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西汉的外藩入继制度,为何会逐步崩塌?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所谓外藩指的是两汉中央政权分封到地方的同姓诸侯王,是西汉朝廷自身的血亲宗族势力,与当今皇上拥有相同的,牢固的血缘关系。

    宗藩

    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十分痴迷于血缘关系,另外为了维护巩固中央政权,稳定政局,汉高祖刘邦特此亲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用于稳定政治局面,利用自己的血缘亲族巩固刘家的天下。

    事实上,这些诸侯确实能力强大,他们在消灭诸吕,平定七国之乱中发挥了巨大且重要的作用,而汉代宗藩入继制度,也一度起到了稳定两汉政治局面的作用。

    1.宗藩源起

    实际上,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有一个重血缘,尊宗教的传统。利用血缘关系进行分封从周朝一直延续到清朝,在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中就有体现,皇帝立长不立贤,历代统治者都妄图有血缘关系捍卫天下,巩固政权。

    汉高祖意欲用血缘族群的力量保卫住这份家业,在减灭异姓诸侯的同时,“尊王子弟,大启九国”两汉宗藩制度由此开始,并于两汉共亡。这些自认为坚若磐石,亲为一家的汉代宗藩虽存在短暂,却也深刻的影响着西汉的政治。

    2.何为宗藩入继制度

    随之而来的是宗藩入继制度,实际上它是对嫡长子继承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一般来说皇帝逝世后就由嫡长子继位,但事实上,一切很难如人所愿,如若嫡长子不幸夭折,或者皇帝无子,那么就需要其他皇室成员继承大统。

    前面提到,汉高祖将自己的亲族封为诸侯,那么,在两汉如果发生无人继位的事情,就会由诸侯王继承天下,依旧圆了汉高祖的梦,江山还在刘氏手中,这种现象清人赵翼称之为宗藩入继。

    宗藩入继制度

    宗藩入继制度在不同层面上,使西汉政权不断巩固,西汉由宗藩入继的皇帝共有七位,其中,与匈奴斗智斗勇的汉文帝刘恒属于宗藩入继为皇帝中,在巩固西汉政权,制衡匈奴方面功勋最大,并且也对西汉政治影响巨大。

    1.兴起

    刘恒在代国做诸侯王而后才为天子,代国与匈奴国相邻,此时,匈奴实力雄厚,不断进犯北境,可当时西汉实力不足以抵御匈奴,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力求稳。而在这个时候刘恒为王,并在此地待了十七年,这番经历大大加强了刘恒的政治,军事谋略,也为后来刘恒为帝稳定中央与匈奴关系奠定了基础。

    西汉时期,汉高祖逝世后惠帝继位,惠帝性子柔弱,大权一段掌握到后来我们熟知的吕后手中,吕后利用自己的外戚势力不断巩固自己的政治权利,而其外戚也同样利用吕后不断扩大自己的政治权势,一度西汉竟成了吕家天下。

    公元前189年,吕后病逝,刘氏家族灭外戚,夺政权,废小皇帝,拥立宽厚,有政治才干的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此时,由汉代功臣和刘氏家族共同构成的权力架构重新恢复,天下姓刘。是以宗藩入继制度在消灭诸吕中第一次起到重大作用。

    “自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会天下初定,将相公卿皆军吏”在文帝逝世后,再无发生大规模政治暴动,宗藩入继制度稳定了政治局势,巩固了政权。

    内忧尚解,外患随之而来,南越朝鲜犯我边疆,朝臣建议攻打,但刘恒以为匈奴之患尚未解除,不可一味攻打他国,损耗自身力量,为安抚南越,刘恒“尊官厚赐宠之”,使南越对汉称臣,宗藩入继制度间接的恢复了双方的经济关系,稳定了边疆形势。

    文帝早年的藩王经历不仅仅让其军事政治谋略大大加强,也让其对匈奴的势力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打击。关键在于,汉文帝所打造的文景之治,《汉书刑法志》中“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

    风流笃厚,禁罔疏阔”,百姓安居乐业,官员各司其职,因为曾做过藩王,所以深知边境人民的疾苦,故文帝即位后才会稳定社会格局,尽力为百姓图一个安稳,幸福。这也是宗藩入继制度给西汉带来的益处,他培养出了一个懂得体谅民情的好皇帝。

    2.陨落(削藩)

    宗藩权力显而易见的日益增强,过于分散的政治权利,导致中央政权不再集中,于是削藩运动逐步开启,但注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汉景帝便犯了一个错误,因削藩引发了七国之乱,但同样也因此进一步加强,巩固了中央集权以及皇帝专制。

    汉景帝刘启继位后十分信任自己的老师晁错,此时正处藩王势力太大,景帝打算消除藩王的一部分权力,此举得到了晁错的赞同。景帝二年,晁错上书《削藩策》,在策论中大举诸王的过错,请求削藩,两人双簧唱得响亮,朝中便无人反对。

    而后,景帝找各种理由,削去诸侯王的藩属地,将土地从诸侯王的手中收回中央,此举自然引起了王族的不满,只是迫于皇权,一时不敢造次。

    此时,吴王刘濞深感不妙,又知晓自己单打独斗绝不是中央的对手,于是他做为领头羊,联合七国决定举兵造反,其实由他带领造反的原因很简单,吴国地理环境特殊,盛产盐,矿,国家十分富裕,本过着享受的生活,

    怎奈何,中央一举收地,逼的自己只能举兵造反,再加之景帝本就对刘濞有杀子之仇,战争发生于已是必然,这一战是削藩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一战。

    这边中央一看七国联合攻打,景帝顿时有些怕了,后悔自己冲动削藩,晁错也明白自己有些操之过急了,对于战争已是无法应对。

    景帝只好召大臣商议此事,前吴国丞相袁盅建议:“此番七国之乱在于收了诸侯的封地,所以只要杀晁错,恢复封地,战乱就会停止”,景帝无法,只能舍弃老师晁错,妄图以此平定战乱。

    实际上,晁错并未犯大错误,只是有些冲动,但他在朝政上过于自我,因此得罪了许多人,才会将七国之乱全部归罪于他。晁错牺牲后,叛乱并未停止,所谓七国之乱实际上也并未想象中那么壮大,刘濞最终也没有真正召齐七国,真正出力最大的只有吴,楚两个国家,故此乱也称吴楚之乱。

    两国实力本就没有中央强大,再加之错误的谋略,七国之乱很快就被平定了。平定七国之乱的大功臣实际上有两位,一位梁王刘武,誓死堵住了刘濞的进攻,另一位周亚夫,断了吴楚的粮草,算是真正破了吴楚联军,打的楚王当场自尽,刘濞逃走。而其他等地,也完全取得了胜利,用三个月,中央朝廷就平定了七国之乱,七王皆死。

    3.崩塌(权力重回中央)

    七国之乱后,景帝意识到诸侯王的实力过大,开始进一步打击宗藩势力,具体从消减诸侯国分封地,取消诸侯王特权两方面实施,收取军权,铸币权,行政权,中央政权得到进一步集中。

    而后景帝封功臣周亚夫为丞相,但帝相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导致最后周亚夫失去了景帝的信任,后告病还乡,不久又被指欲谋反,周亚夫不甘自尽而亡,这下以周亚夫为首的功勋集团崩塌,中央集权空前集中,基本上全部集中在皇帝手中。由此看来,所谓“文景之治”,不单单指百姓生活富裕,安康,经济昌盛,更指中央政权的集中。

    此次削藩运动,旨在将中央政权再一次集中在朝廷手中,过于分散的政治权利已经让朝廷深感威胁,实际上,虽然诸侯国的力量并没有达到可以攻打中央的水平,但若诸国联合,

    那胜负就难说了,身为高高在上的帝王,不会允许臣子们有机会犯上,所以削藩是必然的,只是,虽然此次胜出了,但削藩再后来的历史上依旧是个艰难的工作,这注定是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面对由汉高祖建立的政治架构(功勋集团和刘氏家族),在皇权至上的封建时期显然并不可行,以皇帝为首的中央一定会将权力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

    西汉的政治从汉高祖刘邦前期对内消除异姓诸侯,改立本姓分封为诸侯,将大权掌握在刘氏家族手中,确立以汉代功臣和刘氏家族共同构成的权力架构为国之构架,到最后架空两方政权,将全部政权集中,从中一直涉及到的就是宗藩入继制度。

    宗藩入继制度补充了嫡长子继承制度,一方面巩固了中央政权,稳定了政治格局,同时也帮助中央更好地治理,并且培养了一部分贤君,但是后来权力过大的外藩又成为了帝国体系内的离心力量,削藩势在必行。

    皇权专政的大趋势下,培养优秀的皇帝继至关重要,但若先皇帝的膝下无可用之皇子,此时宗藩入继,才能强化专制主义皇权的体制,总的来说,宗藩入继制度对西汉的影响是良性的,毕竟对汉政治影响最大的两代君王都是通过此制度登上大位并创造出盛世的。

    但是频繁出现的宗藩入继还是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并直接导致了西汉的覆灭,毕竟宗藩入继体制和中央强化皇权专制具有矛盾,因此,在封建皇权专制的大趋势下,外藩入继制度只能作为政治社会逐步淘汰的产物,并不会存活太久。

    《宗藩入继——西汉政治文化模式的构建《汉代宗藩问题研究》《毋有江.宗藩入继与西汉政治的发展》《西汉削藩改革及其法政影响》

    单字解释: 西 汉 的 外 藩 入 继 制 度 为 何 会 逐 步 崩 塌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