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刘璋明知刘备有夺取益州的打算,为什么仍旧坚持派人引刘备入川?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荆益二州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向刘备提出的战略,而刘备正是按照这个战略执行,才最终有了三分天下之一的成就。夺取荆州,刘备靠的是赤壁之战中曹军溃败而带来的机会。夺取益州,则是由益州牧刘璋主动送上门的。在事情发生以前益州的官吏都主动上书刘璋,指出了刘备有夺取益州的打算。可是刘璋不顾麾下文武的反对,甚至对死谏的王累都视而不见,坚持听从张松和法正的关于引刘备入川的建议。其结果导致了刘备入西川,夺取益州控制权,为建立季汉基业打下了基础。刘璋也因此而失去基业,退出了三国争霸的历史舞台。

    对于刘璋为何不顾属下大臣反对,明知刘备打算夺取益州,仍旧坚持引其入川的原因,在历史上有着各种不同的说法。有的人说刘璋懦弱,益州军事上不是汉中张鲁的对手,需要借助刘备之手对付张鲁。也有的说由于张松把益州和曹操的关系搞糟了,所以刘璋需要借助刘备的力量抵抗曹操。还有人说刘璋仁义,被刘备虚伪的面目所骗,以为他能帮助自己,却不知道这是与虎谋皮。这些说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影响,将刘璋引刘备入川的原因归结为受到外部入侵所迫。然而从史书上看,这种说法存在很大的疑点。

    首先,如果只是外部入侵的问题,刘璋大可不必引刘备入川,靠着益州的兵精粮足,以及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足以自保。刘璋的益州牧是继承其父刘焉的位置,从他上位开始就加紧经营益州,使得益州得到很大的发展,可谓是兵强马壮。在中原经历了官渡和赤壁两场大战后,割据的诸侯被消灭殆尽,留下也受到重创。即便刘璋不善于军事,但以益州蜀道难的地理优势,自保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实际上刘备入川后避开了地理上的劣势,仍旧花了三年才平定四川。由此可见,如果他没有入川,是极难攻破刘璋的铁桶阵地。

    其次,如果刘璋只是为了应对张鲁和曹操的威胁,那他大可不必引刘备军队入川,只需要刘备从东面进攻张鲁,或者从南面进攻曹操即可。他引刘备入川明显是引狼入室,这是非常不智的选择。如果只是对付张鲁和曹操,他只需要刘备在外围牵制攻击即可,何必冒着风险引狼入室。而且在属下文武大臣都认为是引狼入室的情况下,他仍旧这么做,这就显得很不合情理。史书上评价刘璋暗弱,可并没说过刘璋是傻子。如果只是外部威胁,刘璋不可能做出如此不智的决策,给刘备夺取益州大权打开了缺口。

    第三,从刘备入川后的路线看,可以看出刘璋对刘备是非常不信任的。他让刘备带兵去葭萌关对付张鲁,自己却在成都和涪城以重兵防备。刘备入川助战,实际上根本没到益州大本营成都,在涪城就被刘璋的军队截住了。刘璋在涪城大张旗鼓地迎接刘备,看似表现得很尊重,实际上却带来了重兵。如果只是迎接,他何必带几万军队过来,而这些军队又不需要北上作战。如果信任刘备,他为什么不让刘备去成都,而是在涪城迎接?以刘备荆州牧兼皇叔的身份,在涪城这样的地方,无论多大的礼节,实际上都是失礼的表现。

    这些不合理的疑点都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刘璋引刘备入川并不简单,有着更复杂的背景和原因。从史书来看,刘璋上位后益州并不安宁。虽然益州在刘璋的治理下兵精粮足,又避开的中原大战,实力非常强。但在政治上刘璋却面临过多次危机。第一次是刘璋上位后与张鲁发生冲突,张鲁带着汉中军队脱离益州序列,独立于益州之外,双方进行了多次大战。第二次是,益州将领沈弥、娄发、甘宁等起兵反对刘璋,被刘璋属下的征束中郎将赵韪打败。这些败军最后投靠了荆州的刘表,为刘表与刘璋的矛盾埋下了隐患。

    第三次是刘璋属下的赵韪驻兵巴中时与地方豪门世家勾结,他起兵发动叛乱,引发了个蜀地各州郡的响应。最终是刘璋靠着收揽的“东州兵”击败了赵韪,平息了这场叛乱,最后赵韪也在江州被杀。这三次叛乱虽然没有动摇刘璋作为益州之主的地位,却对他的政治影响力产生了极大的削弱。汉中的分裂,使得益州实力大为削弱。益州内部两次危机,虽然刘璋是胜利者,但在政治上实际上是失败者。相对于他的父亲刘焉掌握益州时,此时的益州可谓是矛盾重重。这样的矛盾既威胁到刘璋的权位,也使得益州有再度分裂的趋势。

    实际上只刘焉去世后,益州内部就形成了好几个政治集团,而且频繁互相争夺政治利益。第一种政治集团是益州各地的地方势力很强,这些豪强把控了地方资源,对于刚上位的刘璋并不服气。这种地方势力以张鲁为代表,最早发起分裂益州的就是张鲁。张鲁是张道陵的后人,五斗米道的第三代继承者。张家在汉中根深蒂固,各种盘根错节的关系,是他掌握了汉中军政大权。这为他脱离刘璋的统治奠定了基础,最终的得以实现割据自立。而益州有很多这样的地方豪强,即便实力不如张鲁,但也不能小觑。

    第二种政治集团来自于刘璋小朝廷的内部,是刘焉旧部中分裂出来的。刘焉并不是益州人,因为向汉灵帝提出“废史立牧”而采纳,得以被任命为益州牧。刘焉带着自己的旧部入益州,又联合了张鲁等益州豪强,招揽了南阳、三辅等地逃避战乱而入益州的“东州兵”,才得以平定益州乱局,掌握益州的大权。刘焉去世后,旧部出现了分裂。一部分将领带兵支持刘璋,另一部分认为刘璋性太弱,想要拥立刘璋的哥哥刘瑁。最终这些刘焉的旧部从政治斗争引发到叛乱,使刘璋的实力遭到一定的削弱。

    第三种政治集团是刘璋的心腹,包括成都本地的政治家族、躲避战乱而进入益州的“东州兵”,北方南逃的士人等等。这些人在益州本是弱势群体,只有团结在刘璋身边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张松、法正等人便是这样群体的代表,他们也是积极推动引刘备入川的。

    从历史材料来看,刘璋引刘备入川的原因与法正等人有着很大的区别。刘璋这么操作实际上是刘焉招揽“东州兵”的延续,希望刘备成为第二股“东州兵”。在赵韪与巴中世家豪门勾结反叛的战争中,刘璋就是靠着东州兵才平定了乱局,稳住了自己在益州的权势。

    由此可见他在益州内部的支持者不多,支持他的大多是外来者。他引刘备入川就是希望得到更多的支持,能够帮助他稳住益州内部的局势。这一方需要刘备抵御张鲁和曹操这样的威胁,另一方面也需要刘备帮他镇压反对的世家大族和刘焉旧将。以刘璋如此坚决的态度来看,很明显他靠着东州兵已经压不住政局了,只能借刘备之力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刘璋所面临的危机根源在于内部的威胁,而非外部的入侵。刘璋以抵抗外部入侵的名义引刘备入川,实际上是为了对付内部的反对者。可他又担心刘邦得寸进尺,所以对刘备的军队加以防范。

    对于张松和法正等人而言,却对刘璋是不太看好,甚至是丝毫没有忠心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刘璋的能力不足,对付强大的益州豪强没有办法,使得大权旁落,空有数万军队和粮饷,却不能平定益州乱局。另一方面是对刘备在荆州的表现也能看好,而且刘备也是外来者,政治上不会偏向于益州本地豪强。这样的强者接替刘璋管理益州,对于东州兵和外来士人都是很好的机会。而东州兵和外来士人被益州豪强欺负多年,自然需要有强者介入,帮助他们脱困。所以张松和法正等人从政治上更倾向于刘备夺取益州,而不是帮刘璋稳定益州局势。

    由于益州内部矛盾冲突很激烈,地方豪族和刘焉旧部对刘璋形成了很大的威胁,所以他才不得不选择引刘备入川。虽然他也知道刘备想要夺取益州,但他并没有其他选择,只能饮鸩止渴。虽然他也对刘备百般防范,但在内忧外患之下他可选的余地并不大。刘备由于有荆州方面的支持,又绕过了西川的险恶地势,这使得他的军事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有了成功夺取益州的机会。对于刘璋而言,益州丢给刘备好歹是同宗同族,可丢给地方豪强却是送羊入虎口。所以最后刘璋拱手让出成都和数万大军,没有选择与刘备同归于尽。

    可以说引刘备入川,刘璋是经过多方面考虑的。他不是性格强横,能力卓越的领导者,却也有着自己的自尊。他做不到拱手把刘氏的基业让给益州地方豪强,这对不起刘焉和汉朝皇室的列祖列宗。而且即便他交出了争权,这些豪强也不会让他活着、张鲁、曹操、孙权都是一样的。但刘备则以不赶尽杀绝为人著称,他虽然夺取益州,最终还留了刘璋一条活路。这对刘璋来说,其结局已经比败给地方豪强好很多了。从各方面的利益考量,他选择刘备而不是地方豪强,是比较正确的决定,也保存了自己的私人利益。

    单字解释: 刘 璋 明 知 刘 备 有 夺 取 益 州 的 打 算 为 什 么 仍 旧 坚 持 派 人 引 刘 备 入 川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