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他是“五四运动”游行总指挥,被赞为“人间最稀有天才”,拉宋子文和孔祥熙下马,最终“气死”在台北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他是“五四运动”游行总指挥,奠定了民国时期北京大学的辉煌。他一生不肯加入国民党,却以议员身份将两任行政院长拉下马。他是那个风云时代的风云人物,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浪潮。他曾出任台湾大学校长,他就是胡适的得意门生傅斯年。

        一、山东好汉

    《水浒传》和《聊斋志异》中经常会出现的地名——聊城,便是傅斯年的出生地。身为一个山东汉子,傅斯年有着山东人特有的执拗和火爆,也有着山东人不屈的脊梁和意志。

    “路见不平一声吼”,这便是傅斯年的人生写照,因而人送外号“傅大炮”,敢于怼天怼地,无所畏惧。

    很少有人知道,傅斯年是名门之后,他的先祖是清朝第一位状元——傅以渐,被称为“开代文章第一家”。只是傅家到了傅斯年这一辈时,早已家道中落,温饱都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即便深处困境,但天资聪颖的傅斯年依然坚持寒窗苦读,最终在15岁那年考进了北京大学。

    胡适曾这样评价爱徒:“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他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

    能够成为“五四运动”的游行总指挥,便足以看出傅斯年的优秀组织才干,以及在学生当中的号召力。事实上,他确实担得起领袖之名。

        二、解围胡适

    傅斯年最初师从“国学大师”黄侃,自从他转投胡适门下,黄侃和胡适便杠上了。现在网上那些耳熟能详的骂胡适的段子,多半都是黄侃的杰作。傅斯年桀骜不驯,性格十分孤傲,但是他一生最爱护最敬重的就是胡适。

    胡适初到北大时,其实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他醉心于学术,在作为《新青年》的编辑,倡导文化运动的同时,也与陈独秀等人的思想有些差池。胡适也是受陈独秀举荐,得以到北大任教。但是,当时有许多学生无法接受胡适,并称他是“思想造反”,不配为人师,甚至酝酿着将他赶出北大的计划。

    这时,恰好有学生向傅斯年推荐了胡适的课,一向心高气傲的傅斯年在听过胡适的课后,不仅听出了门道,还心生出一股子敬佩。于是,在学生当中颇有威信的傅斯年便替胡适解了围.

    傅斯年告诉学生们:“他(胡适)走的路是不错的,你们不能闹。”果然,学生们听了他的话便偃旗息鼓。一句话就能具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这是傅斯年自己树立起的威望。

       三、炮轰胡适

    胡适曾经评价傅斯年是“中国最忠诚的爱国者”。

    1919年5月4日,在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胡适等诸多北京大学教授的领导下,开启了一场震惊中外的爱国运动,以北京为辐射,天津、上海、广州、南京等地的学生纷纷响应的“五四运动”爆发。而傅斯年,便是这场运动的游行总指挥。在此之后,傅斯年退出学潮,开始了求学生涯。

    当时很多留学生受到西方学潮影响,出国后反而不专心读书。唯有傅斯年两耳不闻窗外事,心无旁骛地钻研学问。与他作伴的就是近代知名学者陈寅恪,两人因而被比作“宁国府大门口的一对石狮子”。这便是傅斯年,一个执拗的满腹经纶的学者,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个性才会被尊重。

    有趣的是,傅斯年和陈寅恪的性格十分相近,都是极其自负又不可一世的人物。当时骂胡适的人很多,傅斯年就不止一次的放话:“谁都没资格骂胡适之,只有我能骂,只有我才有资格骂。”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占领东北后大放厥词,甚至散布“满蒙在历史上非支那领土”的谬论,并以扶持伪满洲国来操控东北。没成想,胡适竟然提出了承认伪满洲国的建议,傅斯年也没惯着胡适,当即发表文章炮轰胡适:“中日必然要进行全面战争,有些人妄想和平解决,真是做梦!”弄得胡适非常尴尬,傅斯年在骂胡适这件事上果然不遗余力。

    当然,傅斯年并非耍嘴炮之辈,他很快便撰写出《东北史纲》一书,而他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也很直接,这在卷首就交代了动机,即要证明“东北之为中国,其意义正如日月经天者尔。”也就是说,东三省自古就是中国的。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观点鲜明、论据充足、内容丰富,不失为一本优秀的著作。

    抗战结束后,傅斯年依然对曾经在抗日期间担任过伪职的人耿耿于怀。在他出任北大校长期间,开始“扫荡”教员,坚决清除立场不坚定的“伪教职员”,他说:“决不为北大留此劣根”,而他率先将枪口对准的就是鲁迅的弟弟周作人。此后,周作人与傅斯年结怨,并多次诋毁傅斯年。不过,傅斯年从不后悔自己的决定。

    性格刚直、嫉恶如仇,傅斯年有着文人特有的孤傲,也有着文人不屈的风骨。

       四、赶走孔宋

    尽管傅斯年学富五车,但是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火爆的性格。

    1938年,在担任国民参政员期间,傅斯年干了两件大事。他曾两次不依不饶地弹劾行政院长孔祥熙,可是却无法撼动对方位高权重的地位。但轻言放弃毕竟不是傅斯年的性格,在他的努力下终于揪住了孔祥熙的“小辫子”。原来,他找到了孔祥熙贪腐的证据。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的傅斯年,公然在国民参政大会上炮轰孔祥熙,最终把孔祥熙赶下了台。

    孔祥熙的继任者是蒋介石的小舅子宋子文,谁也不曾想到,傅斯年竟然也能将枪口对准宋子文。宋子文上台不久,傅斯年便洋洋洒洒地公开发表了一篇《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的文章,直言“有他在,国家吃不消,人民吃不消,一切都要垮,我们要求他快走!”这一番言论顿时在北京引起轩然大波,甚至有媒体以《傅斯年要闹革命》的标题吸引读者眼球。果不其然,在傅斯年的压力下,宋子文也被拉下了马。

    赶走孔、宋成了傅斯年人生几大战役中,绝对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当然,傅斯年也不是天生就喜欢怼人,他只是心怀热血,看不惯鱼肉百姓的事罢了。

    不过,后来由于傅斯年的政治主张问题,便坚决拒绝出仕。

        五、他与台湾

    1946年,蒋介石曾要增补一位国府委员,而他更是主动提出了请傅斯年任职的建议。没成想,傅斯年压根不予理会。后来,傅斯年即便是到了台湾,依然不改傲娇秉性。他的桀骜不驯是与生俱来的外衣,几乎不曾脱下。

    到了台湾的傅斯年有着极高的影响力,台湾作家李敖曾在《李敖有话说》中写过这样一件事:一天,蒋介石亲自到机场为李宗仁借机。在机场的会客大厅里,一边是蒋介石,而另一边则是傅斯年。让人大吃一惊的是傅斯年的坐姿,不羁地叼着烟斗,翘着二郎腿,一副吊儿郎当的模样。尤其是傅斯年和蒋介石说话时,指手画脚的姿态更是令人瞠目结舌。

    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蒋介石是极其尊重傅斯年的。李敖因此说:“凭这一点大家就知道傅斯年在台湾的地位。”

    傅斯年到台湾大学后出任校长一职,他深受学生的爱戴,每当他去看望学生,总是会引起阵阵高呼。而他资助的学生更是不计其数,对他们的关爱更是无微不至,导致他自己的生活反而很清贫。

    1949年4月,当时有要员要强行入台大抓捕学生,傅竟敢当即火冒三丈,拍着桌子对其怒吼:“若有学生流血,我要与你拼命!”他爱护学生之心,深沉又热烈。

    遗憾的是,在台湾还不到两年的时间,傅斯年便与世长辞了。那是在学校讲演时,他痛骂着某位议员竟然要取消奖学金制度,那可是寒门学子的唯一期盼。而后,就在傅斯年一脸怒气走下讲台时,突然低语一声“不好”,而后便因脑溢血而与世长辞。

    新闻报道立刻开始广播,并称“傅斯年先生弃世”,结果反倒被学生听成了“傅斯年先生气死”。于是,台大的学生们开始聚众,要求校方惩办凶手。这个美丽又忧伤的误会,足见傅斯年在学生们心中不可撼动的地位。

    在傅斯年诸多的挽联中,唯有这么一句最能概括傅斯年其人:“是子路,是颜回,是天下强者;为自由,为正义,为时代青年。”

       六、一代国士

    傅斯年一生最无奈的决定,便是出走台湾。他曾为此辗转难眠,最终做出了这个艰难的选择。当时的他无法预料今日之中国,只好将北大的自由主义带去台大。

    1949年1月19日,傅斯年决定赴台,临行前为他送行的除了跟随多年的老仆,便只有亦师亦友的胡适。那一天,他们彼此相望,最终也只能说出一句“保重”。他们一个将奔赴宝岛,一个要避走美国,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傅斯年的一生也始终坚守着“自由”,所以他自由地做事,自由地言谈,他甚至公开说过:“这位先祖,觍颜跪事异族,身为后人当永远引以为耻。”他提到的“先祖”便是傅以渐,嫉恶如仇的他总是一视同仁,无论是先祖还是恩师,他所追求的挺直脊梁的拳拳爱国之心,以及永不弯曲的膝盖。一旦触碰他的底线,便“刀剑相向”,绝不迟疑。

    他能代表北大精神,也能代表文人风骨。他曾说“归途于田横之岛”,最终果然埋于他乡,但是他的独立之精神,以及爱国之情怀,堪称一代国士。

    《觉醒年代》中傅斯年的形象

    单字解释: 他 是 五 四 运 动 游 行 总 指 挥 被 赞 为 人 间 最 稀 有 天 才 拉 宋 子 文 和 孔 祥 熙 下 马 最 终 气 死 在 台 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