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刘备一生最大的失误: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却错失一位绝世高人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与史料更接近的三国志,都会发现刘备的一生有三个得力助手,分别是自己的二弟三弟和诸葛亮。

    关于诸葛亮和刘备也有一段美谈,那就是刘备三顾茅庐,最终请出了诸葛亮。

    可是谁也不知道的是刘备虽然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可祸兮福所倚也,正因如此错失了一位绝世高人。

    01

    刘备与崔州平的初次相遇

    崔州平究竟是何等人物?为什么非得把刘备与崔州平联系在一起?

    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当刘备第1次三顾茅庐到草丛当中去拜访诸葛亮时,有一个人在诸葛亮的家里面,他就是崔州平,当时史上当中记载遇到过一个面如冠玉之人。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刘备和崔州平也有攀谈几句,当时给人的感觉就是崔竹平非常不错,非常可观并且崔中平的胸襟非常宽广。

    当刘备询问他家国大事如何治理天下以及面对当下混乱不堪的世界格局时,应该如何应对?崔州平也都对此一一进行了指点,而且没有进行任何吝啬。

    只不过此时的刘备心中早就有了信念,这一生一世必定要寻得诸葛亮,即便崔州平再过优秀,对于刘备来说可能连皮鞋都不配。

    所以刘备面对崔州时也没有太过惜财,只是非常草率的提问了一句,能不能来到我的军中效力,而崔州平这个时候作为读书人,少加含蓄便委婉拒绝,其实读书人都有这样的傲骨。

    你第1次寻他来,他不来,第2次寻他来,他也不来,只有如此千方百计才最终能够证明人家真的是有学问有才华之人,就如同诸葛亮一样。

    为什么第1次不来,第2次不来考验的就是刘备的心性,以及是否是真心真意的请自己出山,估计崔州平想的和诸葛亮想的是一样的。

    可谁也没有想到,刘备在旁边只是单纯的认为人家不来,第1次邀请,人家不来之后就不再邀请了,但是也有可能是后续没有见到面,也没有太多的机会,毕竟此时刘备的心里面心心念念的一直都是诸葛亮。

    02

    为什么说崔州平这个人不简单

    那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为什么说崔州平不简单呢?

    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因为崔州平是一个扭转乾坤的人物,换句话来说,当时刘备集团军当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如崔州平,甚至包括诸葛亮。

    因为崔州平的家底非常的殷实,当时崔州平和诸葛亮是朋友,崔州平也和徐庶是朋友,那崔州平的智商就差不到哪里去,古代有才华的人都是惺惺相惜,就相当于学霸,很少愿意跟学渣一块玩。

    除非学渣有得天独厚的本领,再加上学霸如果想要找一个心灵沟通的人,其对方也便是学霸。

    因为智商太低,拉低下线一块聊,聊天也就没什么意思了,更重要的是崔州平的家境,远超过诸葛亮的家境。

    但是诸葛亮也不过就是一个躬耕于南阳的普通人而已,那崔州平呢?崔州平是正儿八经的名门望族。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崔州平的父亲,那可是正儿八经太尉。崔州平的哥哥是正儿八经的议郎,而崔州平自己也当过太守。

    在三国时期,地方官员一共就那些,所以官僚体系成风,说的直白一些,你只要是官僚,我也是官僚,那大家就都是好朋友。

    尤其是三国时期的科举制度还没有成行,或者压根没有这样的模式,这就意味着如果你要想在地方上有所作为,要么是有贵人提拔,要么在当地是名门望族。

    只有如此才能够做到地方上的小官,那除此之外再往上,哪怕每爬一步都需要付出超高代价。

    而崔州平能够做到这样的位置上,能够拥有这样的话语权,还能够拥有各种各样的称号,无一不再证明崔州平的家庭背景资源实力雄厚。

    03

    历史不容假设,事实也正因如此

    所以我们站在当时刘备的角度出发,面对二者之间,其实只能做唯一选择,为什么呢?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刘备本来是请诸葛亮的,结果请诸葛亮的第1天就碰到了崔州平,然后直接邀请崔州平来那此时可行吗?答案是不可行的。

    因为刘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见诸葛亮,如果刘备直接对崔州平伸出橄榄枝。

    那崔州平心里就会这样想,如果下一次有比我更优秀的人去投奔你了,你是不是不念旧情直接把我踢到一边,那这样的话刘备就很有可能邀请不到崔州平,与此同时诸葛亮那边估计也心碎了。

    因为你最开始邀请我出山,怎么到头来变成崔州平了,那对于刘备来说最合理的算盘其实是在邀请诸葛亮出山顺利之后,顺水成章的把崔州平叫来。

    但不是朋友不扎堆儿,诸葛亮要求三顾茅庐,崔州平估计也差不了太多,但刘备只能三顾茅庐一次,以此来表明自己对于诸葛亮的诚意。

    换句话来说,这就是一个死局,而且对于刘备来说几乎没有破局之路。

    启示录

    突然让我想起了三国时期的袁绍和袁术,尤其是袁绍,手底下的谋事众多,但是谋事不和相互之间互相拆台,这或许就是所谓的文人相轻。

    崔州平和诸葛亮两个人各自能发挥其优势和擅长,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帮助刘备问鼎天下没有问题,但是获取两个人证实人才在某些观点上可能会相违背。

    如果真的共同为刘备效力的话,刘备可能连当时的最辉煌成就都拿不到,但历史不容假说也不能假设。

    真到了那一步谁也不知该怎么办,不过对于当时的刘备来说可选的机会不多,没办法,实际上诸葛亮先获得了刘备的认可了,食言命,也对于这件事大家怎么看呢?

    单字解释: 刘 备 一 生 最 大 的 失 误 三 顾 茅 庐 请 诸 葛 亮 出 山 却 错 失 一 位 绝 世 高 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