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夷陵之战中,刘备几乎全军覆没,陆逊为何不趁机一举灭掉蜀汉?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夷陵之战,是在当时天下三分局势已经基本成型的大背景之下,东吴西蜀之间围绕荆州地区而展开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根据《三国演义》的说法,刘备亲自带兵,倾尽全国七十万大军征讨东吴,最终在猇亭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元气大伤,蜀汉举国震动。但实际上,蜀汉当时全国的人口不过九十万,怎么可能养得起七十万大军,这自然是《三国演义》中夸张的描写。

    但不可否认,这场战争,吴蜀两国都投入了各自将近半数的兵力。根据统计,当时刘备出动蜀汉军队四万,外加五溪蛮等南方各部落兵马一万,总共五万人,而当时的蜀汉全国兵力,不过九万左右;孙权为了抗击刘备的入侵,也调动了五万大军进行应对,当时孙吴的总兵力有十万出头。各自调动全国半数的兵力,足见吴蜀两国对于此战的重视程度。

    战争初期,刘备进军比较顺利,一方面是因为东吴军队不善陆战,而自东向西进攻,水战的情况又不多,所以汉军占优势;另外,孙权方面对于刘备的如此大规模军事行动应对不足,导致了战争初期的节节衰退。但随着战争的进行,汉军疲敝之态渐渐显露,而吴军也通过调整,稳住了阵脚,双方进入了相持阶段。最终,东吴凭借着本土作战的优势,陆逊借刘备扎营选址的失误,以火攻重创汉军,刘备损失惨重,他本人也仓皇逃至白帝城,不久病逝于斯。

    令人不解的是,在刘备败退之后,陆逊并没有趁机下令追击,一举攻入蜀汉境内,而是选择了适可而止。按理来讲,当时的情形,蜀汉经此一败,国内动荡,南方部落纷纷怕乱,蜀汉处于倾覆的边缘,陆逊为何要拜拜放弃这次占领蜀地的机会?

    三足鼎立,且一强两弱的情况下,保留蜀汉,对于孙吴而言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一旦孙吴趁机消灭蜀汉,则,其虽然占有扬州,荆州,益州这南方三大洲,但这三州在当时极为落后,所有资源相加,才及得上曹魏一半。同时,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孙吴,将暴露更多的地区与曹魏直接相接,这无疑增加了风险。留下蜀汉,使之成为分担孙吴面对曹魏压力的一方势力,在当时的情境下,是最为正确的选择。

    而蜀汉当时虽然半数精锐丧尽,但仍然有一半的精锐在国内。东吴军队本身就不善于陆上作战,而想要攻入西蜀,却需要大量的陆战,这对于东吴而言,是没有丝毫优势的,如果蜀汉全力抵御,孙吴是拿不下蜀汉的。同时,孙吴军队出动,进入蜀地,那么其国内防守必然空虚,当时的曹魏,可是一直在北方坐山观虎斗,一旦如此,曹丕便能顷刻之间集结军队,攻入东吴,这样一来,孙权方面将会同时面对魏蜀两方面的军事压力,凭借东吴的军事实力和体量,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灭亡一种可能。因此,攻入蜀汉,看似是一着妙棋,但实际上凶险无比,一旦实施,则东吴方面的优势便会立即转换为不利之处,而陷东吴于绝境。

    所以,陆逊在击退刘备之后,识趣儿地选择了见好就收,没有继续相逼。这绝不是因为他仁慈,而是基于具体情势下,为实现东吴利益最大化而做出的选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单字解释: 夷 陵 之 战 中 刘 备 几 乎 全 军 覆 没 陆 逊 为 何 不 趁 机 一 举 灭 掉 蜀 汉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