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卧龙、凤雏助之,刘备为何终不得天下?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如果你亲耳听到大名鼎鼎的水镜先生司马徽说出这样一句话:“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你会有什么感想?

    作为汉室宗亲的刘备,听到这样的评价,内心该有多得意和自信?毕竟他不仅得到了卧龙和凤雏这两位一代谋士,还得到了水镜先生这样的权威推崇。以此,刘备心中定已可以掌控天下,高高在上,谁人能敌?

    然而,历史的真相却是,刘备虽有卧龙和凤雏相助,天命似乎也倾向与他,但最终他还是未能一统三国,实现他的心愿。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刘备以卧龙凤雏得天下的豪言壮语最后成为笑话?刘备又该如何评价自己的人生?一生所追求的理想和抱负,最终又实现了多少?

    我们试图从刘备的性格与能力、政治与军事策略、敌人与环境等方面分析问题的原因。

    刘备这个人既有仁义之心,也有着过于优柔寡断和多愁善感的缺点。他在做决定时常常迟疑不决,需要依靠身边人的劝告和建议。比如在赤壁之战前,他曾一度想要投降曹操,还是诸葛亮劝止了他;进川之前,他也曾想要放弃荆州,还需要诸葛亮和庞统共同说服;汉中战役后,他又打算进攻长安,结果被诸葛亮制止。这些例子显示,刘备自己缺乏强健的领导能力和战略眼光,还是需要听取他人意见。

    刘备虽然一心想要匡扶汉室,重立汉制,但他的政治和军事策略并不总是精明和奏效的。他常常陷入战争泥潭难以自拔,或者错过良机无法扩大势力。比如赤壁之战后,他没有抓住机会夺取中原,反而和孙权瓜分荆州;进川后,他没有及时巩固巴蜀地区,反而和刘璋决裂;汉中之战后,他没有加强汉中防线,反而妄想北伐;夷陵之战前,他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劝告,轻敌深入。这些例子显示,刘备没有很好地把握时机和形势,倾向于过于冒进或者过于保守。

    刘备虽然有卧龙和凤雏相辅相助,但他面对的敌人也都不是简单之辈。曹操、孙权、司马懿等都是当世豪杰,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超常的才干。他们和刘备争夺天下,绝不会轻易退让或失败。与此同时,刘备所处环境也不利于他统一三国。三国时代的中国已经分裂为魏、蜀、吴三个势均力敌的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地缘优势、民族特征和文化传统等等。要想统一这三个国家,实非易事。这些例子说明,刘备既没有强大的敌人环境优势,也处在一个错综复杂的局面。

    总的来说,刘备虽然得到了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的全力相助,但因为三国的复杂局势、自身性格的限制、蜀国的国力不足,以及庞统临终前对刘备告诫的过于不能自负和忽视自身弱点等问题,刘备最终未能一统三国。

    那么,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呢?如果我们不问刘备为什么不能一统三国,而问刘备为什么能够建立蜀汉呢?这样就会发现一个不同的答案。因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刘备其实也是一个成功者。他从一个织席贩履的人起步,在乱世中奋斗了几十年,在卧龙凤雏等人的帮助下,在西南地区建立了一个拥有四川盆地、汉中平原等肥沃土地和丰富资源的国家——蜀汉。魏文帝黄初四年,蜀汉昭烈帝刘备章武三年、后主刘禅建兴元年,吴大帝孙权黄武二年。四月癸巳日,蜀汉皇帝刘备于永安驾崩,谥为昭烈皇帝。无论当时还是后世,都算是响当当的英雄人物了。

    因此,在评价刘备是否成功时,并不能只看结果是否达到了一统三国这样一个标准。而应该看过程中是否付出了努力、是否实现了理想、是否留下了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刘备虽然没有得到天下,但也不算失败。

    单字解释: 卧 龙 凤 雏 助 之 刘 备 为 何 终 不 得 天 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