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悲夫”主父偃倒行逆施穷人思维,是深烙骨髓的暴虐基因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咏史上·主父偃

    南宋·陈普

    当年齐赵倚黄昏,曾叹蒙恬灭子孙。

    一日上天沾五鼎,依角蜚粟度龙门。

    该诗是南宋著名理学家陈普所著《咏史》系列中,有关主父偃的一首诗。翻阅相关诗词文献,历代诗词作家以主父偃为题材的作品非常少见。作为西汉时期,如此重要的历史人物,单凭他“继晁错、贾谊之过往,开自家之后来”提出的“推恩令”(彻底解决2000年封建历史,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的矛盾)足以值得后人称赞。

    奇怪的是后世学者纷纷避而不谈主父偃。究其原因,与其生前的生活作风和仕途品行有着深刻的关系。客观地说,主父偃是一个身兼“伟大与渺小、聪慧与愚昧、高尚与卑劣”的历史人物,更是一个受“穷人思维”左右的“悲夫”。

    皆欺少年穷

    一个人的贫穷往往来自两个层面——物质和情感。物质上的匮乏是食不果腹的体肤之痛,情感上的贫乏则是自我认知难以有人共鸣。两种贫穷若占其一,都不能使人快乐起来。不幸的是,主父偃连中“双彩”。

    物质贫穷“人见人躲”少年时代的主父偃实在太穷。经常食不果腹,游走在有今天没明天的危险边缘,整日为解决温饱问题惶惶不可终日。《汉书·主父偃传》记载

    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

    主父偃因家中贫穷,又没有亲朋好友施以援手。一怒之下,只好离家出走到燕地、赵地、中山地讨生活,结果不仅没有谋得一官半职,还遭受同行的排挤。

    站在常人的立场来看,亲朋好友拒绝帮助主父偃没有过错。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身长八尺有余,应该积极地“勤耕种、事农桑”,绝不是整天搞一些不靠谱的“子曰诗云”。

    理念主张遭到“群攻”上文提到过,主父偃无法继续待在家乡齐地,转而流浪“燕、赵、中山”,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学问太杂。常言道“文人相轻”,是千年以来未曾改变的铁律,由学派和主张的不同,文人之间往往喜欢以“门派”搞党同伐异,主父偃的时代同样如此。

    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於齐。

    主父偃最早学苏秦和张仪的“纵横学说”,以三寸不烂为能事。此后转学周易、春秋,同时杂取诸子百家。以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主父偃完全是一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综合型人才。在先秦遗风尚存的汉朝,主父偃则属于无门无派的“野路数”,没有一家学派能够认同他的身份,都认为此人学问“杂而不精”,故而纷纷群起而攻之,此是主父偃离开故乡齐地的另一个原因。

    天不得时日月无光,人不得时时运不通。主父偃面对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使得他对贫穷产生巨大恐惧。同时也给他发迹以后,大肆地“倒行逆施”埋下深深的伏笔。

    贫穷猛如虎,反扑难以敌

    主父偃辗转数次,于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投靠名主卫青门下。依靠卫青的举荐,得到汉武帝刘彻的召见。君臣相见纵论国事,深得汉武帝赏识,立即拜为郎中。此后,主父偃迎合汉武帝的心意,先是上书《推恩令》帮助汉朝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再是建议立卫子夫为皇后填补后宫空缺问题。仅用一年创造升迁4次的纪录,一跃成为汉武帝身边最重要的红人。

    发迹后的主父偃,没有像历史上“陈平”、”曹参“、“卫青”等人谨言慎行,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姿态。而是大肆地“倒行逆施”,对不公的过去采取疯狂的报复行为。

    散金断交·侮辱亲人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朝廷派主父偃前往齐地查办齐王“淫佚行僻”之事。临行时,汉武帝封主父偃为齐国国相,赐予主父偃生杀大权。走到家乡齐地后,主父偃可谓是“衣锦还乡”风光无限,自然会有亲朋故交前来争相攀附,可是主父偃的做法实在是令人发指。《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

    至齐,遍召昆弟宾客,散五百金予之,数之曰:“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

    常言道,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主父偃面对亲朋好友,居然拿出五百金洒在地上,与众人细说自己少年时,不受众人待见的陈年往事。还放出狠话说,此后与齐地故人断绝关系。此时的主父偃已经夹在曾经的贫穷和如今的富贵间,逐渐丧失理智。

    嫁女不成,转而仇富主父偃有一闺女,眼看到该出嫁的年纪。由于过够贫穷的日子,主父偃总想给闺女找个富贵人家,便托宦官徐甲前去齐王家说媒。一方面是齐地是自己的老家,主父偃想着在父老乡亲面前展示一下自我;另一方面是小道消息传闻齐厉王刘次昌与妻子纪氏(舅家表妹)感情不和,主父偃想让女儿给齐王做小妾。

    齐地的当家人是纪太后,根正苗红的皇家宗室,压根没有看上主父偃的出身。徐甲见事不成,回朝诬告齐王刘次昌与人有奸情,加上主父偃添油加醋地挑唆,汉武帝勃然大怒,令主父偃前去彻查此事。

    无巧不成书,宦官徐甲随口捏造的谎话居然一语成谶。由于齐厉王刘次昌不喜欢原配妻子纪氏,齐国纪太后便让大女儿纪翁主前去给小两口说和。哪成想,齐厉王与纪翁主(大姨子)一来二去发生私通的丑事。《资治通鉴》记载:

    偃至齐,急治王后宫宦者,辞及王;王惧,饮药自杀。

    主父偃受过嫁女之辱,一直对齐王全家怀恨在心。一到齐地,急急忙忙将齐王的宦官全部收监入狱,暗地里恐吓宦官串联供词针对齐王,齐王深知此事罪责难逃,选择服毒自杀。

    不五鼎食,愿为鼎烹主父偃受宠后,非但没有收敛自己的行为,反而变得嚣张跋扈。只要朝中有人稍有不顺从自己的意愿,便要施加污蔑报复,导致同僚人人自危。

    有个关系较好的朋友劝他,不要太嚣张霸道。主父偃却说出一番令人震惊的话,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如下:

    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阸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通俗地说,主父偃自结发开始游学,整整用时40多年才发迹。期间,走到哪都不受待见,亲爹娘不认自己是骨肉,亲兄弟不认自己是手足,所有朋友都躲着,人生中没有体会到人间温情。身为大丈夫若不能食五鼎,还不如做鼎上的肉让人烹着吃掉。如今自己已接近暮年,一定要倒行暴施。

    成语典故“倒行暴施”由此而来,后来逐渐演变成“倒行逆施”。意思是说,人活着要趁富贵得势,赶紧及时行乐挥霍,才能把过去遭的罪和没享的福全部找回来。

    总结思考

    人生际遇“由哪来,到哪去;如何得到,便如何失去”。主父偃一生善于用诬告之术诽谤报复他人,最终也因公孙弘等人构陷,遭到全族尽诛的下场。

    穷人思维,是深烙骨髓的暴虐基因。纵观主父偃的一生,可谓是一场由“贫穷”主导的悲剧。贫穷促使他发奋图强,创造“一年4次升迁”的纪录,由一个食不果腹的穷困书生走到位极人臣的巅峰。很可惜,主父偃终究没有摆脱“贫穷”的摆布,疯狂地倒行逆施、报复过去,一步一步走向覆灭的深渊。引用太史公司马迁的话说“悲夫”,实乃不过。

    以上仅为一家之言,如有歧义,希望大家及时指出。版权为“读史汇”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参考文献:

    《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单字解释: 悲 夫 主 父 偃 倒 行 逆 施 穷 人 思 维 是 深 烙 骨 髓 的 暴 虐 基 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