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秦皇陵里有大量水银,那么秦始皇的尸骨会不会成为干尸?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从现有资料来看,秦始皇陵中的确含有大量水银,但要说秦始皇的尸体会因水银而成为干尸,显然不太合理。从秦始皇入葬前后的记载来看,他的尸体想要变成干尸是几乎不可能的。

    干尸形成的条件

    我们知道,尸体的腐烂,主要是由于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因此,想要形成干尸,就必须消除细菌等微生物对尸体的作用,从而保证尸体不会迅速腐烂。同时,要保证尸体在未腐烂之前完成脱水,只有这样才会形成干尸。

    想要形成干尸,需要比较特殊的条件,也就是在特别干燥或没有空气的地方,这种情况下细菌等微生物极难生存,只有这种情况下,尸体才会迅速脱水,形成“干尸”。

    例如马王堆“干尸”,虽然环境比较潮湿,但尸体旁边有大量木炭,营造了干燥的环境,且棺木和墓穴用石灰密封,外界水汽难以进入。

    再例如新疆多“干尸”,原因就在于新疆地处干燥高温沙漠,尸体在自然条件下也能迅速脱水干燥。

    从秦始皇下葬前后情况来看,很难形成干尸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在第五次东巡返途中,病逝于沙丘宫。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来看,由于皇帝驾崩于途中,为了保证秦国不出乱子,李斯等人选择了“乃秘之,不发丧”。

    为什么说秦始皇的尸体很难形成“干尸”,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从死亡到下葬间隔时间过长:从《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来看,秦始皇是在公元前210年七月去世的,而直到九月,秦始皇才入葬骊山。从死亡到下葬,中间隔了长达两个月的时间。

    2、天气炎热,尸体腐败极为迅速。由于秦始皇驾崩的时间是七月,正是一年当中最为炎热的时候,而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的记载来看,秦始皇去世后不久,尸体就已经开始发臭,这是尸体已经开始腐败的标志。

    综上所述,从秦始皇七月驾崩到九月入葬,在炎热的天气下,恐怕尸体早就已经腐败的不成样子了,想要形成干尸是根本不可能的。

    单字解释: 秦 皇 陵 里 有 大 量 水 银 那 么 秦 始 皇 的 尸 骨 会 不 会 成 为 干 尸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