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诸葛亮出山后,为何从没背叛过刘备?秘密藏在三顾茅庐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作为中国成书最早的历史章回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三国演义》登场的人物数不胜数,主要人物形象刻画总能令读者津津乐道。清代毛宗岗所列古今第一奸雄、第一名将、第一贤相之“三奇”人物便指曹操、关羽、诸葛亮,且对其刻画的典型化人物形象称誉有加。

    在《三国演义》描绘的众多人物类型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无疑是诸葛亮。可以说,他是维系全书的灵魂。罗贯中竭尽全力,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将他刻画为一个高雅、明智、充满理想色彩的艺术形象,成为古代卓越知识分子的崇高典范。

    《隆中对》定调三分天下

    拜罗贯中妙笔所赐,诸葛亮的智慧形象深植人心。毛宗岗指出三国有“三绝”,其中“智绝”又以诸葛亮为代表,在刘备遇上诸葛亮前,刘、关、张三人只能算得上是四处颠沛流离的草莽英雄,直到诸葛亮出山,刘备才逐渐成为一方之霸。这其中,诸葛亮当居首功,而诸葛亮名垂万古的《隆中对》,更是其“智绝”的最佳表现。

    分析局势,勉励刘备

    一开始,诸葛亮便点出了隆中对的核心,他认为事并不完全取决于天,人谋的力量才是更重要的,更举出“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的例子来激励戎马半生而仍无立足之地的刘备,事在人为,不要因一时的势单力薄而灰心丧志。除此之外,他更替刘备精密地分析出现已拥百万大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占尽“天时”,不可与之争锋;经营江东已历三世,拥有广大民心的孙权,占尽“地利”,只可为援而不可图。而无基的刘备,现下只能利用“人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根据地,方可与上述两者一争天下。

    建立根据地

    七通八达的战地荆州,古来即为兵家必争之所,且当前的主人刘表早已日薄西山,其子刘棕更是优柔寡断、图谋安定之辈,不足为惧。所以诸葛亮直接点出“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可弃乎?”要刘备见机行事,顺势拿下荆州,开启建立基业的第一步。

    基业建立的第二步,《隆中对》提到“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益州,循着刘邦的先例,并提醒刘备已有“帝室之冑,信义着于四海”的优势,进而号召天下英雄、贤臣、谋士,在荆、益延揽群英、安内攘外,如此才有能与曹操、孙权一争天下,形成三足鼎立的筹码与实力。

    静待时机,后图中原

    《隆中对》最后提到:“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在诸葛亮的战略观点当中,他早已料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狼子野心的曹魏集团,即便是曹操不敢篡汉,其子曹丕也必将篡之。而那时即为刘备号召天下反攻之时,以益州的主力军,外加荆州军的后援助攻,“复兴汉室”的终极目标就能一举成功。只可惜,关羽的大意失荆州,使得《隆中对》中的战略条件发生了剧烈的改变,刘备更为了复仇,所导致的托孤白帝城,终究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效忠蜀汉的坚定意志

    忠是三国演义所称扬的道德观,忠作为一种政治道德,在《三国演义》中主要指君臣关系。

    三国天下大乱,汉献帝只是傀儡并无实权,各路诸侯才是真正掌权者,因是乱世,人们更期待圣君雄主来拯救社会。在此环境下,人才可以自由选择而不受地域限制,做全国性流动,地方的统治者莫不唯才是用,那些拥有文韬武略能人志士,对于选择什么样的人,他能提供什么样的条件、诱因,成了才智之士能否实现抱负的关键,这就涉及择主的问题。

    所以周瑜对鲁肃说:“昔马援对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互择,从表面观之,像是刘备纡尊降贵、三顾茅庐,邀孔明辅佐,似君择臣;但实是诸葛亮择主。他自比管仲、乐毅般人物,期能辅佐明主、建立霸业。

    正因刘备与诸葛亮互相信任,所以当诸葛亮出山后,曾有大好机会投靠其他阵营,但他仍不为所动、不生异心,如赤壁之战刘备集团危如累卵时。

    单字解释: 诸 葛 亮 出 山 后 为 何 从 没 背 叛 过 刘 备 ? 秘 密 藏 在 三 顾 茅 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