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李昉名气不大,为何他能得到,文官梦寐以求的文正谥号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众所周知,古代文人做官后,都梦寐以求想要得到一个谥号,就是“文正”。正因为大家都想要这个谥号,所以一般统治者,都不会轻易将此谥号赐给大臣。去世后能够得到这一谥号的人,也大多都是文人敬仰的对象,比如范仲淹、李东阳、曾国藩等等,这些人的名字在后世都如雷贯耳。

    可要说起李昉,不太了解历史的人,就完全不知道是谁了。虽然许多人都不知道他是谁,可李昉去世后的谥号,却恰好就是“文正”。李昉名气不大,为何他能得到,文官梦寐以求的文正谥号呢?

    李昉出生于公元925年,凭借着父亲的关系,后来入仕做了个太子校书,这个官职并不高,就等同于是太子府中的图书管理员。这样的日子,并不是李昉所期盼的,因此他后来又去参加了科举,并顺利考中进士,得以入翰林院。谁知后来又转去弘文馆,他仍然还是只能与书本打交道。无奈之下,李昉只能用看书来打发时间。

    公元960年,李昉得到宋朝宰相冯道的举荐,得以升为翰林学士。很快,就发生了一件改变李昉命运的事。原来,当时后周太祖的外甥李重进">李重进,想要和赵匡胤见一面。可赵匡胤认为自己取代后周建立了宋朝,当初在后周时又与李重进">李重进同级,如今见面实在太过尴尬,就命李昉写一封诏书回绝。

    这件差事并不好办,虽说赵匡胤不想见李重进">李重进,可诏书又不能写得太过直白。最后李昉这样写道:“君为元首,臣作股肱,虽在远方,还同一体……修朝觐之仪,何须此日。”

    这样既拒绝了李重进">李重进,又让他找不到任何反击的理由。经过这件事,赵匡胤便深深记住了李昉。可惜后来礼部尚书陶榖攻击李昉,当时正值赵匡胤想要改革,有意提高翰林学士的地位。被陶榖这么一闹,他无奈将李昉外放出去。

    虽然后来李昉被召了回来,谁知陶榖又诬陷他卖官鬻爵。还好赵匡胤坚持不信,但也没法在此刻重用他,直到公元969年,李昉的官运才开始扭转。经历过这么多事的李昉,虽说仕途坎坷了些,可他本人也得到锻炼,对于事物都有了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之后的李昉,一路青云直上,还曾两次官拜宋朝宰相,深受重用。那么有人会问了,他何德何能,可以获得“文正”这一谥号呢?这就要说到,李昉在文化方面的贡献了。

    李昉早期入仕,就长年与书本打交道,所以得到重用后,他有幸参与到《太祖实录》的编撰中。虽然这一文献早已失传,可据说当时李昉在参与编撰的时候,将赵匡胤代周建宋一事处理得非常好,说他是不得已,又说是民心所向。

    不仅如此,他还说赵匡胤是自愿传位给赵光义的,并不是后者篡位。正因为如此,李昉又深得赵光义器重。之后,他还主持编写了著名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书。

    李昉一直深受重用,但他也明白站得越高,摔得越惨的道理。于是,他多次向赵光义请辞,可后者始终不愿放他走。公元996年,李昉卧疾数日后病逝,享年72岁。赵光义感念其生前功绩,于是赐谥号“文贞”。

    或许有人觉得奇怪,为什么是“文贞”而不是“文正”?其实在唐朝和北宋初期,这一谥号都被称作“文贞”,直到宋仁宗赵祯即位,为了避讳,才正式将其改为“文正”。

    李昉这个人智商和情商都很高,他既正直无私,可又不会令别人没面子,就好比拒绝李重进">李重进一事。当他官居高位时,不少人赶着巴结他,可他始终能够做到选贤任能。事实也证明,凡是他看中的人,后来都有不错的发展,其中更有官拜宰相者。

    宋太宗赵光义曾高度评价他:“李昉事朕,两入中书,未尝有伤人害物之事,宜其所享如此,可谓善人君子矣。”宋真宗赵恒说:“国朝将相家能以声名自立,不坠门阀,唯昉与曹彬家尔。”

    可见“文正”这一谥号,李昉当之无愧。其实在历史上,谥号为“文正”却不为后世所知的人还有很多。可是在古代,他们个个都是令人敬仰的对象,其中就包括李昉。

    (参考文献《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单字解释: 李 昉 名 气 不 大 为 何 他 能 得 到 文 官 梦 寐 以 求 的 文 正 谥 号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