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魏延守汉中,固若金汤,原因何在?靠的就是这两招!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来源:高台兴南加油站

    公元219年,在三国鼎立之势已经形成的关键时刻,汉左将军、荆益二州牧刘备,从汉丞相、魏王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自立为汉中王,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为国。

    这时的汉中,除统辖今陕西省汉中市全境外,实际控制面辐射到此前两年刚被曹操从汉中郡分离出去的西城、上庸二郡,即今湖北竹山县以西迄至陕西安康的大片土地,亦即战国时楚国所置汉中郡的版图。

    它的正北和西北面对曹操的威胁,东面则承受曹操、孙权的双重压力,战略地位不亚于荆州。对这样一个战略要地、军事重镇,让谁来镇守呢?

    史载,“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除了张飞,黄忠、马超、赵云都是可用之人。因为正是由于黄忠在定军山(今陕西勉县南)击斩曹操留守汉中的主将夏侯渊,刘备才拥有了汉中;马超乃关辅名将,归属刘备前曾依汉宁太守张鲁,对汉中情况较他人熟悉;而赵云亦刚施“空城计”在汉水北岸大败曹军。但是,“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的刘备,却简拔了名位俱微的牙门将军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使“一军尽惊”。原因何在呢?

    而魏延为何又在诸葛亮死后被马岱斩杀,其三族亦遭夷灭呢?

    这都得从魏延其人说起。

    据陈寿《三国志》记载,魏延以部曲(私人武装)随先主(刘备)入蜀,在对张鲁、刘璋和曹操的作战中,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魏延虽是刘邦手下的小军阀,却非常受刘备的信任。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沔阳称汉中王,定治所于成都,此时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的汉中需要一个人来镇守。《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汉中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是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

    从一开始便跟随刘备打天下的几员大将刘备都没有选,最后却选中了魏延,刘备亲封他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此消息一出震惊了蜀军上下,要知道此时魏延的地位,几乎已要和镇守荆州的关羽相比了。为此,军中诸将不服,不得已,刘备召开了会议,招对了魏延。

    据《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载:刘备“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这里说的就是,刘备问魏延,今天我刘备委以重任于你,你将如何行动啊?魏延说:如果曹操带领天下之兵攻来,我将为大王您抵挡,如果是曹操的部将带来10万之众攻打,我就将为大王您消灭他们!

    此言一出,“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而魏延在汉中又是怎样做的呢?

    据《三国志·蜀书·姜维传》,魏延在独任北方防务中,采用《易经》上的“重门”之法,创立“围守”御敌,即在汉中一线依地势筑起一座座土围为营寨,各围积粮屯兵,“敌若来攻”,各围即出兵,相互救援,消灭敌人,“使不得入”,用魏散骑常侍王肃咒骂蜀将的话,就是“是贼偏得以逸而待劳,乃兵家之所惮也”。这种战略,既符合蜀汉北方边防线长、地形复杂的实际,又有效地化解了兵力有限的问题,在保卫汉中、保卫蜀汉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与此同时,魏延还注重休养生息,发展当地经济,使前线重镇汉中在遭遇战争严重破坏后取得了恢复和提高,有力地支持了蜀汉抗曹、抗魏大业。建兴二年(224)春,蜀汉实行“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政策,魏延必定利用汉中有利的经济条件大力推行之。蜀汉休养生息的做法,是从刘备开始的。《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载:“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赵)云驳之曰:‘……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在魏延恢复经济的政策下,在诸葛亮屯兵汉中、北伐曹魏的7年多时间里,汉中承担了大部分粮草。这里与魏延治理下汉中的经济基础密不可分。

    正是因为魏延守备汉中固若金汤,还成为了诸葛亮北伐的基地,刘备称帝之后魏延又被封为了四镇将军之一的镇北将军。建兴元年(223年)四月刘备去世,而刘禅一登基就将魏延封为了都亭侯。不过此时蜀国已经彻底的改天换地了,刘备死后诸葛亮便军政大权一把抓,在蜀国说一不二。

    在蜀国五虎上将相继离世后,魏延也成了蜀国的最强战力了。这也让魏延开始有些飘了,他经常和蜀国重臣发生矛盾,每次都要诸葛亮在其中来做调节才能缓和,尽管如此,魏延永远也不做先低头道歉的哪一方。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诸葛亮的身体已经每况日下,最终在这一年的秋天病逝在了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在无奈感叹的同时还下了最后一道军令,那就是撤军。

    可是魏延丝毫的不以为然,他说:“丞相虽然身亡了,但还有我魏延,怎么能因为一个人的死而荒废了北伐的大业呢?”魏延此刻的野心已是毕露无疑,另一面杨仪和王平则坚定的奉行诸葛亮的遗命,与魏延原本负责断后的军队对持了起来。

    据《三国志》载,在护送丞相灵柩回成都路上,殿后的魏延突然赶在前面,于南谷口设伏,遣兵逆击长史杨仪等人,杨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何平登高呵斥魏延道:“诸葛公刚死,身尚未寒,你怎敢如此放肆!”魏延的士卒众知错在魏延,便一哄而散。延只能与其子数人向汉中逃亡。杨仪便遣马岱在路上追斩了魏延,将他的头颅献给杨仪,杨仪一脚踩在魏延人头上,骂道:“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灭了魏延三族。

    日后,这个故事到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就成了诸葛亮早早识破魏延“反骨”,留下锦囊妙计,在自己死后要杨仪则根据诸葛亮的遗计挑衅魏延,魏延大喝一声“谁敢杀我”后被潜伏在一旁的马岱斩死。

    在这里,罗贯中的小说家言,令故事更有了戏剧性,然而,现实中的魏延一方面具有雄才伟略,另一方面又因桀骜不驯,终究导致了个人和家族的悲剧,同时亦为历史文化名城汉中留下了动人的传说。

    单字解释: 魏 延 守 汉 中 固 若 金 汤 原 因 何 在 ? 靠 的 就 是 这 两 招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