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汉朝有哪些皇帝称得上明君?为什么汉朝这么多明君呢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汉朝分西汉和东汉,西汉是刘邦建立的,国祚210年,共经历12位皇帝;东汉是刘秀建立的,国祚195年,共经历14位皇帝,我们来看一下到底哪些皇帝称得上明君,当然了,刘备建立的“季汉”就不算了。

    何谓明君?简单的说,就是英明的皇帝;复杂的说,就是会用人、能治国、能辨别忠奸、能爱护百姓、能保国家平安、能维持国内盛世的英明皇帝。

    那么两汉哪些皇帝称得上明君呢?

    先说西汉,首先开国皇帝刘邦绝对称得上是明君,这个毫无异议,以布衣之身,提三尺长剑,斩白蛇起义,经历三年灭秦之战,四年楚汉战争,埋葬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秦朝,击败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项羽,这份能力,就不是一般皇帝比得上的。

    刘邦之后的汉惠帝刘盈,实在是称不上明君,终刘盈一生,只是活在母亲吕后阴影下的傀儡皇帝而已,事无巨细,都取决于吕后,刘盈的一切都是他母亲吕后安排,包括刘盈娶了自已的外甥女为皇后,刘盈被吕后做成人彘的戚夫人吓得失去理智,郁郁而终。

    汉惠帝刘盈之后,汉朝逐步进入盛世,先有文景之治,后有汉武盛世,接着又是昭宣中兴,明君一位接着一位,从汉文帝到汉宣帝一共五代皇帝都是明君,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都说富不过三代,可刘家皇帝已经英明了五代人。

    西汉的第二位明君是汉文帝刘恒。

    刘恒以刘邦第四子身份继承皇帝位,以功臣诛杀吕氏一族之后的混乱进入京城登上皇位,以恩威并济的手段在成为皇帝之后在极短的时间内独掌大权,之后开始稳固统治,以孝、德治国,对外稳定匈奴,继续和亲,对内减轻苛政,轻摇薄赋,开启了文景之治的序幕。

    西汉的第三位明君是汉景帝刘启。

    刘启是汉文帝刘恒的第五个儿子,在刘恒前面四个儿子相继去世后,刘启成为嫡长子,刘启在位期间爆发了诸侯国发动的吴楚七国之乱,最终被平定下去,解决了西汉初年以来,刘邦分封诸侯王之后的一大隐患,刘启虽然生性薄凉,用棋盘砸死吴王太子,腰斩一代文豪晁错,逼死功臣周亚夫,汉景帝虽然对待大臣有些苛刻,但仍不失为一代明君,汉景帝与他的父亲汉文帝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西汉的第四位明君是汉武帝刘彻。

    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16位即皇帝,在位54年,开启了大汉盛世的到来,开创大汉民族的声威。汉武帝刘彻采纳推恩令,从制度上解决了诸侯王之乱,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思想上统一了华夏民族;汉武帝刘彻大胆对匈奴用兵,解决了大半个世纪边境安全;汉武帝刘彻不断对外开疆拓土,才让华夏民族有了今天雄伟的版图,汉武帝不仅是明君,还是千古一帝。

    西汉的第五位明君是汉昭帝刘弗陵。

    刘弗陵是汉武帝的第六个儿子,也是最小的儿子,八岁登基为帝,21岁去世,在位13年,在权臣霍光的辅佐下,开启了武帝朝以来的百废待兴,虽然汉昭帝终身活在霍光的阴影之下,但汉昭帝13岁就能明辨是非,挫败了上官桀、燕王刘旦、桑弘羊等人针对霍光的阴谋,这不是明君又是什么呢?

    西汉的第六位明君是汉宣帝刘询。

    刘询是汉武帝的曾孙,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因为巫蛊之祸受到牵连,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坐过牢,当过平民,之后才成为皇帝的人,汉宣帝一朝由于对外解决了匈奴的大患,对内国泰民安,一片详和,此时的汉朝处于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最强大的时代,达到整个两汉最鼎盛的时期,就是汉宣帝当政期间。

    而东汉能够被称为明君的皇帝,只有前面四位皇帝: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

    汉光武帝刘秀就不用说了,文治武功样样出类拔萃,还是东汉的开国皇帝,被称为位面之子,在位期间也开创了”光武中兴“,当然也是一代明君了。

    紧随其后的就是创造了”明章之治“的两位皇帝,汉明帝刘庄与汉章帝刘炟,两位皇帝共同创立了明章之治,是东汉自光武帝之后的另一个治世,此时的东汉帝国,在明章二帝的统治下,势力达到顶峰,对外解决了匈奴外患与羌人问题,对内开创了各种治世,当然称得上明君了。

    东汉最后一位明君就是汉和帝刘肇了,刘肇其实与西汉的汉昭帝刘弗陵有些相似,10岁即皇帝位,14岁时刘肇就联合了一批朝中正直的官员和太监,诏令京城守备司令与北军五校士兵逮捕专权的窦宪一党,全部诛灭,谁能想到一个14岁的皇帝,居然心思如此缜密,手段如此雷霆,计划如此周密,一举铲除了为害东汉政权的窦氏外戚集团,这不是明君又是什么呢?

    来统计一下,西汉12位皇帝,共6位明君,明君比例达到百分之五十,东汉14位皇帝,共4位明君,明君比例达到百分之二十九,差不多三分之一。

    如果合起来算,整个两汉共26位皇帝,10位明君,明君比例达到百分之三十八,超过三分之一。

    这个明君比例,放到整个中国历史上,应该不会低,那么汉朝为何这么多明君呢?

    第一个原因是:前朝皇帝选接班人是选贤不选长。

    西汉自刘盈之后的6位皇帝,都不是前任皇帝的长子,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比如汉文帝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汉武帝是汉景帝的第十个儿子,汉昭帝是汉武帝的第六个儿子。

    贤能比嫡长治理国家更有用,下一任皇帝是否合格,前朝皇帝的选拔相当重要。

    第二个原因就是:成为明君的皇帝,大多是受过磨难,吃过苦,懂得人间疾苦。

    比如汉文帝刘恒,由于母亲不受刘邦宠爱,因此活得非常低调,一幅与世无争的样子,才能最终被选为皇帝,还有汉宣帝刘询,从是个婴儿开始就在牢中,稍为年长一些又在民间当普通百姓,自然知道百姓的疾苦,即使成为皇帝后,依然记得自已的发妻。

    第三个原因就是:汉朝以儒术汉国,以法家为本。

    虽然汉武帝确定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但并不是不要其他治国思想,而是糅合了其他思想,集众家所长,为治国所用,比如法家,汉承秦法,汉初的法律与秦国基本上是一样残酷的,但汉朝逐渐废除了一些严厉的法律,依然以法家治本。

    治天下与打天下是不同的,儒家虽然也有很多问题,但是对于治国来说,在当时的环境之下,有一些道理,正是这些道理的存在,维持了一个相当较平衡的政治姿态,而作为皇帝,是自小要学习儒术的,儒术能让一个皇帝懂得治国之道,成为明君的可能。

    第四个原因就是:江山代有人才出。

    汉朝的人才非常多,不断出现的各种人才给汉朝统治者治国提供了很多的依据,比如汉初的诸吕作乱时,周勃、陈平等人平定了诸吕之乱,汉初的贾谊、晁错、周亚夫、主父偃、霍光等人,都是为了维持汉朝的统治与盛世,给皇帝提了不少正确意见,只要采纳了正确意见,并有正直大臣的监视,皇帝大体上是明君。

    单字解释: 汉 朝 有 哪 些 皇 帝 称 得 上 明 君 ? 为 什 么 汉 朝 这 么 多 明 君 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