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草根能逆袭,除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之外,一腔孤勇也是成功原因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草根能逆袭,除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之外,一腔孤勇也是成功原因

    汉高祖刘邦,汉朝开国皇帝,据说以前居然是个油滑、爱吹牛、无所事事、什么都不会的市井无赖,人称小流氓,说是草根或许都抬举了他。“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样大气磅礴的诗句岂是混混无赖能有的气魄?

    这小编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相信的。要知道他可是把西楚霸王项羽逼得乌江自刎的人物。那项羽是谁?他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看古人对他的评价就知道他很厉害。按理说,一个一个世家大族的公子和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小混混是根本就不可能有交集的,刘邦连凑到项羽面前的机会都不应该有。但是,世事就是如此玄幻。由此看来,刘邦就更不简单了。

    为什么说刘邦一腔孤勇呢,试想一个没有任何权利背景的人,他没有熟读兵书,也没有治国领兵的才能与经验,但是,他有当皇帝的想法,这事儿放在别人身上,那是想都不敢想。可是刘邦就有那个勇气和自信,觉得自己就该当皇帝。刘邦是一个泗水亭长,没什么前途,在家里也不受待见,自己是光棍,游手好闲,在哥哥嫂子家蹭吃蹭喝,不说哥哥嫂子喜欢他,连他亲爹都嫌弃他。

    当时的处境可谓是吃着社会最底层的苦,还要受家人们的气。都说“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长期以来贫穷且没有自尊的生活可能是激发刘邦起义的直接原因。没有人不想活得体面有尊严。于是陈胜吴广起义,刘邦就觉得机会来了,可能也是不满秦的暴政已久,他赶忙跑过去相应。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一无所有的自己,反正苟且活着也是不如意,还不如赌一把,起义或许意味着死亡,但死有何惧?

    赌一把吧,或许能改变命运,所以,长期以来对成功的渴望,已经让他将生死置之度外了。这种穷困潦倒,毫无尊严的生活他已经过够了!那时候,刘邦的酒肉朋友劝刘邦赶紧回来,枪打出头鸟,起兵只有一死。后来刘备攻占沛县,开始了戎马征战的一生。刘邦有个有点就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太过信任身边的人,也有可能导致毁灭性的灾难。而他自信韩信能用。

    楚汉相争之时,韩信手握重兵,十几万的士兵,可以说直接能决定刘邦的生死。项羽就曾试过策反韩信,以为给他更加右后的待遇,只要韩信把兵力交出来,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但是,韩信的反应出乎意料,他说,刘备信任他,能听进去他的话,才把这至关重要的军队交给他指挥。而当初他投靠项羽的时候,从来没有得到重视,也没人听从他说的话,他不能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双方一比,人心向背就出来了。看来刘邦的信任打动了韩信,笼络了一员大将。此人若不是韩信,没怎么受过恩惠,面对敌方的诱惑,说不定早就被策反了。所以说,对谁委以重任,都不是一件及其冒险的事儿。相比刘邦破釜沉舟的果敢勇气,项羽就显得瞻前顾后优柔寡断了,这份害怕与顾虑,最终为巨鹿之战的失败埋下了祸根。鸿门宴上,刘邦明知这是龙潭虎穴,却不得不去。如果不去,直接就是死。张良劝说,去了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他即使再不想去,还是看清了是非利弊。所以刘邦把心一横,还是去了,倒要看看,项羽准备了什么等着他。

    项羽手下范增设下了局,一心要让项羽杀了刘邦以绝后患。不料刘邦下跪表忠心,项羽便卸下了我防备,以为刘邦真的没有异心。范增甚至在酒局上舞剑,本意是借机杀了刘邦,奈何项伯和樊哙一直在和稀泥,精心设计的请君入瓮,千方百计的谋杀,最终因为刘邦如厕落了空。不相信自己的人,反倒是对外人的话感动的不知所措,糟蹋了范增的一片苦心。一意孤行刚愎自用最终是害了自己。

    在小编看来,刘邦上位,是一个励志的故事,草根阶层的混混如果说有什么事刺激了他觉醒的话,我想,应该就是处境,什么天下,什么政权,那不是觉得现世安好,心满意足的人非常渴望的东西,所以说,刘邦要称帝,除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之外,一腔孤勇也是成功原因。

    单字解释: 草 根 能 逆 袭 除 了 疑 人 不 用 用 人 不 疑 之 外 一 腔 孤 勇 也 是 成 功 原 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