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老子“无为无不为”:害死韩信的不是吕后陈平,而是他不懂道德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如果你读懂了“狡兔死走狗烹”,再参悟透了《道德经》的“福祸相依”,你认为韩信之死是“鸟尽弓藏”的权谋,还是“恶因苦果”的道德呢?

    公元前204年,韩信奉命攻赵齐两国,欲插到项羽背后,与驻扎南阳的刘邦夹击之!

    韩信领兵打仗的能耐那不是盖的!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仅用5万大军就把赵国破了,并准备一鼓作气灭齐。到了齐国边境,却尬闻齐王田广已被刘邦的谋士郦食其给招降了。

    韩信欲退兵,谋士蒯通却以功名相劝。韩信心领神会,装作不知道齐国已降,继续攻城。正款待郦食其的田广闻报,以为郦食其是假劝降的内应,竟把他投入大锅里给烹了!

    郦食其何其无辜!只因韩信起了贪功之念,却害得大功告成的郦食其送了命,为韩信之贪念陪葬的还有数万无辜将士!

    韩信一路势如破竹攻打到临淄,齐王田广投向项羽,合兵20万严阵以待。后悔晚矣,但韩信也不愧是“兵仙”,一招水淹三军,5万人轻松就把20万联军打得落花流水,收了齐地。

    刘邦打仗也确实渣,此时他还被楚军困在荥水呢,而且屡战屡败。当韩信派人来请封“齐王”时,刘邦心中大恨,最终还是跺着脚认了!

    刘邦恨韩信原因有三:一是韩信逼死国士郦食其;二是作为主公的他此时被项羽大军围困,得力部下韩信却不来救;三是他不仅不来救,还趁火打劫来索要好处。

    所以,在打败项羽后不久,刘邦就带着夏侯婴悄悄潜入韩信帐中,趁他熟睡把兵符和数万精兵都给没收了。

    此后,楚国钟离眛来投奔,刘邦又迫他亲手送来,当着他的面烹杀了,并贬之为淮阴侯。

    钟离既死,韩信才说出那段传世名言:“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触景生情,看着从自己手里送出去的钟离昧被刘邦烹杀,韩信想起了同样因己而被田广烹杀的郦食其,预感日后也会重蹈同一覆辙。

    韩信有此感悟,若能及时改过也许还有救!可是,他不认为如此局面乃咎由自取,而是兔死狐悲,生出了更大的野心,甚至希望掌握自己和刘邦的命运。昏了头的他在老部下陈豨出京时,竟偷偷唆使陈豨在外地造反引走刘邦,自己承诺在京城响应。

    可惜,韩信没那个命,东窗事发被吕后和陈平用计擒拿,一代兵仙果然落得被烹杀的凄惨下场!族人也受其连累,被夷灭三族。

    韩信之死固然令人叹息,但也与其以前种下的种种“苦因”有关!

    开始效忠刘邦,功名日盛后却起非分之想,此为不信不忠之臣!逼死郦食其、害死钟离昧,则是对同事朋友的不义!这样的人,又怎么能得到天道的眷顾呢?

    虽然刘邦也有品德缺陷,但至少为朋友仗义、待部下宽容,哪怕曾经认项羽这个“带头大哥”,那也是双方心知肚明的迫不得已。

    《道德经》说,“罪莫厚于甚欲,咎莫憯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

    人最大的原罪莫过于生出不该生的欲望,最大的过失莫过于想要得到不该得到的东西!到了这个时候,祸端就要来了,实在是因为人心不知足呀!

    韩信从钟离昧身上看到未来的下场,认为“兔死狗烹”是追随者的下场,所以生出“成王败寇”的野望,却把自己的高光人生写成一段令人喟叹惋惜的历史。

    天地立道,人间立德!

    老子讲究辩证地看世界,天地无为而日月星辰各自有条不紊地运行,适合于政治。德行并举而功名利禄不取自来,适合于权术。显然,这并不是让后人无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无为”作用于领导者。刘邦为主,只负责制定规则,信任且不插手韩信带兵打仗,故而才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用兵之道。

    “有为”作用于人性运用。韩信不修身养德,而争于政治权力,显然是用错了方向,其结局也是咎由自取了。

    老子的道学是中国古老哲学的源头,《道德经》的刊发量也仅次于《圣经》,列世界第二!读史书,可以让人知兴亡、明道理。而读《道德经》却能让人生智慧、与天地同息。

    连孔子都曾三次执弟子礼求问的老子,被后人尊崇神化为“太上老君”,他亲笔的《道德经》,称之为天书也不应为过吧!

    不自争而得之,不自生而长生。《道德经》的每一个字都焕发着人类至高智慧的光辉,个人以为非卓然脱俗、内心清净者,不可读之!

    单字解释: 老 子 无 为 无 不 为 害 死 韩 信 的 不 是 吕 后 陈 平 而 是 他 不 懂 道 德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