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项羽为何要举鼎?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鼎,国之重器也!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鼎一词,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在中国古代,鼎不仅仅是用来烹煮食物的,更是放在宗庙里祭祀用的一种礼器,古人极为重视。

    鼎很大、很重,因此“鼎”又表示很盛大。

    由于“鼎”的重要性,又常比喻王位和帝业,譬如问鼎中原等。

    在中国历史上,提及举鼎这个词,恐怕最为著名的人物就是“大名鼎鼎”“力能扛鼎”的项羽了!

    提起项羽,可谓天下谁人不识君,他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项燕乃何许人也?就是打败勇冠一时李信的楚国名将。可惜项燕最后的遭遇与项羽雷同,都是自杀身亡,英雄如此谢幕,难免让人唏嘘不已!

    关于项羽举鼎,有两个不同版本的传说。

    一说,秦末年间,农民起义频频爆发发,大家也纷纷响应。此时不到24岁的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在江南也起兵举义。为了扩大士气和力量,项梁打发项羽去联络桓楚。

    桓楚也是个猛士,但他是那种大大咧咧说话直来直去的大粗汗,见到项羽之后,他便斜视着说:“兄die,听说你能敌万人,我就不信,眼见为实,俺家院中有个大鼎,足重千斤,你敢试吗?你若能挪动一丝,我就跟你走,你若动弹不得,那请回吧!”

    项羽表情云淡风轻,随机对桓楚说,叫上你的弟兄四五人,先一起抬抬这座大鼎吧,看这哥几个能举多高?接着让这四个哥们一起上去挪鼎,结果大鼎丝毫未动。项羽摆手示意,让四人退去,他自己一大步上了前去,撩起衣襟,握住鼎足,气沉丹田,并大喝一声“起”,顿时,大鼎被项羽高高举起,据说项羽还上上下来了两下,炫了下技,此时,桓楚等人点头如捣蒜,满口答应,当即就答应跟项羽一起合兵起义。

    另一个版本则是爱情么么哒版本。

    故事是这样的:项羽少年时,有次路过沭阳的虞家沟,正当他欣赏着一路的鸟语花香时,突然被不远处的嬉笑打闹声所吸引,他一回神,发现在一个池塘边有一群正在采摘菱角的女孩纸们泼水撒闹。

    突然,只听到“啊呀”一声,项羽发现其中一个妹纸不小心跌落入水。此时,项羽顾不得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猛的一扎,一个猛子就纵身入水,水花的大小被田亮打了满分点了小心心。只见小项在水中一个大螺旋的姿势,就将落水的小姐姐救了上来,而被救的这位菇凉正是历史上的大美人虞姬。

    可是男女授受不亲啊,项羽救小姐姐上岸之后,捋了捋头发、就急急忙忙滴离开了。此时的虞姬还沉浸在刚才这梦一般的场景里,随后,旁边的女伙伴们挠了挠她的脑门子、说“醒醒,人家小哥哥都走远啦!”,这时虞姬的小脸和夕阳一样、被烧得格外红,简直是“糟糕,心动的赶脚啊!”从此以后,她的心里一直就挂念着这位不知姓名的小哥哥……

    过了没几天,虞姬实在是按捺不住自己的小心脏了,她请求哥哥前去打听此人。他哥也迫于妹子的一片痴情,无奈,就捎信开始四处打探。

    有天,虞姬哥哥去赶宿迁的庙会,看到庙里的铜鼎旁边围了很多人,原来是大家都凑上前去试力,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搬得动这个大家伙。只见这时候来了位此间少年,好家伙,这年轻人竟然能将大鼎举过头顶。虞姬老哥见此人很像妹妹描述过的哪位小哥哥,就向旁边的看客打听,这是何许人也!

    后来,虞姬哥哥到梧桐巷找到了项羽,俩人一见如故,聊得非常投机,简直是相见恨晚。临别时,他热情地邀请项羽到自己家做客。高情难却,项羽就跟着前去,到了虞姬老哥家,虞姬看见哥哥领来的这位小伙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救命恩人,她大喜过望,俩人四目相对,惊喜万分,如果再见不能红着眼是否可以红着脸,俩人简直都羞羞哒!

    虞姬父母对面前这位高大帅气的小伙子所吸引,他们观察到项羽举手投足间表现出来的那种教养,一看就是有家教的孩子。再加上这俩人一见倾心,互相欢喜,就觉得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上前去跟小项说:“如果贵公子不嫌弃鄙女,那么不如干脆择一个上好的吉日让俩人完婚。”项羽点头如捣蒜,立马答应了这门亲事!

    后来,项羽决心举兵起义,虞姬哥哥也成了项羽手下的一员猛将,同时项羽的不少铁哥们都积极响应小项推翻暴秦的英勇行为,并纷纷加入到这只起义军里头,虞姬本人也跟随着项羽从此开始了南征北战的征战生涯,俩人可谓形影不离,十分恩爱!

    经不起的似水流年,逃不过的此间少年。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如果岁月可以穿越,你愿意成为历史上的那一对伉俪呢?

    单字解释: 项 羽 为 何 要 举 鼎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