尽弃!

    这仗打的真是不够看还号称充足准备几方的技术含量都很低全琮的几个儿子都不行陆抗也没有什么发挥琅琊诸葛枝繁叶茂不至于断支最后诸葛诞的死士和吴军少有的血性确实是一抹亮色也反衬了那些英雄人物已经逝去的无奈吴四大都督哪个也不至于打成这样给关公这牌面司马昭给哭着回家给孔明这难度孔明能笑出猪叫风流都逝去了

    和丞相的北伐系列、司马懿平辽东相比的确差太多。

    诸葛诞这仗其实和皇叔的夷陵一战有相似之处。

    在夷道刘备和陆逊开始了长达半年的对峙,陆逊方面虽然不出战,但内部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都去找孙权申诉陆逊畏敌!)

    陆逊写信安慰后方焦急的孙权: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

    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刘备没有什么变招!

    皇叔在等什么呢?

    他一直在等曹丕出兵!

    但是战争的主动权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能指望别人!

    诸葛诞也一样,他困守寿春,就是等淮南地区的那场大雨。

    在古代,雨的力量是极其强大的。258年二月魏军攻克寿春城,城破那天,大旱了近一年的淮南开始狂降暴雨,司马昭的围垒全部被浇垮了(城既陷,是日大雨,围垒皆毁)

    注意哈:围垒皆毁。

    诸葛诞如果趁势出击,不光可以突围出城,说不定还能反败为胜,击溃司马昭。

    如果不下雨呢?你有没有其他的应对措施呢?

    你死守寿春,等于把主动权拱手相让,彻底受制于城外的司马昭。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单字解释: 高 平 陵 之 变 铲 除 曹 爽 集 团 后 司 马 懿 为 什 么 拒 绝 加 九 锡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