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一战时德军就因双线作战失败,为何二战时德军还要主动双线作战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二战之中,德国在未能攻下英国的情况下,于1941年6月对苏联发动了入侵。这最终使得德国陷入了双线作战的困境中,希特勒一统欧洲的计划也彻底落空了。

    要知道,德国之所以在一战中失败,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陷入了双线作战。而希特勒作为一名参加了一战的士兵,是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的。那么,既然明知道进攻苏联很可能会陷入双线作战,希特勒为什么还要打苏联呢?

    (二战中的德军)

    一、希特勒对德军过于自信。

    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德军在二战前期确实是所向披靡。就算被称为“世界第一陆军”也并不过分。

    在纳粹政府上台后,德国疯狂地发展军备,最终在二战开始前组建了一支编制完善的机械化军队。在通过对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后,希特勒明白了德军是一支具有强大战力的军队。但具体强成什么样,还得需要同量级的对手来检验。

    二战爆发后,德军将波兰闪电灭国,继而占领了大半个欧洲。1940年,德军绕开马奇诺防线,在短短40天中横扫了强大的法国陆军。法国战役之后,希特勒对德国陆军部队的信任已经上升到了盲目状态。在他看来,欧洲大陆上已经没有任何国家可以阻挡德军的进攻。

    于是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希特勒开始让德军照搬在法国和波兰战役中的经验,企图以闪电战的形式迅速灭亡苏联。甚至他还下达了在冬季来临前攻下莫斯科的命令。

    但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后,德军的装甲却因为苏联的雨季而陷入了泥泞道路中,推进的速度大大减慢。这也使得莫斯科战役被拖入了冬季,德军遭到了一场完败。

    (苏德战争)

    二、德国和苏联存在意识形态矛盾,希特勒将苏联视为必须除掉的目标。

    尽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但在面对苏联这个意识形态不同的异类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立场又变得一致了起来。

    在二战开始前,英法两国始终采取着绥靖政策,希望借德国这把刀来打击苏联。而德国作为一个国土面积狭小的国家,其生存空间是相当有限的。早在20年代,希特勒就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提到了扩展生存空间的想法。而最适合德国人生存的,显然就是苏联的广阔土地。

    并且从当时的情况来说,就算希特勒因为英国的问题而暂时不会东进。但谁又能保证苏联不会向西进攻呢?

    要知道在二战爆发后,斯大林就在苏德边境上集结了百万军队,显然是准备随时开战的。并且从二战后苏军将领曾提到的“大雷雨计划”来看,苏联确实存在对德国进攻的可能。

    因此,与其让苏联人发起进攻,德国被动地陷入双线作战。还不如主动出击,将主动权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里。这也就是希特勒火急火燎地进攻苏联的第二个理由。

    (二战时期的德国百姓)

    三、希特勒需要通过战争转移国内矛盾。

    20世纪20年代末期,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德国有大批的工人失业,无数百姓食不果腹。哪怕到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这场危机仍然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

    为了解决经济危机,提升国民对纳粹的认可。希特勒自上台后就开始进行了战争的谋划。

    那么,为什么战争能解决经济危机呢?

    其实所谓的经济危机,就是生产过剩,国内的供求关系出现了问题。而在战争的刺激下,子弹、粮食、药物、钢铁就成为了战争的刚需品。在战争爆发后,德国瞬间就多出了许多就业岗位,人民失业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在战争中,人民的注意力和矛盾就会转移到战争之上。纳粹政府的执政也就变得相对稳固了起来。

    尽管从性质上来说,德军发动“海狮计划”对英国作战,也是在解决经济危机的问题。但由于德军在不列颠空战中失败,德国想要攻下英国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希特勒就不得不将目标转移到了苏联的身上,以此来保证战争的延续。

    这也就是为什么资本主义世界一旦出现经济危机,就总会有战争爆发的原因。

    因此,希特勒之所以明知道会陷入两线作战很危险,却还是要进攻苏联,就是由于有这三条理由的支撑。只不过,战争之中存在着众多不可控因素,而希特勒又将所有事情想得太过理想化,这才招致了最后的失败。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等)

    单字解释: 一 战 时 德 军 就 因 双 线 作 战 失 败 为 何 二 战 时 德 军 还 要 主 动 双 线 作 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