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蜀国灭亡的祸首真不是黄皓,而是一位仅存的元老忠臣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公元261年,司马昭命镇西将军钟会率兵十余万人,从长安出发,分兵三路进击蜀国。令征西将军邓艾率兵三万,进逼沓中以牵制姜维。邓艾偷袭阴平小道成功,由于诸葛瞻的失误,导致绵竹失守,邓艾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了成都城下,成都城内顿时一片恐慌。当时蜀军主力都跟了姜维,城内守军人数不多。

    后主刘禅不知如何是好,急召群臣商议。但是满朝文武意见不一。有的主张投靠东吴,因蜀与吴毕竞是盟友,吴国不会见死救。也有人主张南下,因为南中七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说不定将来不之可卷土重来。正在刘禅难以决断的时候,一向不问政事的谯周却发话了,而且是一语惊人。为何说他一向不问政事呢?

    谯周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是他的学生。谯周有一个外号,叫"蜀中孔子",可见其学问在当时有多大了。

    公元246年,诸葛亮死后蜀国的股肱大臣蒋琬、董允相继去世,后费袆也被刺杀而死,太监黄皓媚主专权,后主刘禅开始变得荒淫无度,沉迷酒色,史载近十余年不理朝政。黄皓利用后主对他的宠信,逼走了姜维,还打压群臣。

    这时的谯周已是蜀国老臣中为数不多仅存的硕果了,在无人敢言的时候他站出来说话了。他对后主多次劝谏都没有效果,但他还是不甘心,就给后主写了一篇《仇国论》,既阐明自己的观点,也不失时机地进行劝谏,而且还在其中预言"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他的这篇《仇国论》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相反,从此却得罪了后主,不久就被后主由中散大夫升为了没有实权的光禄大夫。从此后谯周就变得不问政治了。可在这个关键时刻,他却又变得热心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在这个会议上,谯周的观点可谓独树一帜,他主张降魏。他首先驳斥了投奔东吴的主张,认为蜀亡后下一个就是吴。而吴魏力量相差悬殊,魏必能战胜吴。不管是投吴还是降魏,总归都是做臣子。既然吴国灭亡是早晚的事,倒不如趁早投降,免得再次被俘受辱。至于南下则更是行不通,理由也很简单。首先,魏国此次志在灭蜀,如果南下其必然会尾随追来,而南方本来就一直不安定,不可能在大敌当前的情不形成同仇敌忾,灭亡是必然的。即使不追来,我们据守南中,征守苛捐杀税,也会引起南人叛乱。其次,大敌当前,人心涣散,恐怕没有人愿意南行。所以,倒不如直接投降,魏国也会优待我们。后主这个软蛋居然听了。

    那么,谯周主降真的有道理吗?有沒有理暂放一边,只是这不是那个一向以忠臣自居的谯周说的话。别忘了蜀军主力还在,姜维还在。大概后主觉得走投无路,也是忘了这碴。此时邓艾虽兵临城下,但而带兵不多,钟会还在崎岖的蜀道上努力推进。如果成都能坚持时日或南下,姜维回防后翻盘还是很有可能的。史载姜维在回撤途中接到投降诏书后是仰天长叹,"将士咸怒,拔刀斫石″。想一下将士们有多恨。如果此时谯周在场,肯定会被乱刀砍成肉泥。可见投降是多么不得人心了。谯周究竟为何要逼后主投降呢?

    谯周之所以要以其犀利的言词逼后主投降,主要还是有个人成见的。他那篇《仇国论》虽然得罪了后主,但后主也由此得了他。况其中要亡国的预言如果不实现,则空负了他"蜀中孔子″之名,这是怀有私愤。另外他是觉得自己三番五次劝谏,后主都没有听,实在是不可能再做个好皇帝了,故后来又有"征收苛捐杂税″的言词。说穿了,他已经不信任后主了,他认为这样的皇帝实在是沒有存在的必要。所以,就在蜀亡国的背后推了一把。

    世人皆认为蜀亡国是黄皓造成的,其实谯周才是哪个让蜀突然死亡的刽子手,而且连垂死挣扎的机会都没有给。后来的史学家认为,谯周降魏的做法极不明智,东晋史学家孙盛曾说:"周谓万乘之君偷生苟免,亡礼希利,要冀微荣,惑矣。且以事势言之,理有未尽。禅既闇主,周实驽臣,方之申包、田单、范蠡、大夫种,不亦元之乎!″孙盛认为,如果后主刘禅不听谯周的劝降,而是奋力抵抗,蜀国是不会灭亡的。

    参考:《三国志》;《晋书》

    单字解释: 蜀 国 灭 亡 的 祸 首 真 不 是 黄 皓 而 是 一 位 仅 存 的 元 老 忠 臣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