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刘火:告密者和告密者下场举证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告密者和告密者下场举证

    告密有着悠久的历史,或许,自人类社会以来就有了的。

    先秦,秦因有了商鞅和商鞅变法迅猛强大起来。不过,商鞅打开的制度之恶和人性之恶的潘多拉盒子,从此延绵不断。

    商鞅的“连坐制”即是这潘多拉盒子里的第一条毒蛇。“连从制”即一人犯事,九族沾边。据说,“连坐”在夏就有了,但将其写入法典,这是商鞅的功劳。何谓“边坐”,如老公犯事,老婆知晓不报,老婆一并处罚。秦统一六国后正颁布实施“告奸”制度。何谓“告”,告就是告发,包括密告与明告。至于什么是“奸”?告密者说什么是奸就是奸,定罪者说什么是奸即是奸。

    秦律之苛,为后人忌惮和痛恨。从秦手中接过大宝的刘邦,深知秦律之苛,因此入关后只有“约法三章”。

    为秦崛起立下汗马功劳的伟大的商鞅,一个为秦鼓励告密制定告密制度的商鞅,最终被告密外死。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公子虔告发,诬为商鞅谋反,即便商战互沙场,尸身也被运到秦的京都咸阳,当众车裂。然后全家诛杀。公子虔与商鞅,一报还一报,谁也不欠谁的。至于商鞅,司马迁说:“其天资刻薄人也”,“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这是先秦,一个告密和告密者下场的故事。

    现在来到两汉。

    袁盎(约前200-前150)与晁错(约前200-前154),以胆识与见解为文帝所赏识,景帝时,御使大夫晁错告发袁盎接受吴王财物,袁被景帝贬为庶人。后吴楚七国叛乱,袁盎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景帝听从袁盎之计,腰斩晁错于东市。后,不知何因,袁盎遇刺身亡,比晃错多活了四岁。一个典型的告密者与告密者一报还一报的故事。

    主父偃(-公元前126),本领才识过人,为汉武大帝开疆拓土出谋划策。因直接上书汉武帝,武帝破格揽入内廷。偃知武帝喜欢奏折,于是便每天上一道,因上奏折勤奋,一年四级跳升。奏折多为说武帝喜欢听的或告发他人不忠的。譬如揭发燕王,告发齐王等等。等主父偃刚离开京都时,便被赵王告密说主父偃:一是受贿,二是谋害齐王。武帝便将最受宠的主父偃投进了监狱。又加上公孙弘的欲加之罪。主父偃的生命就被至高元上的武帝掐死了。

    杨恽(-公元前54),司马迁外孙,汉宣帝时,因密告元老重臣霍光的儿子谋反而封平通侯。杨,为人自负,又常常揭人隐私,结怨甚多。后与太仆戴长乐不和,双双被为庶人。由此,常发牢骚,与友人通信发牢骚时被人告发,因此,腰斩于市。

    ……

    这种故事,这个名单,仅是沧海一粟。若有意专门为此翻检旧籍新书,这种故事,这个名单将永不枯竭。告密,是人类史、社会史和人性史的顽疾,尤其是中国两千多年君权至上的帝制时期。

    单字解释: 刘 火 告 密 者 和 告 密 者 下 场 举 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