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汉初三杰,年少时喜欢韩信,为何年老时会更欣赏张良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秦末汉初,波澜壮阔。要说一下历史人物,可谓是数不胜数,因为那个时候有名气的历史人物犹如滔滔江水奔涌而来。

    汉初最出名的人物当属“三杰”,这三人分别是张良、韩信、萧何,因为其三人性格、背景完全不同,但是却在时代的“推波助澜”下走到了一起,他们是何等的有缘,有情,有智慧。

    小的时候最喜欢韩信,因为韩信雄韬武略,一朝拜将,终身为将,能够攻破魏国,消灭赵国,取代齐国,可谓是天下无不震动,最终的四面楚歌更是让韩信迎来了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

    年轻时,喜欢韩信,喜欢他驰骋战场的潇洒,喜欢他策马扬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百战百胜,胸有成竹。

    他当的齐王可谓是一个字——“稳”。

    但是历史往往不会按照每个人的意愿前行,我们看到了韩信的辉煌一刻,也看到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最后是他生命的陨落。

    韩信的性格虽然豪放,但是却不谙于人情世故。被用计从齐王被贬到淮阴侯,最后被吕后诛于长乐宫,夷三族。

    而立之年后,却非常欣赏张良,张良出身比韩信好很多,他是韩国的贵族家庭,三世为相,可从小便遭遇了亡国之痛,他招兵买马,召集各路英雄豪杰,于博浪沙刺杀秦始皇。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觉得张良自不量力,惘然一个匹夫形象。

    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此后的张良开始转变。

    他变得更加低调了,沉稳和运筹帷幄,于是在鸿门宴重有了他从中帮助刘邦的谋划;在楚汉决战时,韩信想要称王,张良一边劝诫刘邦,一边给韩信了一个真正的王;在刘邦要换掉刘盈这个嫡子时,张良又为吕后出谋划策保住太子之位;在吕后开始清洗“谋反”功臣时,张良毅然决然地置身而退,张良的这种运筹帷幄精神,实在是很多人学不来的。

    每次看似解决不了的大困难在张良看来都会有方法解决,张良自身的临危不惧能力,冷静的分析利弊能力,他的力挽狂澜能力,值得所有人学习。

    就连苏轼也曾在《留侯论》里面评价他:“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开始喜欢张良,张良从小遭受亡国之痛,长大后又经历了亡君之伤,但是他从来没有输给现实,他每次都能化险为夷继续前行,他能调整好心态,重新启程,这一点是所有人都应该学习的。

    张良身上的智慧是很多人都不能有的,他看过巅峰,知道“盈不可久”,所以在投靠刘邦后始终居于幕后,不出风头,居功而不自傲,低调做事。

    不光是笔者欣赏张良,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是这样评价张良的:

    “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张良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但是他不掌握兵权,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君主如果得知掌握兵权,那一定会对自己产生怀疑。

    张良给人的印象一向谦逊,晚年,张良愿意放弃一切荣华富贵隐居于山水之间,从这里可以看出张良的豁达态度。

    前面有刘邦的重用,后面有吕后的依赖,左右还有各位大臣的敬仰,如果张良在位,那一定会对帝位造成威胁,所以,张良选择隐退。

    司马迁《留侯世家》说:“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汉书·艺文志》说:“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

    从这些古人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张良到底有多贤能了。

    张良虽然是一介文人,不曾上战场迎战,却能以军事家流传至今,他一生反秦扶汉,功不可没;他筹划大事,事事都能成。

    历来史家,没有不羡慕他那深邃的才智的,面对众人的称赞,如果张良在世,想必也是一副谦虚有序的模样吧。

    北宋王安石曾在诗中写道:“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固陵始义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

    张良的一生为大汉天下的建立做出巨大贡献,他一生志向明确,胸怀广阔,其萧何、韩信等二人都不能比。

    每每读到韩信,总是对韩信的前半生的波澜心驰神往,然而韩信的后半生选择和遭遇却令人发指。

    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每每读到张良,心里却一直是神往。

    单字解释: 汉 初 三 杰 年 少 时 喜 欢 韩 信 为 何 年 老 时 会 更 欣 赏 张 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