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小人物也有大智慧-刘敬提出了“和亲”政策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刘邦是个俗人,“好酒及色”;因为“不事家人(普通人)生产作业”,这个浪荡子连谋生自立都成问题,至少他老子都怀疑了。

    然而,当这个浪荡子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威仪,竟然也不由得羡慕,甚至脱口而出一句历史名言,“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这句历史名言引导了这个没有尺寸封地的“编户民”,最终成为坐拥天下的皇帝。司马迁本着“究天人之际”的原则,尝试对刘邦成功进行探究分析:神灵护佑、体貌奇异、宽明仁恕、知人善任,大概分析出了这么几点。

    刘邦画像。

    司马迁除了在行文时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外,还借用功臣旧勋的评价以及刘邦自我剖析,继续佐证自己的观点。

    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史记·本纪第八汉高祖》

    这是汉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时,高起、王陵对刘邦所说的。

    “陛下您傲慢而好侮辱人,项羽仁慈而爱护人。但是您派人攻城略地,攻下城邑就封赏他,和大家利益与共。项羽却嫉贤妒能,有功的遭陷害,贤能的遭怀疑,打了胜仗不能论功行赏,攻占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掉天下的原因。”

    刘邦好像没有否认高起、王陵的溜须,毕竟奖罚分明是成功很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是,他同时又提出了另外一个更关键的因素——“知人善任”。

    运筹帷幄张良最牛,后勤补给萧何顶呱呱,攻城略地韩信第一,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汉初三杰”,刘邦虽然不如这些人,但是“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刘邦所谓的“用之”说白了就是“知人善任”——让每个人发挥各自的长处,辅佐他取得天下。

    然而,刘邦也有看走眼,骂错人的时候,还差点因此丧命。

    01不听劝遭遇白登之围

    汉七年(即前200年),韩王信公开造反了,刘邦亲自率兵讨伐。

    “至晋阳(山西太原古城营),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大军行进到晋阳,听说韩王信欲勾结匈奴一起来攻打汉军,“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刘邦非常火大,于是派人出使匈奴。

    派使者有两个目的:一来探听匈奴的虚实,二来警告匈奴不要与汉军作对。

    “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来到匈奴,只看见老人妇孺和病弱的牲畜,而强壮的士兵、健壮的战马,肥牛群羊都被藏了起来。

    “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十批使者都认为匈奴可以打。

    “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史记·列传第三十九刘敬叔孙通》

    刘邦又派刘敬前往匈奴出使。刘敬回来劝阻刘邦,“两个国家打仗,应该夸耀自己,显示自己的有实力的军队。如今我去看到的尽是老弱病残,这一定是想对我们示弱,埋伏奇兵用来争夺利益。”

    刘敬画像。

    看到了一样的情形,却有两种不同的判断。

    刘邦选择相信多数人,而对刘敬发火了并开口大骂,“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齐国的孬种!以两瓣嘴皮子获得官职,现在又胡说八道沮丧我大军出动。

    当然,刘邦发火还有一个原因,“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今山西代县北),二十余万兵已业行”,当时二十万汉军已经过了句注,所以刘邦根本不怵匈奴。句注在晋阳北平城南的中间地带。

    代县居于太原、大同中间。

    “械系敬广武(今山西山阴县)”,于是刘敬被上了枷锁押解到广武。

    刘邦这次真是看走了眼,骂错了人。

    “遂往,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刘邦继续率军前进到达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刘邦在白登山遭匈奴围困了七日,这是众所周知的事了。司马迁在此用一个“果”字,应该是对刘敬准确预测的回应。

    皇帝犯错不是遮遮掩掩,而是大大方方的认错。刘邦这点确实值得让人敬佩!

    “高帝至广武,赦敬”,不仅赦免而且还诚恳地向刘敬道歉,“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皇帝对臣子称“公”,这份尊敬非同一般。“公”在当时是对男子的尊称。

    刘邦奖罚分明,刘敬再获封赏,“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建信侯”。

    02虚心接受小人物建议

    刘邦骂刘敬“齐虏”,因为“刘敬者,齐人也”。至于“以口舌得官”,这事发生在汉五年(即前202年),这年刘邦于氾水之阳(山东曹县北)即皇帝位,定都洛阳。

    “戍陇西(今甘肃临洮),过洛阳,高帝在焉”,刘敬被派往陇西戍守,经过洛阳的时候,刘邦在这里。“娄敬脱輓辂,衣其羊裘”,刘敬卸下车前横木,穿着羊皮夹袄。那时候,羊裘不是如今的皮草,只有穷的没办法了才穿兽皮。

    这句话表明了娄敬的身份:戍卒,车夫,且贫困。

    然而,如此身份竟然可以觐见皇帝,足见刘邦的伟大之处。

    娄敬通过齐国老乡虞将军向刘邦引荐,“臣愿见上言便事”。所谓的“便事”应该是有利于国家的事。

    虞将军看娄敬破衣烂衫,感觉不体面,提出给他换身光鲜的衣服,娄敬没有同意。

    “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虞将军向刘邦通报之后,娄敬穿着羊裘接受刘邦召见,并且还得到了刘邦赏赐了食物。

    司马迁描写细致无非为体现刘邦“接地气”,即使已贵为人君仍然与平民百姓打成一片。即使是个戍卒,也没有拒之千里!

    这便是平民皇帝刘邦!

    刘邦从善如流,这也是取得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喜欢听从他人建议,而且从不会因为建议人身份而质疑。其实,在《汉高祖本纪》中司马迁早有暗示。

    汉二年(即前205年),刘邦在彭城之败后屡战屡败,形势十分不利,甚至同项羽提出“请和”。

    汉三年(即前204年),刘邦夜出荥阳回到关中,又征集一批军队准备再次开战。这时袁生建议刘邦从武关南下,吸引项羽长途追击,让荥阳、成皋得以喘息;再派韩信北上平定赵、燕,让楚军陷入两线作战。

    关中形势图。

    项羽回撤楚地打跑了彭越的空隙,刘邦趁机夺回成皋,不久项羽又返回,再次陷于包围中。刘邦只好再逃,北上燕赵,征调韩信的兵马准备再次开战。

    这时,“郎中郑忠乃说止汉王”,不跟项羽交战,而是派刘贾、卢绾与彭越会军,共同在楚地骚扰项羽大后方。

    项羽在得知韩信已平定了赵燕齐三地,将要攻打楚国,分兵龙且、周兰去迎击;得知彭越又攻克了梁地十余座城城池,自己又跑回楚地攻打彭越,而将成皋留守任务交给了大司马曹咎。结果,龙且被韩信杀掉,曹咎为刘邦战败自杀。

    正是由于刘邦采信了袁生、郑忠两个小人物的建议,进行战略大调整,内线与外线相互配合,调动楚军分散兵力,从而争取到战机将其逐个消灭。

    如此,楚汉争霸的天平,在小人物的建议下已经向刘邦倾斜了。

    03定都关中厚赏建议者

    娄敬所谓的“便事”,实际上是劝刘邦定都关中。在《史记》中关中也叫秦地、秦中,即战国时秦国最早占据的地方。

    “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史记·列传第三十九刘敬叔孙通》

    司马迁在《刘敬叔孙通列传》中引用的话比较长,简单归纳一下,大致意思如此。

    娄敬首先从周朝建都洛阳谈起,周朝靠德行统治天下,当形势发生变化,周朝开始趋于衰弱,便不能再控制诸侯了。

    关中形势图。

    其次才说到秦地背靠高山黄河环绕,四面边塞可以作为坚固的防线,即使突遇紧急情况,百万之众的雄兵是可以配备的。借着秦国原来的底子,又以肥沃的土地为依托,这就是所说的“天府”之地。把都城建在秦地,崤山以东即使有祸乱,关中还是可以保全并占有的。

    娄敬劝说刘邦定都长安,刘邦又特意咨询了大臣们。因为诸位大臣大都是崤山以东的人,所以大家不约而同地认定洛阳好。

    “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大臣们争着说,周朝统治了几百年,秦朝两任皇帝就亡了。

    大臣们的言外之意,关中长安并非建都理想的风水宝地。

    然而,最终让刘邦确定定都关中的是张良。张良跟刘邦说洛阳虽然地势险要,但是过于狭小,不过数百里,综合比较来看关中来看优势明显,“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正确)也。”

    “于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定都)关中”。

    刘邦定都关中并没有忘记娄敬的首倡之功,“本言都秦地者娄敬”,本来主张建都秦地的是娄敬,所以“赐姓刘氏,拜(授官)为郎中,号为奉春君”。

    这就是为啥娄敬又称为刘敬的原因,也是“以口舌得官”的来历。刘邦奖罚分明,没有忽略一个戍卒的功劳。

    其实,项羽进驻咸阳之后,也有人劝告“可以都以霸”,但是项羽认为“富贵不归乡,如锦衣夜行”,穿上新衣服必须给村里人看看,不仅不听劝告,还把劝告的人给煮了。

    这便是项羽与刘邦的差别,也是差距。

    04和亲归来劝移民关中

    “高帝罢平城,韩王信亡入胡”,刘邦从平城败退,韩王信逃入到匈奴。“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这时冒顿是匈奴的君主,拉弓射箭的勇士有三十万,屡次侵扰北部边境。

    白登山之战形势图。

    “上患之,问刘敬”,刘邦对匈奴困扰感到忧虑,就问刘敬对策。刘邦的重要谋士张良、陈平哪里去了,为啥没有出主意呢?

    刘敬提出了和亲的政策。刘邦对刘敬的和亲政策很是支持,“欲遣长公主”。“长公主”便是吕后的女儿,也就是鲁元公主">鲁元公主,后来嫁给了赵王张敖。“吕后日夜泣”,不用说肯定不想把闺女嫁那么远。

    “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刘邦终究不能派出鲁元公主">鲁元公主,便找了个普通人家女儿以大公主的名义,嫁给了冒顿。“使刘敬往结和亲约”,刘敬受命做和亲使者前往与匈奴订立盟约。

    刘敬完成使命从匈奴回来便建议刘邦移民关中,匈奴的白羊、楼烦两个部落,离长安只有七百里路,轻装骑兵一天一夜就可到达。“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饶,可益实”,关中刚经过战争,人丁稀少,而土地肥沃,可以大大加以充实。

    “臣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居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史记·列传第三十九刘敬叔孙通》

    刘敬说关中北靠匈奴,东边有六国的旧贵族,宗族势力很强,一旦有什么变故,陛下是不能高枕无忧。希望陛下把六国后裔,以及豪门名家都迁移到关中居住。国内平安无事,可以防备匈奴;若所封诸侯王有什么变故,也能率领他们东进讨伐。这是加强中央权力而削弱地方势力的方略啊。

    刘邦听后高度赞扬,于是派刘敬按照他的设想移民十万多人到关中。

    “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然而刘敬脱輓辂一说,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史记•列传第三十九刘敬叔孙通》

    这是《刘敬叔孙通列传》文末司马迁的评价,引用俗语来分析刘敬建议定都、和亲、移民的历史作用。

    千金之贵的裘皮大衣,不是用一只狐狸腋下的软皮就能缀好的;楼台亭榭的椽子,不是靠一棵树的枝材就能修建的;累及三世的际遇,不是通过一代人的智慧就能预设的。高祖从低微的平民起事,平定了天下,谋划大计,用兵作战,可以说极尽能事了。

    然而,刘敬摘下拉车的横木去见皇帝一次进言,便建立了万代相传的稳固大业,这样的才能智慧怎么能会少数人专有呀!

    司马迁看似在表面上称赞了刘敬,然而这又何尝不是在表扬刘邦呢?如果因为刘敬出身卑微,或者衣衫褴褛刘邦避而不见,那岂能有刘敬进言劝说的机会!

    历史的方向由大人物决定,然而历史的进程却因小人物而改变。

    刘邦“知人善任”,能够从小人物中汲取智慧创造了历史。可敬,可赞。

    单字解释: 小 人 物 也 有 大 智 慧 刘 敬 提 出 了 和 亲 政 策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