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如果范增不离开项羽,项羽只会败得更快!这是心理学的必然结果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读过《楚汉演义》的人都知道,范增善奇谋,而项羽善打硬仗、险仗、恶仗,是天生的战神。二人相辅相成,优劣互补,是天生的一对搭档。然而陈平仅使一简单的离间计就轻易拆散了他们,最后范增愤而归乡,背疮发作死在半路,而项羽也在两年后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项羽与虞姬诀别

    很多读者朋友都认为,如果范增不负气离开项羽,楚汉争霸不会是这般光景,至少项羽不会败得这么快,这么惨。对于此点,小编只能说大家高估了范增,也低估了项羽,范增相对于张良、萧何之辈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摆不正自己的位置。

    范增其人

    范增是一个不甘于寂寞的人,项梁在吴会起兵的时候,范增已经七十岁了,不过,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出山了。于是,他去拜见项梁,见面便劝项梁吸取陈胜失败的教训,打消了其自立为王的念头,立楚王后裔为楚怀王,以此号令天下。项梁被他精辟的分析打动了,便拜他为军师。

    范增

    项梁死后,他开始辅佐项羽。在他的帮助下,项羽一路打进咸阳,成了天下的霸主。然而,项羽妇人之仁,在鸿门宴上不顾范增的劝告,放走了刘邦。

    之后刘邦从汉中起兵,占领关中平原,并出关攻魏国、韩国,拉开了楚汉争霸的序幕。他们你来我往,打了很久,最后僵持在荥阳。刘邦的粮草运输渠道被项羽截断,只能坐守孤城,无计可施。范增劝项羽抓紧时机,把刘邦干掉。情况紧急,刘邦果断采纳陈平的计谋,挑拨项羽和范增的关系。具体办法就是在项羽派使者来的时候,故意让人摆了一桌好酒好菜,使者刚要吃完就赶紧撤走,并解释说这是为范增的使者而准备的,项王的使者没有这么高的伙食标准。

    陈平

    使者果然大怒,回去添油加醋地跟项羽一说,项羽心里便开始不爽了。他嘴上不说什么,却削去了范增的兵权。老范增气得白胡子一抖一抖的,一怒之下,他便故做姿态说要告老还乡,想不到项羽立刻就准了。这下他没辙了,只能随便打个小包,便往外走,连车子都没要。估计是还指望项羽来留他。可是,他走了很久才明白项羽是玩真的,于是又气又急,还没有走到大本营彭城便死在半路上了。

    范增归乡

    范增没有摆正位置

    无疑范增是个很聪明的人。但可惜的是,他并不明智。

    陈平区区一个明眼人都能看出的反间计,就轻易离间了项羽的亚父,项羽是傻瓜吗?显然不是,正如苏轼在他的《范增论》中评价的那样“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意思就是说,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听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猜疑的君主呢?

    项羽与范增

    所以说,项羽对范增必是早有了猜疑之心,陈平才能趁虚而入。范增一七老八十之人,项羽猜疑他什么?功高震主?恃权夺位?显然都不是,项羽只是对其早已厌烦,恨不能范增早早离去,因此才有范增一做出告老还乡的姿态,项羽立马就准了的“乌龙事件”。

    而项羽又是为何厌恶范增呢?这就要说一下范增不智的行为。

    鸿门宴上项羽放过刘邦,本没有大的不妥,“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本分,项羽不杀刘邦,是显示君王的度量。二者很难分清谁对谁错,而范增却倚老卖老,极尽失态,又是砍玉斗,又是骂“竖子”,真是完全以项羽的亚父自居了,范增你这是把项羽置于何地?

    范增

    不仅如此,作为拥立怀王的首倡者,而且还是一名楚人(范增是居鄛人,也就是现在的安徽桐城,古之楚地),范增对于楚怀王怀有一份不同于他人的感情,所以他面对项羽,总是左一句“报告怀王”,右一句“由怀王定夺”,不管范增你是出于什么目的,此时的项羽才是反秦武装中真正的领袖,那位半真半假的怀王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幌子,你范增如此口口声声怀王,到底是项羽的军师随从,还是怀王的谋士“督军”呢?

    再之,楚汉战争爆发后,范增更加目中无人,不仅不把刘邦君臣放在眼里,更是总想对项羽耳提面命,颐指气使,如同“祖师爷”一般,完全颠倒了上下君臣的关系。

    范增与项羽

    范增的行为就如王小利说的那句“大人谁能干出这事来?”显然范增根本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范增之智不如小儿

    再来看项羽,项羽无疑是一个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主,属于那种顺毛驴、赶着不走打着倒退的人,对于这样一头倔驴,要想使其听话,就必须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放低姿态、好言好语),而这正是范增欠缺的。

    项羽

    明代张燧就评价说范增之智不如小儿:

    “居巢叟(范增)……智出两女子下矣。又外黄舍人儿,年十三,尚能说羽赦外黄当坑者。居巢叟年已七十,顾不能谏羽,使戮子婴、杀义帝、斩彭生、坑秦二十万众,智愚之相去何远哉!”

    ——《范增智不如儿女子》

    意思是说,范增不能阻止项羽杀子婴、义帝、彭生,坑秦卒二十万,他的智慧还远远不如一女子、小儿。并举了一个十三岁的小儿劝服项羽放弃屠城的例子。

    这个故事发生在楚汉争霸后期,当时项羽率军攻打一个叫“外黄”的地方,打了很久,一直没有打下来。过了几天,外黄自己投降了。他觉得外黄让他很没面子,便想对外黄来个屠城。这时候,外黄舍人才十三岁的儿子,去见项羽说,大王您还要继续攻打剩下的十几个城池呢,如果您现在屠城的话,只会让别的城池死命坚守。项羽想想很对,便很大度地接受了外黄的投降。

    可见项羽也不是不听人言,范增也不是足够聪明。

    逆反心理决定了范增的离开对项羽更好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大胆得出一个结论,就算范增不离开,他最好的结局也是与项羽貌合神离,被闲置。

    甚至如果范增出谋划策,项羽非但不会听,反而会反其道而行之,范增的计策当然是好的,那么反其道而行的项羽那就大错特错了,以项羽一贯的“大男孩”性格,在总是以“耳提面命”姿态出现的范增面前,一定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范增越说,项羽只会越错,没有范增,项羽还可能一逞匹夫之勇,蒙对那么一两次,没有范增,项羽相对来说只有更好。

    单字解释: 如 果 范 增 不 离 开 项 羽 项 羽 只 会 败 得 更 快 ! 这 是 心 理 学 的 必 然 结 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