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司马昭杀嵇康并非钟会谗言陷害,而是嵇康祸从口出,惹下杀身之祸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熟悉中国文化的网友肯定对嵇康的名字有所耳闻,他作为竹林七贤中最为出名的一位而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尤其是金庸小说《笑傲江湖》风靡世界之后,嵇康和广陵散的传说更是让人津津乐道。然而这位三国时期的贤才,最终却没有得到好的结局,被司马昭公开处死,而广陵散也从此称为绝响。对于司马昭处死嵇康的原因,主流的历史圈中都认为是钟会进谗言的结果,将其归咎于嵇康和钟会的私人恩怨。然而从历史文献中分析,事情却并非如此简单。钟会的谗言只是导火索而已,嵇康祸从口出才是其根本原因。

    世人皆知嵇康是三国曹魏有名的名士,竹林七贤之名响彻历史。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嵇康出身极为显赫,而本人还是曹魏宗室的外戚。嵇康的父亲叫做嵇昭,官至治书侍御史,是曹魏的重臣。嵇康的哥哥叫嵇喜,以秀才身份从军,后历任太仆、扬州刺史、宗正等职。嵇康从小就是神童,他博览群书,对于文学、音乐等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由于他长相帅气逼人,名气又很大,所以迎娶了曹操之子沛王曹林的孙女长乐亭主为妻,然后获拜郎中,后转任中散大夫。从这些资料来看,嵇康的地位在曹魏朝廷中是非常显赫的。

    嵇康之所以出名,除了因为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外,与政治上的原因也是密不可分的。嵇康年少成名,在魏明帝曹叡时代就名闻遐迩了,但受到当时名士们推崇还是在司马氏掌握曹魏政权之后。作为曹魏外戚的他,对于司马氏掌权非常不满,因此拒绝出仕朝廷。司马昭掌权时欲礼聘他为幕府属官,他跑到河东郡躲避征辟。司隶校尉钟会盛礼前去拜访,他宁愿打铁也不搭理,由此与钟会结下了仇怨。同为竹林七贤的好友山涛推荐嵇康出来做官,嵇康不但拒绝出仕,还写下了绝交文书,气得司马昭没有办法。

    古人对名节是非常看重的,嵇康这种才华横溢,而又坚持名节的名士,自然受到了曹魏名士们的广泛推崇。后来嵇康卷入了朋友吕安的案子,于是引发了被司马昭处死的结局。吕安也是曹魏时代的名士,他与嵇康是好友,父亲是,冀州牧吕昭。事发是因为吕安的哥哥吕巽觊觎吕安妻子徐氏的美貌,于是用酒灌醉了徐氏,然后将其迷奸。事发后吕安要告发吕巽,于是向嵇康咨询意见。嵇康与吕氏两兄弟都是好友,感觉有些难处,于是劝吕安家丑不可外扬,先把事情压下去。然而吕巽却担心吕安告发他,先污蔑吕安殴打母亲。

    在古代不孝是极大的罪名,更不要说殴打母亲这种恶劣的事情,于是吕安被判流放边郡。嵇康知道后大怒,出面为吕安作证和申辩,案子闹到了当时掌权的司马昭面前。根据史料记载,当时作为司马昭心腹的钟会进了谗言,这才使得司马昭决定处死嵇康和吕安。从这些史料来看,似乎司马昭处死嵇康,是因为钟会和嵇康的私人恩怨。可是仔细一想,嵇康只是拒绝为钟会出仕而已,有这个必要处死嵇康么?即便是钟会小肚鸡肠,那司马昭为什么会听钟会的呢?要知道司马昭从来对钟会都是不太信任的,尽管钟会为他立下不少大功。

    查阅了各方面的史料后发现,嵇康之死并不简单。钟会进谗言只是诱因而已,更多原因是嵇康之前祸从口出,作出了不少得罪司马昭的事情。而嵇康在文人群体中的影响力更是让司马昭所忌惮,这才为他惹下了杀身之祸。可以说嵇康之死是司马氏和曹氏政治斗争的延续,而不是简单的私人恩怨。

    从钟会劝司马昭杀嵇康的话语中,就可以发现其中不少端倪。按照《晋书》所记载,当时钟会是这么说的,“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康欲助毌丘俭,赖山涛不听。……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

    历史上很多学者认为钟会说的这些是谗言,然而从当时的史实上看却也是实话。嵇康死于“因言获罪”,这是毋庸置疑的。钟会说的这些话,只是在政治上给司马昭分析了形势,但这并不代表司马昭不明白这些事情。司马昭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枭雄,对于控制舆论的重要性是很清楚的。当时他刚刚接替兄长司马师掌控曹魏政权,又处决了意图夺回朝廷大权的高贵乡公曹髦,正是大权不稳的时候。此时对于可能动摇司马氏权力的所有因素,都是值得司马昭警惕的。而嵇康长期与司马昭暗中斗法,自然是被除之而后快的人物。

    在大多数文人笔记中,嵇康都是以竹林七贤之一的身份出现,代表的是魏晋时期的文学和文化艺术水平。但很多人都忽略了,嵇康在当时更是曹魏的驸马,与曹魏宗室有着密切关系。他的哥哥嵇喜以外姓人的身份,做到了曹魏宗正的职位,可见其家族与曹魏宗室的密切程度。因此嵇康长期不搭理司马昭,拒绝到朝廷中出仕,这其实是在态度上拒绝为司马昭所用。钟会以“卧龙”来评价嵇康,可见其在文人群体的影响力。要知道当时卧龙之称是有专属的,季汉丞相诸葛亮的大名在曹魏朝野上下也是响当当的。

    诸葛亮曾经是司马懿的大敌,让司马氏吃尽了苦头。钟会将嵇康提到卧龙的高度,显然不是毫无原因的。钟会向来自负不凡,他能如此评价嵇康,除了挑拨离间外,也是在阐述一个事实。嵇康作为曹魏的外戚,即便能力上不如诸葛亮,但在影响力上绝对是出类拔萃的。在魏明帝曹叡执政期间,曹魏进入文化巅峰状态,而嵇康就是此时崛起的代表人物。与嵇康同时崛起的还有毌丘俭、夏侯玄等人,但这些人要么因反对司马氏被杀,要么逃亡季汉或东吴,于是留在曹魏的嵇康就成了反对司马氏的重要人物。

    嵇康虽然不出仕朝廷,也不参与政治,却并没有远离政治。他虽然大多数时间是跟当时的名流文士们搞文化活动,实际上也夹杂了不少反对司马氏的言论。这样的言论在司马昭刚刚掌权的时候,是足以动摇司马氏统治的。钟会提到毌丘俭起兵反对司马师时,嵇康有意向与其合流,结果被山涛所阻挡。嵇康和山涛是文化交流上的朋友,而山涛又是司马氏的重臣,他怎么知道嵇康有意接应毌丘俭的事情?仔细一想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嵇康趁着动乱拉拢司马氏的人马,决定从内部瓦解司马氏对曹魏朝廷的控制权。

    嵇康作为曹魏外戚,当世名士,又与毌丘俭、夏侯玄等反对司马氏的人来往密切,这怎么会不被司马昭猜忌?司马昭多次找人征召嵇康进入朝廷,其实就是想争取曹魏阵营的更多支持,但嵇康并没有给他好脸色,甚至连山涛都被下了绝交书。司马昭早就对嵇康的死硬愤怒不已,只是找不到理由处置。嵇康因吕安案而牵扯出来,这正好是司马昭的机会,以他的奸诈怎能白白放过?嵇康平时说点反对司马氏的话,司马昭还可以忍受。可在自己政权不稳的时候,司马昭绝对会将其除之而后快,避免引发更大的动乱。

    从嵇康被公开处决的场面看,他的影响力也是极大的。当时居然有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朝廷赦免他,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任教。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明嵇康在太学生群体中是深入人心的,而且与这些太学生交往不是一两天了。以曹魏的制度看,这些太学生的家族都是比较显赫的官宦世家或者地方豪强。如果司马昭把嵇康送入太学,这对他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从各方面看,司马昭坚持处死嵇康,都是从自己面临的政治形势和政治利益出发的选择。而嵇康的死,也使得曹魏反对司马氏的力量遭到极大的破坏,再也没有起复的可能。

    综上所述,嵇康之死是曹魏和司马氏进行政治斗争的延续。他作为曹魏的忠臣,在暗中与司马氏作对,并通过舆论影响的方式给司马昭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对于野心勃勃想要篡权登基的司马昭而言,这样的既有影响力,又是坚定反对派的嵇康,是不能够留下来的。嵇康虽然为名士,也有很显赫的背景,但在政治斗争中站错了阵营,他说出来的话就成了杀身之祸的催命符。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反对司马氏的言论,已经足够将其送上断头台了。从这个角度看,嵇康的死与孔融的死有着极高的相似度,只是拥曹和反曹的立场不同罢了。

    单字解释: 司 马 昭 杀 嵇 康 并 非 钟 会 谗 言 陷 害 而 是 嵇 康 祸 从 口 出 惹 下 杀 身 之 祸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