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历史上真正的常胜将军,曾屠城三百座,一生未有败绩,不是赵云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历史释疑第88期/奉天玉)

    自古以来,便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说法,但是大多数人都没有较为直观的体会,无法真正感触到此言背后的残忍。翻开史书,与之相关的案例并不难寻觅,例如战国时期,秦将白起大破赵军,坑杀四十万战俘;楚汉相争之时,楚霸王项羽每克一城必然屠城,鸡犬不留;汉末三国时期,曹操东征徐州时,为泄愤大开杀戒,百姓的尸体堆积,导致“泗水不为之流”,等等。这场战争令人唏嘘,始作俑者则让人胆寒,千百年来一直遭受着部分世人的批判。

    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两汉交界之时,曾有一个名将,比白起、项羽、曹操等人更加残忍——他一生屠城三百座。当然了,在感慨他残忍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的确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名将,堪称“常胜将军”。说到这里,可能有人想起了汉末三国时期的赵云,毕竟受小说《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影响,在很多人心目中,“常胜将军”早就成为了赵云的专属称呼。

    然而,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不难得知,真实历史上的赵云并没有演义中那般传奇,他一生也打过不少败仗,例如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被曹真军大败等等。而且赵云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将领,刘备刚入益州时,要拿百姓的田舍分赏诸将,他都敢冒着得罪刘备的风险直谏,怎么可能会做出屠城之事呢?那么我们今天要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呢?

    史料中对这个人的评价非常高——“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意思是说他一生攻克了四十六郡,屠戮过三百座城池,而且终生未尝一败。这样的战绩,放在名将辈出的三国时代,都没有人能够与他比肩,实在令人惊羡,然而令人无法理解的是,他立下了这么大的功绩,又做出了这么残忍的事情,知名度却低得可怜,甚至很多人见到他的名字,都不会读——他就是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的耿弇(yǎn)。

    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士,也就是三国名将马超的老乡。他的父亲耿况虽然是一个文官,但耿弇却自幼对军事感兴趣,史载“由是好将帅之事”。如果他生于一个和平时代,或许很难有出头之日,但是耿弇比较幸运,王莽倒台,更始帝刘玄上位,再度搅乱天下局势的时候,他刚刚二十一岁,正是最适合建功立业的年龄。这时他的好运气还没用完——奉父命前往长安打探当前局势的时候,他遇上了属于自己的明主,也就是后来一统天下,建立了东汉政权的刘秀。

    初见刘秀的时候,他还是一介白丁,比较容易被人轻视,投奔之后也仅是一个小小的门下吏,因此当他提出攻打邯郸之计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嗤之以鼻。可刘秀颇具慧眼,不仅没有轻视他,反而对众人说,这将是我的北道主人啊。或许是因为感激刘秀的赏识,也或许因为刘秀是他认定的明主,后来他因蓟城之乱与刘秀失散后,依旧默默为刘秀积攒军事力量,为其拿下了涿郡、中山等二十二县,与刘秀会师之后,随其平定河北,扫平山东,征讨陇右,为刘秀打下了大半江山。

    更为难得的是,耿弇不仅有勇,还非常有谋,他不仅在追随刘秀之初,劝说刘秀脱离更始帝自立,并为其征发幽州十郡兵马,还在刘秀坐稳龙椅之后,主动上缴了大将军印绶,急流勇退,避免了功高盖主引起猜忌。他的功成身退让刘秀非常欣赏,不仅没有像历代君王一样,飞鸟尽良弓藏,反而更加尊重耿弇,朝堂上出现观点不一致的情况时,总会主动征求他的意见。

    可见,耿弇的一生堪称奇迹——他不仅功高盖主,还残忍暴虐,却没有在事后被主公清算,或被同僚陷害,不仅生前被封为列侯,食邑数度被增加,最终得以善终,就连史书中都没有抨击他的言论。到了如今,更是鲜有人知道他的事迹,更没有人去评判他的功过得失。

    参考资料|《后汉书》《三国志》等

    单字解释: 历 史 上 真 正 的 常 胜 将 军 曾 屠 城 三 百 座 一 生 未 有 败 绩 不 是 赵 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