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无路可走?还是以进为退?一代明相诸葛亮为何不惜国力,频频北伐?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诸葛亮如果北伐实际上是无奈之举。如果他偏安一隅,那么局面,将蜀汉是被中原王朝灭掉,而且更早被灭。

    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他不可能看不到一点:在关羽北伐失败,丢掉荆州之后,《隆中对》中所提到的:兵分两路,一路出宛洛,一路出秦川的北伐大计永远不可能实现了。对于曹魏而言,他们只需要在祁山一带布防,就可以封死蜀国北伐的道路。而北伐大计,也永远不可能实现了。

    既然如此,诸葛亮为什么还要矢志不渝地北伐,甚至不惜自己的性命?因为他明白,除了以攻带防之外,别无守住蜀中一隅的可能性。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明确表达了这个意思(虽然《后出师表》被怀疑是后人假托诸葛亮之名伪作,但其中所言,不无道理)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诸葛亮(姑且当是他本人)说,蜀汉无论是否北伐,都不免灭亡的结果。因为彼时,曹魏占据的中原大地,可以说是中国最为富庶的地区,其无论生产力水平,还是自然条件(当时而言),亦或者是人口数量,都远胜于蜀吴两国。

    梁方仲在《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府统计》中认为蜀后主炎兴元年(263年)蜀国28万户,94万人;同年魏国有52万户,440万人。吴国在280年幼52万户,230万人。

    从数据中可知,魏国人口远多于吴蜀两国人口总和,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割据时期,人口,就意味着兵源。所以,诸葛亮不断地北伐,其实是在不断对魏国进行消耗,虽然与此同时蜀国内部也在不断地消耗着。

    诸葛亮企图通过自己的军事才能,达到在短时间内震慑魏国,使之不敢染指蜀汉的目的,如果可能,还可以从曹魏夺取不错的战果。这种以攻带守,实际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一旦他不北伐,就意味着蜀汉和曹魏要比生产,这一点蜀汉是绝对比不过曹魏的。如此一来,蜀汉只能更迅速地灭亡。

    同时,一旦诸葛亮停止北伐,那么久而久之,蜀汉就会从“偏霸一方”彻底变成“偏安一隅”,人人不思上进,安于现状。这种情况一旦出现,那么就离灭亡不远了。所以,为了让全国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为了让北伐不被忘记,他只能一遍遍地出征。

    诸葛亮北伐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他本人。北定中原,既是他的政治理想,也是他对刘备的政治承诺

    在《出师表》中,他说明了,这是“所以报先帝而忠于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本人是一个有理想的政治家,但凡有一线希望他就会去试一试,无论成功与否。

    所以,诸葛亮的北伐,是建立在自己政治理想和具体天下大势之上的。只要北伐一停,蜀汉内部就会居安不思危,而各种士族也会开始争夺权力,如此一来,蜀汉必然早亡无疑。故言,诸葛亮北伐,是正确的抉择。也是处在那种环境下唯一可行的选择。

    单字解释: 无 路 可 走 ? 还 是 以 进 为 退 ? 一 代 明 相 诸 葛 亮 为 何 不 惜 国 力 频 频 北 伐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