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北魏太武帝灭佛事件的浅读与分析,宗教当引以为戒的先例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北魏立国时因拓跋珪推崇汉化、任用汉人士族等原因,国力得到迅速发展,同时这些被征召为官的汉人士族,也成为了北魏朝堂中的柱石,为北魏治政方略、军事参谋等多个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可以说北魏之所以能统一北方,汉人居功至伟。

    北魏崔浩,其祖上曾在曹魏任职,幼时被称作神童,各派经史、阴阳玄学等等无一不通,之后在拓跋珪时期出仕,拓跋珪晚年虽然性情暴躁,但对崔浩却另眼相看。

    崔浩常自比为张良,但其确实有张良之才,只不过随着权柄日盛,崔浩失去了对权力追求的欲望,改为崇信玄学道教,之后崔浩结识了自称天师的寇谦之,受到寇谦之的传道后,崔浩对于道教更为痴迷。

    寇谦之自创《录图真经》,将汉中张氏道教进行重新整理,自创天师道,因为崔浩的关系,寇谦之得以接触到拓跋焘。

    寇谦之又吸纳儒学和佛学中的一些仪式和经义,将之纳入自己的天师道中,因为其教义中抚民安民育民理论,让身为帝王的拓跋焘也乐见百姓信奉道教,道教的受众因此得到迅速扩大。

    天师道的根基稳固之后,寇谦之在嵩山开设道场,沉迷于道教的拓跋焘甚至在都城附近另修一座天师道场,自称太平真君,建立道宫,甚至将年号改为太平真君,让百姓贡奉自己,俨然成了十足的道教徒。

    大量的百姓出家为僧,让耕种生产者和出战为兵的人变少,土地被僧人占据,则能为国家提供粮食赋税的土地就会变少,大量的寺庙聚拢着极多的财富,让勤勉治国充实国库的拓跋焘很是不满僧人的不劳而获。

    同时作为一个道教徒的拓跋焘,对于僧人有一种天生的排斥,所以拓跋焘开始对佛家产生了偏见。

    同时崇信道教的崔浩也早己对佛教厌恶,恰逢此事,便向拓跋焘建议对全城的寺庙进去查抄,结果这一抄却是让天下人对佛家大吃一惊。

    长安城大量的寺庙中都藏有海量的金银珠宝,一向以戒律森严著称的寺庙之中更是发现了酒器、酒具以及酿酒的作坊,更有甚者,部分寺庙还建造了供僧人与贵族妇女私会淫乱的密室,这一下举国震惊。

    在这等森严的律令下,北魏境内的寺庙无一幸免,尽数被毁去,僧众也只能逃往各处隐姓埋名以待头发长出。

    但与拓跋焘意见相左的是太子拓跋晃,拓跋晃笃信佛教,虽然苦劝拓跋焘收回灭佛令无果,但还是偷偷收留了不少无处躲藏的僧人,拓跋焘对于太子所作所为自然知晓,但灭佛令己出,不可能作朝令夕改之事,于是便派人对藏匿起来的僧人从宽,使太子不至于为诏令所牵连。

    对于北魏灭佛,笔者不作褒贬之评,本人是无神论者,笔者认为,华夏不同于西方,华夏永远不可能成为西方那种政教合一的国家,而佛家推崇的四大皆空以及追求往生极乐、舍弃世俗的言论在任何一个有为之君面前都殊不讨喜。

    而一旦佛教势大,成为了王朝内部一颗畸形生长的肿瘤之后,那么为免国力因佛教受损,当权者往往会为佛教带来灭顶之灾。

    同时,任何一个教派的兴盛都会滋生着教中良紊不齐的各种人,试想,古代没有什么娱乐,妇女更是如此,去寺庙中上香还愿也成为这些贵族妇女不多的爱好之一,一如某女星的烫头事件,谁知道你是真的去上香祈福,还是另有所图,官宦之家的家主在查抄寺庙之后立刻主动将蓄养的僧侣交出,恐怕也是有这样一层原因吧。

    本文图片皆取自网络

    单字解释: 北 魏 太 武 帝 灭 佛 事 件 的 浅 读 与 分 析 宗 教 当 引 以 为 戒 的 先 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