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卫星看见的“蝉蛇”,会是都城地标吗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探秘寻找东瓯国都城

    卫星看见的“蝉蛇”,会是都城地标吗

    公元前192年至公元前138年,东瓯国曾存在了54年。但它的立国地望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从2002年开始,经过多次发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学者提出,东瓯国就在温州市、丽水市和台州市范围内。

    2005年12月,时任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的王永献和严振非先生汇集历史研究资料,主编出版《东瓯国研究》一书。随后,温岭市大溪镇发现东瓯古城遗址及贵族墓。大溪古城遗址的调查与试掘,确定了东瓯国时期城址及其范围。

    2012年1月,《台州社会科学》发表《东瓯都城考(修订版)》。同年12月,温州博物馆研究员胡珠生(已故)在《温州通史编纂通讯》发表《东瓯国都城台州说的致命伤何在》,引发了东瓯国都城在温州还是在台州的争论。由于没有找到汉永宁县县城、东瓯国都城,至今没有统一的结论。

    近年来,笔者依据史料记载,通过查看北斗卫星地图和三维浙江,考证“泉山”就是现在台州与温州交界的“方山”,结合实地踏看温州、台州两地可能的区域和“蝉蛇”图案地标,在黄岩区院桥镇华屿山周边,发现可能有汉永宁县县城即东瓯国都城。

    永宁南出三十里的“泉山”

    在哪里

    据历史记载,东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会稽郡将章安县东瓯乡析出置永宁县,原东瓯国都城成为永宁县县城。

    南唐乐史(公元930年-1007年)在《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九上记载:“泉山,从永宁南出三十里,东北枕梅溪”。

    那么,永宁南出三十里的泉山,具体在哪里?

    笔者查找资料,看到最原始与永宁县有关的泉山线索,是汉代班固(公元32年-92年)在《汉书》卷六十四上的记载:“是时,东越数反覆,买臣[注:朱买臣(?-公元前115年)]因言:‘故东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所以,与永宁县有关的泉山,是一座曾经为东越王因战斗失利而避难保命的险山。

    东晋王羲之(公元303年-361年)在《游四郡记》中记载:“临海南界有方城山,绝巘壁立,越王失国,尝保此山。”联系《汉书》记载,东越王避难保命的泉山,东晋时已改称为方城山。

    宋代章安人(今属椒江区)陈耆卿(公元1180年-1237年)在《嘉定赤城志》卷二十·黄岩中记载:“王城山……石累叠如城;本名方城山……(唐)天宝六年(因与楚国方城山重名)改今名,俗又呼‘方岩’。”

    明代黄岩人谢省(公元1420年-1493年)在《登方岩记》中称:“岩四面皆壁立千仞,独东面中一岩去地近,可立梯。缘青碧而上,梯不及岩之半。予褰裳(提起下衣)先登,梯尽,攀崖而上。众愕然久之,鸣治[注:谢铎(公元1435年-1510年)]命锄去峻土,杀其危,众得以次登云。”

    这样看来,东越的泉山,东晋时称方城山,唐代称王城山,宋代称方岩,现在《百度百科》上标准化为方山,位于温岭市大溪镇与温州乐清市湖雾镇交界处,为界山;大部分属温岭,小部分属乐清。该山最高海拔461米,绝壁大多在百米以上。“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是非常符合实际的描述,并非夸大其词。

    泉山北三十里,有汉永宁县县城吗

    笔者实地踏看泉山北三十里地域,有一个多边形水系。具体位于黄岩区院桥镇华屿山周边,方位为:下店村至红星村的下岩河以南,红星村至后洋的西南中泾以西,后洋至合屿山的双合河以北,合屿山至园珠屿山的下山头河至下店村以东;直线周长大约4.6千米(九里余),宽10-35米。

    推测该多边形水系,应该是结合自然通过人工设计开挖的沟濠。在华屿山东北部沟濠边,有长220余米、宽约11米的拟是(初步断定,介于疑是与确是之间)城墙痕迹。看守横金洋鱼塘的当地老人说:“在横金洋北部水口边地下1米左右,曾经挖出过许多瓦砾;高速公路打桥墩的时候,往下挖一米左右都是石头。”

    那么,这个多边形水系内,是不是汉永宁县县城呢?说它可能是汉永宁县县城,还有什么理由?笔者分析认为:

    一是历史相符。据历代《黄岩县志》记载,该区域自宋代至清末一直属永宁乡;

    二是位置相同。晋代郭璞(公元276年-324年)在注解《山海经》时,永宁县尚属临海郡。其注“瓯居海中”称:“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在岐海中也。”现在院桥镇东北部及东部鉴洋湖一带,晋代是海湾,即岐海,后淤涨开垦为陆地,符合永宁县前身东瓯“居海中”的情况;

    三是形状相当。华屿山在多边形水系里像一个“枕头”,可以为明万历《黄岩县志》所称“黄岩(原永宁县城)襟海枕山”落在实处;

    四是周长相近。《嘉定赤城志》卷二·黄岩城称:“《旧志》云:‘周邑九里三十步’”。汉永宁县县城周长为九里多一点,与院桥镇多边形水系周长相近;

    五是文物遗迹。这个水系周边有疑似城墙痕迹,田地下一米左右有古老的瓦砾和石头。

    由此可以推测,黄岩区院桥镇下岩河以南,西南中泾以西,双合河以北,下山头河至下店村以东的多边形水系沟濠之内,可能就是汉永宁县县城,沟濠即城濠。

    可能的汉永宁县县城,是东瓯国都城吗

    那么,可能的汉永宁县县城是否就是原来的东瓯国都城,文献并没有明确记载。巧的是:

    一是从卫星地图上看,多边形水系城濠东南角后洋附近,有一个很明显的“蝉蛇”图案地标,当地人称为“龙头”。该地标在实地踏看时,是根本发现不了的;一般的县乡级兴修水利,也不会修这么一个图案地标,一定是更高层次的当政者人为设计建造的。联系历史,有《逸周书·王会解》“欧人蝉蛇”可以互为佐证。且可以推测,该“蝉蛇”图案地标或是东瓯时期[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3年)至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设计建造的。

    二是可能的多边形水系城濠与战国时期流行的二十八宿天市垣形状相似。因此,推测该多边形水系城濠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53年-公元前221年)的产物。

    三是其东南中部有一个约4万平方米的“横金洋”水域,或是供善于舟楫的东瓯国人舟船停泊和避风的港湾,或是“楼船水军”的驻地。

    四是再参考《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规范。

    上述四点“巧合”,可以推理出可能的汉永宁县县城,也可能就是东瓯国都城城址。阮存寅文/图

    单字解释: 卫 星 看 见 的 蝉 蛇 会 是 都 城 地 标 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