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有多恐怖?公元219年曹操说了公道话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在三国正史里面,刘备手下三个有名的谋士,诸葛亮、庞统、法正。法正的名望甚至要比庞统大,因为他活的时间比庞统长,尤其在这个领兵打仗的问题上。

    刘备对法正可以说是言听计从,有种说法道: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有多恐怖?让我们看向下文。

    法正字孝直,原籍是扶风人士(陕西省眉县),他老爸做过东汉的公务员,不过职务再怎么高,天下一乱也不是绝对的铁饭碗。

    他的祖父就是爷爷是名士法真,法真的号叫玄德先生,这个号听起来非常耳熟,没错,就和法正的老板刘备的字完全相同,或许冥冥之中两人就有缘分。

    法真是一个学者,学问也很大,那名声更不用说了,非常受人尊重,所以法正从小的家教以及学风是很好的。

    建安初年(公元169年),也就是曹操刚刚统一北方,这个时候天下饥荒。法正跟他的同乡孟达一块儿入川投奔刘璋。

    一是来益州避难,二是书香门第的,混个官做做,凭借自己的才学,应该可以干出点成绩来。

    但是刘璋这个人是个不思进取的软蛋,而且没有伯乐的眼光,不识人才。

    其次刘璋并没有一统天下的野心,只想安居一方,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所以尽管法正满腹的才学,在刘璋面前得不到任用,只担任了一个小小的县令“军议校尉”

    乱世之下这个地位对于普通人绰绰有余,但法正在此确实被埋没了。

    所以法正很郁闷,连他身边的同乡都嘲笑他

    和他一起来益州的同乡多多少少都在官场上小有名气了,同乡见面会上法正就是遭到冷嘲热讽的那个。

    法正虽然觉得自己跟别人扯不到一块儿去,但是偏偏和张松一见如故,因为俩人都觉得自己是天下难得的奇才。

    刘璋和张松交好,这个时候北方的曹操势力越来越大,刘璋派张松出使曹营找靠山,但是曹操直接拒绝了,让他哪凉快哪待着去。

    张松和法正知道刘璋这软蛋性格肯定活不到最后一集,而张松心底里密谋了一个邪恶的计划,他打算把刘璋卖了给自己升官发财铺路

    曹操拒绝了,但发现了刘备是个好买家,赶紧跑到刘璋面前,跟刘璋说,您不是怕曹操打咱们,没关系呀,您把刘备请到咱们这儿来,挡着曹操。

    而且刘备和孙权一联合就击败了曹操,那我们和刘备联合,也可以击败曹操。

    这个看似荒谬的逻辑换谁谁都不能信,但偏偏刘璋信,刘璋心里本来也没底。

    眼下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又加上他本身没什么政治头脑,一拍大腿那就张松说啥是啥了,但是谁去跟联络荆州的刘备呢?

    刘璋认为他们两家都是刘氏皇姓,这个使者必须得给力,万一周旋失败说去不得丢死人?

    张松便直接推荐了自己的哥们儿法正作为使臣前去。虽说法正和张松俩人私下算盘打得响亮,但公正来说法正确实很有才。

    法正来到了刘备身边,见着刘备就觉得他不一般,再三强调荆州与益州关系不一般,是山水相连的好邻居,适合做全面发展的战略伙伴。

    法正在出访取得了圆满的成功的同时,将新旧老板一对比,坚定了跳槽的想法。

    回去后便和张松密谋,法正表示刘备这个人有能力又热情,绝对是个好主子,投资他应该没错。

    可以实现理想抱负,回头看看现任老板刘璋,应该再怎么选都不会比现在结果差了。

    要知道,法正和张松是目前益州地界上最聪明的两颗脑袋,他俩要是想不忠,那刘璋的末日不远了

    张松和法正知道刘备现在缺的不是聪明脑袋,而是地皮,这也可以作为投奔刘备的诚意

    在俩人的努力下,益州和荆州的关系已经好到了一个新高度,但是卖主计划还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

    终于在建安十六年,曹操宣布西征汉中,借道关中去打张鲁,曹操派出精兵强将,不仅让关中害怕,让千里之外的益州也感受到了震动

    如果曹操攻下汉中,汉中做跳板,随手挥师南下就能把益州也收了,如果曹操收编了张鲁的力量,那后果更不堪设想。

    这刘璋急的直冒汗,法正心里则是乐开了花,期盼已久的机会终于到了。

    于是张松先是装出了忧心忡忡的样子找到刘璋,对他说:曹操现在势头正旺,谁也打不过,张鲁估计是抗不了几天咯。

    如果曹操搞定了他,用他的库存南下,我们就干瞪眼等死吧。刘璋当然没反应过来这是张松和法正的圈套。

    听完之后频频点头询问计策,张松则语重心长的说道:我们可以请外援。

    刘备是汉室宗亲,和您也算十八弯外的亲戚,这个人为人厚道,而且现在与我们关系还不错。

    刘璋一开始还有些犹豫,张松和法正两个人轮流在他耳边噼里啪啦说的天花乱坠

    联合刘备驱赶曹操后我们就能共建和谐社会啊刘备请来先下手讨伐张鲁然后抵御曹操等等

    意思很明显,要在曹操进取益州之前把刘备请进来。

    法正再一次承担了这个重任,带了四千人去荆州把刘备请过来。再次见面法正也是直截了当

    法正说了这么一番话:刘将军,您是英明之主,刘璋他是一个懦弱之辈,您应该利用他。

    张松是我的好朋友,也是益州的古功之臣,他现在在益州给咱们做内应,等有了益州作为您的基业,您想要成就霸业,还不是易如反掌吗

    这一番话把刘备说的是怦然心动,更何况益州土壤肥沃资源丰厚,于是乎就下定了决心要夺取蜀。

    对于刘备的到来刘璋可谓是非常高的排面欢迎,史料记载,刘璋随行3万士卒,刘备身边也带了差不多2万人,两军加起来,那就是过5万了。

    就算不是设宴,只是拿面饼这东西来打发人,一个士兵一天吃个至少三张面饼吧,这5万士兵,一天不就得消灭掉15万张饼吗

    而且当时是设宴招待,不可能是仅仅啃饼吧,肉啊菜啊啥的肯定少不了,酒啊水啊,隔三差五的也应该有吧

    按这个角度算一下,一天刘璋得花多少钱。

    刘备进入益州,真实的目的是借着打张鲁的旗号,吃掉益州地盘,现在已经成功进门了,沿途还收了不少好处。

    就目前他的实力来说,反攻益州的实力已经是有的了,但刘备平生行事最为稳妥,喜欢搞以德服人。

    况且,实话实说,刘璋如此热情好客,是大大出乎刘备的意料的,搞得刘备都不好意思对刘璋下手了

    他把刘璋派过来监视的两个将领除掉,除掉了南下成都最大的障碍

    接下来刘备军就可以借着刘璋给予的军事物资作为基础,稳扎稳打,由北向南一步一步的直取成都。

    公元212年曹操南下,孙权向刘备呼救,刘备就表示打算先回荆州一趟,顺便讨点兵力和物资吧。

    刘玄德来到益州,管吃管喝,管够,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什么都满足,真是对他比亲兄弟还亲呢

    刘璋不就求你打张鲁一件事儿吗?你还没做就撂担子要走人,况且你走就走吧,还狮子大张口

    这一番操作让刘璋有点明白过来自己引狼入室让骗了,俩人撕破脸。

    此时张松卧底被告出,刘璋怒斩张松,立刻向各地关口的军事长官文,要求他们不能再和刘备友来往了。

    说刘备就是个野心家阴谋家,利用咱们益州人民的善良与张松勾结起来,要颠覆咱们的政权,我们必须擦亮眼睛,打起精神,和他们斗争到底。

    这个时候的法正在干嘛呢,一边大肆宣扬刘备打仗的正义性,一边说刘璋不识人才看轻了刘备。

    转头又给刘璋写了一封信,大概的意思就是说,现在我们来打你是势在必得。

    现在的形势已经不是以前那会儿你能够把握得了的,你再想负隅顽抗,那是不可能的

    刘备这边兵多将广,并且还有东吴人马的帮助,打下成都那只是早晚之间的事情。

    你要早做打算,该投降就投降,保住自己一条性命,那不比什么都强吗?

    建安十九年,刘备率兵南下进攻成都,成都蜀郡太守许靖打算要投降刘备,结果这事儿让刘璋知道了,刘璋一看大势已去,干脆我投降吧。

    同年刘璋投降之后,法正被刘备封为一等功臣,和诸葛亮、张飞、关羽一起被封赏最多,并且还任命他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

    刘备就要接手益州的事物,许靖是降将,所以对许靖这个人看法就很不好,觉得这人不是忠臣,所以就不打算重用他。

    法正就跟刘备说,主公,许靖这个人,您还是得重用。刘备疑惑为什么,他不是忠臣。

    法正说表示您现在正是招揽人才的时候,许靖是不是忠无所谓,关键在于您对待他的态度是什么。

    如果您对许靖不好,那么天下人会认为您不敬重贤士,如果您要是善待他,对他施加厚恩的话,那么天下人都会看在眼中。您善待一个许靖,就能够让天下的贤人都来归附于您。

    法正的战略眼光也非常优秀,建安22年,法正提出了夺取汉中的计划。

    他判断曹操的主力远去,汉中将领不是刘备集团的对手,法正提出了“汉中对”,但鲜少有人知晓。

    夺取汉中后,上策可以直接出击中原,中策可以蚕食雍州、凉州以增强国力进行相持,哪怕是下策也可以固守要害,做持久之计

    曹操西征,听了法正的策略就吐槽道:我就知道刘备肯定没这个本事,是别人教他的

    法正这个人对刘备也是及其忠心,但是好景不长,常年随军让法正的身体累垮了,享年45岁,刘备也是为法正痛哭数日,加封他为翼侯(蜀汉之翼),赐法正的儿子关内侯。

    法正也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个拿到谥号的臣子,可见刘备对其的爱惜。

    法正的逝世就好像蜀汉断了翅膀一样,形式急转而下,如果没有法正就没有刘备的立足点。

    刘备军团迟早会被孙权或曹操吃掉,顶多二分天下,哪里来的三分。再说如果法正还在,凭借其才华智谋,东吴必败。

    故有说法称道:法正不死便无三国。

    单字解释: 法 正 不 死 便 无 三 国 法 正 有 多 恐 怖 ? 公 元 年 曹 操 说 了 公 道 话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