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丧尽天良!此人对刘邦有救命之恩,却换来后者冷血对待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因为刘邦是不折不扣的“负心汉”,人家樊哙为了刘邦甘愿付出自己的身体(战场负伤)与生命(鸿门宴),可这渣男一言不合就要处死对方,实在是丧尽天良!

    樊哙,西汉著名开国大奖,自追随刘邦以来骁勇善战,立下无数战功,一度被认为是刘邦帐下最勇猛的将领。

    樊哙一生对刘邦忠心耿耿,并且曾在鸿门宴上救过刘邦一命。按理来说,刘邦应该百般厚待这个忠心耿耿的救命恩人,可没想到他临终前居然要命人摘下樊哙的头颅,如此冷血无情不免让人心寒。

    樊哙与刘邦的相知相识

    樊哙出生卑贱,早年以屠宰为生,还未起义前他便与刘邦便相知相识,曾因为避官与刘邦一起躲藏到芒山和赐山一带。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并起,樊哙认为这是自己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便与曹参、萧何两人共同拥护刘邦起义。

    刘邦当上沛公后,樊哙成了他的随从副官,跟随他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

    在砀东作战时,樊哙勇猛难当,连斩十五个敌人,吓得他们仓皇逃跑,后被封为国大夫;

    与章邯部队正面交锋时,樊哙先登城头,连斩二十三个敌人,因此晋升列大夫;

    围攻东郡守尉之战中,樊哙斩首十四人、俘虏十一人,获赐五大夫;

    对抗秦河间守军时,樊哙屡次冲锋陷阵,得封贤成君。

    覆灭秦国前,楚怀王曾许下诺言:谁先进入关中就封他为关中王。结果刘邦比项羽先行一步入关,他打算按照约定在关中称王,而樊哙告诫他不要贪图咸阳城的奢靡享受,同时极力劝他率军回到霸上。

    鸿门宴救命之恩

    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大获全胜后,威望暴涨,成为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大诸侯,看到刘邦先自己一步进入关中并且打算称王,项羽心里非常不爽,所以入关后他率军驻扎于戏水西岸,打算铲除刘邦这个敌人。

    当时项羽有四十万大军,而刘邦只有十万人马,实力悬殊,面对项羽咄咄逼人的姿态,刘邦自知无法力敌,便带着张良、樊哙与一百多个随从来到鸿门向项羽谢罪。

    鸿门宴上,项羽的亚父范增打算铲除刘邦,他让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对方,好在项伯也拔剑起舞,他将自己的身体挡在刘邦前面,不给项庄行刺的机会。

    张良见状,来到帐外将此事告诉了樊哙,樊哙担心刘邦安危,便拿着盾牌撞倒负责把手的士兵,强行闯入营帐,然后怒目圆睁瞪着项羽。

    看到有人砸场子,项羽握着剑坐直身体询问道:“来者何人?”

    张良回答道:“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项羽非常欣赏樊哙忠心救主的行为,于是他让人赏赐樊哙一杯酒与一条猪腿。樊哙接过酒一饮而尽,然后拔剑切下猪腿肉一口又一口,很快就吃完整条猪腿。

    见状项羽问道:“樊将军还能再喝酒吗?”这时樊哙当面斥责项羽说:“我死都不怕,还怕喝酒吗?我家主公先进入咸阳城,却不敢动用里面一丝一毫的东西,率军回到霸上等待大王的归来,可大王不但没有赏赐这样的功臣,反而听信小人谗言要致他于死地,我认为大王这样做是在走秦朝的老路!”

    听了樊哙的话,项羽沉默不语,这时刘邦以上厕所为借口,带上樊哙,从小路偷偷溜回霸上。

    鸿门宴上樊哙对于刘邦算是有救命之恩,如果当时他没有冒死冲进来并从言语上让项羽动摇杀心,恐怕刘邦凶多吉少。所以后来刘邦被封为汉王,樊哙也是受封临武侯,跟随刘邦进入汉中。

    平定叛乱之功

    西汉建立之初,政权并不稳固,那些异性诸侯王相继叛乱,这时候樊哙成为平定叛乱的主要将领。

    燕王臧荼叛乱时,樊哙率军平定了燕地,并且将臧荼俘虏;

    淮阴侯韩信造反时,樊哙追随刘邦来到陈地活捉了韩信;

    韩王信反叛时,樊哙又跟着刘邦出兵讨伐,不但摘下韩王信的项上人头,还与周勃共同平定了代地。

    燕王卢绾叛变时,同样是樊哙出马,率军成功平叛。

    樊哙不仅为西汉建立添砖加瓦,还为守护王朝的稳固立下汗马功劳,实乃西汉难得的肱骨之臣!

    翻脸无情的刘邦

    可即便樊哙忠心耿耿,没有半点不臣之心,刘邦仍然没有对他放下戒备,甚至还在临死前让陈平砍下他的头颅。

    公元前195年,刘邦率军成功击溃反叛的英布,得胜归来时他却因旧伤复发病倒了。刘邦刚回到长安就收到燕王卢绾谋反的消息,于是他又派遣樊哙以相国的身份前去平叛。

    樊哙前脚刚走,后脚就有人诋毁樊哙,他对刘邦说道:“樊哙与吕氏一族的人狼狈为奸,等到陛下百年之后,他一定会率兵杀死戚夫人与赵王刘如意等人。”

    听完这些话,刘邦非常生气,他让陈平带着绛侯周勃,前往军营将樊哙斩杀。对此《汉书樊哙传》如是记载:

    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即军中斩哙。

    不过老谋深算的陈平并没有遵照刘邦的吩咐处死樊哙,因为他明白樊哙与吕氏一族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自己杀了樊哙必然会得罪吕氏一族,况且刘邦已经病入膏肓,随时有可能驾崩,犯不着为了一个半截身子入土的皇帝而得罪一个大家族。

    于是陈平擅作主张,将“杀死樊哙”的命令改为“押解樊哙回长安等候发落”。也正是这个决定救了陈平一命,樊哙还在被押解途中刘邦就已经驾崩,大权落到吕雉手中,她一声令下无罪释放樊哙,并且让他官复原职。

    就这样,樊哙成功逃过一劫,并且在往后的日子尽享荣华富贵,直到公元前189年去世,享年五十四岁。

    看到这里大家不免疑惑:樊哙不仅忠心耿耿还对刘邦有过救命之恩,可为何刘邦翻脸无情想要在临死前杀死他呢?

    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刘邦疑心重善于猜忌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因君主猜忌而死的开国大臣数不胜数,曾经为他们带来无尽荣耀的才能却因君主的猜忌变成一张张催命符。

    刘邦疑心重善于猜忌,这一点毋庸置疑,他比项羽厉害的地方只是懂得适时隐藏这种猜忌,而建国以后他原形毕露。

    刘邦建立西汉以后,不是在平定叛乱,就是在平定叛乱的路上,他将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铲除异姓诸侯王,赵王张敖、燕王臧荼、梁王彭越、淮阴侯韩信、淮南王英布、韩王信等诸侯先后因为叛乱被杀或被废,唯有长沙王吴芮幸免于难。

    这些人真的想要造反吗?别的人不说,单单兵仙韩信就死得不明不白!刘邦能够打下天下韩信居功至伟,当初潍水之战韩信以少胜多大败楚国大将龙且,至此名动天下,他手握二十万兵马,本可以与刘邦、项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为了报答知遇之恩他还是选择对刘邦俯首称臣,这份忠心实属难得。

    可刘邦是如何回应这份忠心的?默许吕雉与张良联合起来诱杀韩信,对于韩信被夷灭三族这件事不闻不问!

    说白了刘邦心底是无比自私的,他希望自己百年之后西汉仍然牢牢掌握在刘氏子孙手中,所以才能想方设法铲除各大异姓诸侯王。

    到了晚年刘邦的疑心更重了,尤其是曾被视为生死兄弟的卢绾造反后,刘邦已经几乎不相信任何人了,因此他在听闻樊哙要造反时如同惊弓之鸟,立马派遣陈平将樊哙铲除。

    二、刘邦非常忌惮吕氏一族

    一直以来刘邦都非常忌惮忌惮吕氏一族,因为后者有独立的政治资源,而非全部依赖刘邦,相反刘邦能够成功离不开吕氏一族的帮助,并且在西汉建立后,吕氏一族的势力也越来越大。

    吕氏一族有两个兄弟,一个名为吕泽,一个名为吕释之,他们都是了不起的大人物,尤其是吕泽,多次拯救刘邦于危难之中,对此《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有云:

    (吕泽)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入汉为侯。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

    从这段记载我们能得出以下两个信息:

    1、吕泽曾在秦朝末年组建起自己的军队,后来以保持高度独立性为前提,率军加入刘邦的阵营,这也就是所谓的“客从”;

    2、彭城之战中,刘邦五六十万联军不敌项羽三万精锐,陷入众叛亲离的困境,是吕泽再次站出来支持刘邦,出兵辅佐他东山再起。

    西汉建立后,吕泽的部下阳都侯丁复封七千八百户,而刘邦帐下首席大臣萧何也仅仅只是受封八千户,吕氏一族势力网之大可见一斑!

    刘邦虽贵为皇帝,但从始至终西汉都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因为吕氏一族的势力实在太大了,大到后来他一想要触碰吕氏一族利益,就会有无数大臣出面阻挠。

    为了防止吕氏一族势力过于膨胀,刘邦做了以下三件事情:

    1、与大臣们杀白马歃血为盟,约定“非刘氏为王,天下共击之,非功而侯,天下共诛之。”

    2、病入膏肓之际,再度要求废除吕雉之子刘盈太子之位,这一次他拒绝了任何人的进谏,哪怕是曾经无比敬重的军师张良。

    3、命陈平与周勃诛杀樊哙。

    樊哙与吕氏一族有啥关系?他曾迎娶了吕雉的妹妹吕嬃,并且还属于丰沛派系,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樊哙是吕雉的人。所以刘邦临终前要杀樊哙是为了敲山震虎、杀鸡儆猴,间接打压一下吕氏一族的势力。

    三、刘邦十分宠爱戚夫人与刘如意

    戚夫人原本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歌姬,遇到刘邦后才麻雀变凤凰,地位一路飙升。

    刘邦对于戚夫人的宠爱几乎突破天际。无论走到哪儿他都会带上戚夫人,意兴阑珊之时他会让戚夫人歌舞助兴,甚至于生活起居都是由戚夫人负责,这一点就连皇后吕雉也比不上。

    后来戚夫人生下儿子刘如意,刘邦非常高兴,一度想要将他立为太子。当时的太子是吕雉之子刘盈,他性情温和,待人友善,深得诸位大臣的喜爱,可刘邦却认为刘盈性情太过懦弱,无法胜任皇位,一度想要将太子换成刘如意。

    说白了这只不过是刘邦想要换掉太子的借口罢了,他喜欢刘如意是因为戚夫人的缘故,如果刘盈与刘如意的母亲对调,他必然不会被贴上“懦弱”的标签。

    刘邦担心自己百年以后戚夫人母子无人照顾,特意将周昌任命为赵国相国,负责保护赵王刘如意的安全,可见刘邦对于她娘俩有多宠爱。

    正是这份极致的宠爱让刘邦无法忍受任何对戚夫人母子潜在的威胁,所以当时有人向他告发樊哙可能会联合吕雉杀死戚夫人母子,刘邦勃然大怒,立刻命陈平、周勃前往军营杀死樊哙。

    然而刘邦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宠爱竟然会给戚夫人母子带来多大的磨难,吕雉掌权后开始展开疯狂的报复,刘如意被活活毒死,而戚夫人更是被做成人彘饱受折磨,母子俩的下场一个比一个悲惨!

    执笔君言

    总而言之,诚然樊哙对于刘邦有过救命之恩,但是由于刘邦疑心重善于猜忌、非常忌惮吕氏一族、十分宠爱戚夫人母子,他决定在临死前将可能会勾结吕氏一族、对刘氏江山与戚夫人母子造成威胁的樊哙铲除,哪怕后者从来没有对他表现出异心,刘邦之冷血无情可见一斑!

    诸位读者,你们怎么看?

    单字解释: 丧 尽 天 良 ! 此 人 对 刘 邦 有 救 命 之 恩 却 换 来 后 者 冷 血 对 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