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北魏“子立母死”制度,生了太子,母亲赐死,胡灵太后为何没死?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这个嫔妃就是北魏历史上著名的胡灵太后,又称宣武灵皇后。

    在皇宫的后宫里面,一个嫔妃若是想要提升自己的地位,唯一的方式就是生出皇子。一旦这个皇子被立为了太子,那么对于他的生母来说,就是咸鱼翻身的最好时机。

    但是,胡灵太后所生活的北魏年间,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朝代。

    然而,自从北魏建国以来,就一直存在一种惨无人道的制度,那就是“子立母死”制度。

    所谓“子立母死”制度,就是指,若是哪个后宫嫔妃生下的儿子被册封为太子,那么她就要被处死。

    在这种大背景下,如果当时的后宫嫔妃怀孕了,她们都纷纷烧香祈求,保佑自己肚子里怀的是女儿。

    而胡灵太后却与其他嫔妃祈祷的不一样,她偏偏想要生下儿子,甘愿以自己的柔弱之躯对抗延续了一百多年的宫廷制度,这也注定她将拥有和其他嫔妃不同的人生命运。

    天赐六年(公元409年),道武帝拓跋珪决定册封一位皇子为皇太子,来当下一任皇帝的继承者,他选定了自己的长子拓跋嗣。

    于是,道武帝将拓跋嗣叫来身边,说:“汉武帝当初为了立刘弗陵为太子,将他的生母钩弋夫人给杀掉了,这么做可以防止外戚专权。现在我打算立你为太子,为了让你长久坐稳皇位,我必须要赐死你的生母。”

    汉武帝之所以要杀掉钩弋夫人,他主要是担心外戚专权,这种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汉武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这时的汉武帝已经70岁高龄了,而儿子刘弗陵才仅仅只有8岁。由于刘弗陵年纪太小,即使他坐上了皇帝宝座,也没有能力处理朝政,他的生母钩弋夫人势必会垂帘听政。

    而且,年纪轻轻的钩弋夫人或许难耐宫中寂寞,难免会给死去的汉武帝戴绿帽子。

    除此之外,当钩弋夫人垂帘听政的时候,毫无疑问会重用一批自家的同族人员。到时候,这些外戚人员手握大权,若是心存歹心,随时可以架空年幼的刘弗陵。

    汉朝初期的吕后专权,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因此,虽然汉朝并没有“儿子被立为太子,就要处死生母”的规定,但汉武帝还是抓住了钩弋夫人犯的小错误,趁机将她杀掉。

    北魏的开国皇帝道武帝认为,从整个国家的长远利益来看,我们应当继续效仿汉武帝的做法,并且还要长久贯彻下去。

    汉武帝杀掉钩弋夫人的时候,还要寻找一点理由作为借口。

    而道武帝的做法简单明了,他没有那么多借口,而是直接对外宣称说:“因为我的爱妃生下了太子,所以我就要处死她!”

    从这一刻开始,道武帝就颁布一道诏令,将这种制度写进北魏的法律条文当中。

    就这样,“子立母死”制度就在北魏流传了下来。

    虽然道武帝一手制定了“子立母死”制度,还痛下杀手,将拓跋嗣的生母刘贵人杀害。但是,这种行为不仅没有稳定北魏朝廷的政局,反而成为了一场内乱的源头。

    正是在这场内乱之中,道武帝也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刘贵人被道武帝赐死的时候,太子拓跋嗣已经17岁了。在当时来说,17岁的年纪也不小了,他很难接受母亲被赐死的事实。

    由于思念已故的母亲,拓跋嗣非常伤心,整日以泪洗面,嗷嚎大哭。

    根据《魏书·太宗纪》一书中的记载,明元帝(拓跋嗣)是一个纯孝之人,他的生身母亲刘贵人刚被处死的时候,日夜号哭,引起了父亲道武帝的极大不满。

    当时的道武帝经常服用寒食散,因此性格变得非常暴躁,经常揪出一些老部下曾经的过错,从而滥杀了不少忠臣良将。

    而且,若是发现有哪个大臣对自己不满,道武帝就会派人将大臣抓起来,毒打一顿,尸体摆在天安殿前面,以儆效尤。

    在这种情况下,每日听见太子拓跋嗣痛哭流涕,道武帝自然非常反感。于是,他派人宣诏拓跋嗣入宫,想要教训一下这个不成器的太子。

    在《魏书·太宗纪》中,详细记述了大臣劝阻拓跋嗣说的话:

    “孝子事父,小的惩罚就接受了;如是大惩罚,就理所应当回避。道武帝正在气头上,你若是过去,恐怕会遭遇不测,这就把皇帝陷入到一个不义的境地了。不如暂且出去避避风头,等道武帝的怒气消去了,您再回来,到那时再进宫也不晚。”

    听完这番话,拓跋嗣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就听从大臣的建议,悄悄地溜出城外暂避风头。

    得知太子逃出城外,道武帝感到非常失望,但北魏的江山还得有人继承下去,他便产生了“废掉拓跋嗣,另立新太子”的想法。

    这一次,道武帝把目标锁定在了次子拓跋绍的身上,这时的拓跋绍只有16岁。

    在当时“子立母死”的法律制度下,若是拓跋绍被立为太子,他的生母贺夫人即将成为下一个牺牲品。

    尽管道武帝十分宠爱贺夫人,用情也是至深,但毕竟是自己制定的“子立母死”制度,只能忍痛割爱。

    天赐六年十月十三日(公元409年11月6日),道武帝派人将贺夫人囚禁在深宫,准备将她处死。但由于当天的天色已晚,道武帝便没有下令立即处死贺夫人,等待第二天天亮再做处置。

    其实,身为一国之君,道武帝若是决心杀掉贺夫人,自然不用管天黑或者天亮。他对贺夫人还是有感情的,所以才迟迟不肯下达命令。

    然而,就是因为他的拖延,才给了拓跋绍营救母亲的机会。

    看着母亲危在旦夕,拓跋绍心急如焚,他首先买通了宫里的太监和卫兵,然后带领手下的武士翻墙跳入宫里,发动了北魏历史上著名的宫廷政变。

    其实,拓跋绍的初衷是想要营救母亲贺夫人,他们刚一来到天安殿,就被道武帝身边的侍卫发现。道武帝从慌乱中惊醒,赶紧起身,想要拿起身边的弓箭或弯刀,但他怎么也找不到这两样武器。

    无奈之下,拓跋绍只好先下手为强,将手中没有任何武器的道武帝杀害。

    “子立母死”制度虽然出自道武帝之手,但他也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一代帝王就此陨落,年仅39岁。

    身在城外的太子拓跋嗣得知宫里爆发了内乱,而且道武帝已经死亡,他立即联合其他势力杀回宫里,诛杀了拓跋绍和贺夫人母子,登基当上皇帝,史称明元帝。

    胡灵太后生下皇子,被严加看管

    在道武帝之后的北魏律法里,“子立母死”制度并没有结束,而是在北魏的历代帝王手中执行了一百多年的时间。

    因此,对于当时的后宫嫔妃来说,无论她们的娘家有多么显赫高贵,以及本人多么受到皇帝的宠爱,只要是生下了太子,就成为了她们心中最为恐惧的噩梦。

    纵观北魏后宫的妃嫔,受到“子立母死”制度而被处死的有:

    明元帝拓跋嗣的生母宣穆皇后刘贵人;

    受到拓拔绍政变牵连的贺夫人;

    太武帝拓跋焘的生母密皇后杜氏;

    景穆帝拓跋晃的生母敬哀皇后贺氏;

    文成帝拓跋濬的生母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

    献文帝拓跋弘的生母文成元皇后李氏;

    孝文帝拓跋宏的生母思皇后李氏;

    拓跋恂的生母孝文贞皇后林氏;

    宣武帝元恪的生母孝文昭皇后高照容。

    由此可见,从道武帝建立北魏以来,一个又一个后宫嫔妃因为生下了太子,从而成为“子立母死”制度下的牺牲品。

    当胡灵太后怀孕的时候,伺候她的丫鬟就劝她说:“你已经怀孕了,万一生出的儿子被立为太子,根据本朝的子立母死制度,你可是要被处死的。”

    事实确实是如此,在北魏时期“子立母死”的残酷制度下,那些生下太子的嫔妃,无一例外全部都死在了血泊之中。

    当时,“生下太子”已经成为了死亡的代名词。

    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后宫的嫔妃都在祈祷生下女儿,千万不要生下儿子。

    恰巧的是,当时的宣武帝和顺皇后于氏生的长子元昌,三岁时就夭折去世了。若是胡灵太后生下一个儿子,毫无疑问将会成为太子的唯一人选。

    面对这个刚出生的小皇子元诩,宣武帝自然是非常高兴。但对于胡灵太后来说,自己也将大难临头了。

    想到这里,胡灵太后对自己希望生下儿子的想法,是否会后悔,如今已经不得而知。

    甚至,还有一些后宫的嫔妃替胡灵太后出主意,对她说:“趁现在这个小皇子还没有被立为太子,可以让他突然暴毙,这样就能保住你的性命。”

    在北魏时期的后宫里面,这种事情屡见不鲜,北魏的皇室子孙只有极少数能够长大成人,往往都是在两三岁的时候就突然暴毙而死。

    而这些暴毙的皇室子孙当中,恐怕有许多都是跟“子立母死”制度有关系。

    听完后宫的其他嫔妃提出的各种自保方法,胡灵太后都没有采纳,因此她根本也没有机会对小皇子下手。

    就在小皇子元诩出生之后不久,宣武帝担心他遭遇不测,于是派人将他严密看管起来,就连胡灵太后和后宫的任何嫔妃都不得靠近。

    这样一来,无论胡灵太后是否有过这种歪心思,她都已经丧失了任何机会,只能在无奈中等待儿子被立为太子,然后自己被处死。

    根据史书《魏书·皇后列传》上面的记载:

    “(胡灵太后)生性聪悟,多才多艺,姑既为尼,幼相依托,略得佛经大义。亲览万机,手笔断决。”

    胡灵太后文武双全,能够精通佛法大义,颇有政治家的风范。

    有一次,胡灵太后在宫中西林园的法流堂大宴宾客,文武百官欢聚一堂。酒宴期间,她要求大家比赛射箭,谁要是射不中,就要接受惩罚。

    胡灵太后亲自参加到比赛当中来,她的射箭技术十分高超,每一箭都能命中靶心。

    就是这么一位文武全才,而且极具政治韬略的一个女性政治家,怎么会无视朝廷的制度,冒着生命危险生下皇子,难道仅仅是凭借自己的一腔热血吗?

    当然不是!

    从“子立母死”写进北魏的法律制度中,凡是生下太子的后宫嫔妃都已经被处死。然而胡灵太后却在这个时候生下了皇子,表面上来看,她已经是命悬一线。

    但是,胡灵太后并不是自讨没趣,而是她发现了“子立母死”制度下的变化。

    正是因为如此,她才敢于拼死一搏。

    自从道武帝创立了北魏王朝,一直到宣武帝执政的时候,期间的110多年时间里,“子立母死”逐渐在发生着演变,总体可以区分为前期和后期。

    在“子立母死”制度的前期阶段,皇帝贯彻实行得比较好,无论是自己多么宠爱的嫔妃,凡是所生的儿子被立为太子,一律由皇帝亲自下令,按照朝廷的律法作出处置。

    由皇帝亲自下令处死的皇后有三个,分别是明元帝拓跋嗣的生母宣穆皇后刘贵人、太武帝拓跋焘的生母密皇后杜氏、以及景穆帝拓跋晃的生母敬哀皇后贺氏。

    其实这些人虽说是皇后,但她们活着的时候并不是皇后。而是被处死之后,她们的儿子当上皇帝后才追封她们为皇后。

    后期:由皇后或皇太后处死太子的生母

    到了“子立母死”制度的后期阶段,太子的生母不再是皇帝本人直接下令处死,而是被皇后或者皇太后处死的。

    按照《魏书·高宗纪》中的记载,文成帝拓跋濬的生母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是在兴安元年(公元452年)十一月被处死的,而丈夫景穆帝拓跋晃早在公元451年就去世了。

    由此可见,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并不是被景穆帝直接下令赐死,而是被赫连皇太后处死的。

    另一位就是献文帝拓跋弘的生母文成元皇后李氏,是被丈夫文成帝拓跋濬的乳母常氏处死的。

    总而言之,从文成帝拓跋濬的生母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开始,一直到宣武帝元恪的生母孝文昭皇后高氏,期间的一共五个太子的生母,全部都不是由皇帝下令处死的。

    因为这种制度的存在,就是一种为了防止外戚干政的杀人借口,对于年幼的太子和太子的生母而言,都是极其残酷的。

    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正好赶上胡灵太后怀有身孕的这一年,宣武帝正式颁布一道诏令,明确禁止屠杀一切含孕的生物,包括人类和动物。

    因此,胡灵太后从中看出了“子立母死”制度的改变。她料定,即使自己生了皇子,宣武帝也不会对自己痛下杀手。

    由于“子立母死”制度的存在,北魏的皇帝大多都要经历丧母之痛,即使后来他们不愿意再执行这种制度,但皇后或者皇太后等人,依然会代替皇帝继续执行。

    宣武帝延昌元年(公元512年)十月十八日,此时的元诩仅仅只有三岁,就被宣武帝立为皇太子。

    果不其然,胡灵太后的赌注成功了。

    正如她所预测的那样,自己并没有被宣武帝处死,反而更加受到宣武帝的宠爱。

    胡灵太后虽然逃过了宣武帝这一关,但并不意味着她就高枕无忧了。在生下皇子元诩之后,高皇后就一直记恨于心,甚至将她视为眼中钉。

    相传,高皇后时常怀有一颗嫉妒之心,宣武帝的前任于皇后突然暴毙,就有人怀疑是高皇后下的毒手。

    看着元诩被立为太子,而宣武帝并没有遵守“子立母死”制度,反而更加疼爱太子的生母,这一切都被高皇后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每日生活在钩心斗角的后宫之中,再加上高皇后的虎视眈眈,胡灵太后该怎样安全度过余生呢?

    其实,胡灵太后的手中有三张王牌:

    第一张王牌:只要宣武帝还活着,高皇后的权利就在宣武帝之下,自然也不敢拿胡灵太后怎么样。

    第二张王牌:自从文明太后执政开始,之后的七十多年时间里,北魏的汉化进程越来越明显。而汉族文化里讲究的就是孝道,胡灵太后的儿子元诩登基当了皇帝之后,必定会全力保护她的。

    第三张王牌:胡灵太后日常结交了很多被汉化的官员,必要时也能够派上用场。

    但是,她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默默等待时机。

    公元515年2月12日,年仅33岁的宣武帝驾崩,胡灵太后最大的靠山轰然倒塌,高皇后终于等来了下手的机会。

    按照“子立母死”制度的后期阶段,太子的生母都是由皇后或者皇太后处死的,高皇后也不例外。既然宣武帝已经不在了,她的权利就是最大的了,干脆趁这个机会,以“子立母死”制度处死胡灵太后。

    然而,还没有等到高皇后动手,宦官刘腾提前得知这个消息,便马上把消息传递给了两个大臣崔光和于忠。

    一是先把胡灵太后转移到其它地方暂时躲避;

    二是迎立太子元诩登基,史称孝明帝。

    之所以让太子元诩赶快登基,一方面,是为了不让大权落入高皇后手里。另一方面,以孝明帝的名义尊奉他的生母为太后,高皇后也就没有权力处死胡灵太后了。

    就这样,“子立母死”制度实施了一百多年,胡灵太后成为了北魏王朝第一位没有被处死的太子生母,也是唯一的一位。

    直到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北魏正式灭亡,这个曾经让人闻之色变的“子立母死”制度,终究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如今看来,道武帝拓跋珪创立的“子立母死”制度,其实是有讽刺意味的,他自己最终也成为了这个制度的牺牲品。

    道武帝的本意是担心太后专权,防止外戚干政,不巧的是,北魏偏偏就是太后干预朝政最多的一个朝代。在北魏王朝存在的将近150年时间里,先后就有四位太后临朝听政,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这四位太后分别是,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的母亲献明皇太后、文成帝拓跋濬的乳母常氏、文明皇后冯皇后、以及孝明帝元诩的生母胡灵太后。

    可以说,胡灵太后是北魏后宫中最幸运的一个女人,她成功摆脱了当时的“子立母死”制度。

    然而,胡灵太后把持了北魏朝政13年之后,于公元528年3月31日毒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孝明帝,并拥立元宝晖的儿子元钊为皇帝,史称幼主。

    这一年的四月,尔朱荣发动了北魏史上著名的河阴之变,率领大军攻入北魏都城洛阳,胡灵太后和幼主双双被沉入黄河,沉溺而死。

    由此可见,胡灵太后的人生命运,既是幸运的,又是悲惨的!

    参考文献

    《魏书·太宗纪》

    《魏书·皇后列传》

    《魏书·高宗纪》

    头条百科“道武帝拓拔珪”

    【友情提醒:原创不易,未经过允许,禁止以任何形式复制抄袭发布到其它平台,违者必究!!!】

    单字解释: 北 魏 子 立 母 死 制 度 生 了 太 子 母 亲 赐 死 胡 灵 太 后 为 何 没 死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