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皇帝送来一仓棉衣,司马懿宁愿士兵冻死都不发,11年后才知他高明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古有坚忍阴毒之人,此般人物城府皆深,有古语云“维诡计多端,诈取雍州”,只有志勇双全之人才可有所作为。

    据史料记载,已过古稀之年的曹魏太傅司马懿在公元249年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并将国政篡夺。而关于这一场变动早在十一年前便已经埋下了导火索。河内司马氏是有名的大家族,司马懿就出生于这个家族之中,他从小便天资聪颖,饱读经书,更是有着霸略之材。

    曹操也看上司马懿的才干,一直想让他为己用,但是司马懿知道曹操的疑心重,并不想为他办事,因此称病不出。曹操也不肯就此放弃,他下令将司马懿关入大牢内相逼,最终让司马懿出仕成为了自己的文学掾。

    为曹操做事的司马懿虽然对于自己的工作是非常尽心尽责的,但因并不是自己心甘情愿的成为曹操的文学掾,他也会不时的显现自己的不臣之心。曹操也察觉到了这一点,虽认为司马懿有谋略之材但亦有狼顾之相,也就是说曹操认为司马懿是有着凶狠、狡猾和野心的。

    众所周知,古人向来对面相这些都是看重的,因此在曹操看到司马懿的“狼顾之相”后便感到非常的不安,还做了一个关于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的梦,梦里面他们在食槽。醒来后,曹操便告诫自己的儿子:“司马懿绝非人臣”。

    虽然有忌惮,但是曹操也不会因此将司马懿下令处死,毕竟司马懿还是一统天下不可或缺的才干,而且司马懿还是名门之后,并与荀彧等人交好,因此曹操也是不敢将之杀死的,恐对曹魏的政权带来不利的影响。

    而后,曹操去世,他的儿子曹丕继承了他的位置,而曹丕自年幼之时便与司马懿交好,所以他将曹操给他的告诫全然忘记,并将司马懿提拔成为朝中重臣。但司马懿还没有多少的兵权在手,只是在曹丕出征之时担任着运输后备之需的任务。

    时间到了公元226年,司马懿在这个时候开始带兵,首次带兵便被派往前线与东吴对抗,这一战便获得了胜利,诸葛瑾败于他,敌军也被他斩首千余。后来司马懿屡立战功,在孟达之乱中将孟达这一小人斩杀。

    再到后来曹真去世,司马懿已经成功拿下了魏军西线的指挥权。而司马懿人生中的第一次失败便是在第四次的北伐中,汲取经验教训的他在第五次北伐之时采取了“乌龟战术”,这一战术直接将诸葛亮拖到病逝。

    因对抗诸葛亮大获成功,司马懿也因此平步青云,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司马懿也一直监视着蜀国。公元238年6月,由于曹魏朝廷内无人有把握征讨公孙渊,因此魏明帝曹叡便将司马懿派出。

    司马懿带领4万步骑兵前往前线,用计率领主力部队渡辽水天险后便直接攻入敌军老巢襄平,将公孙渊困于此处,而后公孙渊因襄平城中情形无助,率百名骑兵逃出,但最终还是被司马懿追上并杀死了他。

    司马懿在平定这场叛乱之后,他将襄平城内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屠杀了七千多,还将公孙渊手下的将士们杀死,其中包括将军毕盛等。在大肆屠杀后,司马懿又将辽东地区的4万余人迁入了中原地区,这一举动导致本是繁华的辽东地区变得人烟稀少,这也为后来的五胡乱华埋下了种子。

    司马懿对自己手下的士兵也同样如此狠毒。为了在疑心很重的魏明帝面前证明自己的忠心,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为索要棉袄的士兵发放能够让他们御寒的冬衣,他给士兵们的理由是:“管家之物,不能随便私自发放”,他料定这是魏明帝想要看到的场景,如果手握重权的他用管家的物品结恩于军队,魏明帝会心生疑心。

    因此他才以这样的办法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和忠心,也想要告诉朝廷自己虽然位高权重但没有任何野心。当司马懿从辽东撤军之时,魏明帝已经快要不行了,他让人快马加鞭地将司马懿诏回,在病榻前将自己年仅8岁的太子托付给了司马懿。

    在这位魏明帝的心中,司马懿已然是一个如诸葛亮一般的忠臣,世人还将他和诸葛亮一起称为“二相”。当然这些只是司马懿在魏明帝和世人面前所做出的来的表象,他和忠心的诸葛亮并不相同。魏明帝逝世不久之后,也就是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数十年间都扮演着忠臣的司马懿,就在那一刹那间将自己的野心暴露无遗。

    除了大将军曹爽外,本是支持他的老臣蒋济等人也发现司马懿所作这些只是为实现自己的野心将曹氏政权推翻,而不是为匡正国威以除国贼。能够沉住气数十年,磨炼自己的爪牙,司马懿的狠毒与狡猾可谓是说一无二。

    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

    单字解释: 皇 帝 送 来 一 仓 棉 衣 司 马 懿 宁 愿 士 兵 冻 死 都 不 发 年 后 才 知 他 高 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