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刘备为何让李严驻守边境?这才是刘备比诸葛亮高明的地方

    2024.05.02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公元222年,刘备兵败夷陵,次年四月,因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病逝前急召诸葛亮来白帝城安排后事,这就是著名的“白帝城托孤”。

    托孤重臣除了诸葛亮外还有李严,当时李严被任命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镇守永安,“中都护”和周瑜的级别一样,属于大都督职位,相当于军队的总司令,内外的军队事务都由李严统领。

    同时,刘备还任命赵云为中护军,中都护和中护军的职责有一定的重叠,这么一来也无形中降低了李严的权力。

    当时益州的政治中心在成都,皇宫也在成都,军事方面的命令应该由这里发出。

    永安原名鱼复,相当于一个县,刘备夷陵失败后蜀汉实际控制的东部边境一座县城。

    此时出现了一个疑问,李严“统内外军事”,又是军队的“总司令”,为什么要驻守在边境上的一个小县城呢?

    其实,这是刘备的战略思想,也是刘备的忧虑所在,刘备临死前还把东吴当做防御对象。

    三国鼎立后,蜀汉若想统一中国,必须向曹魏和东吴决战。

    如果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出兵曹魏有两条路线,一条是由汉中向北出秦川,一条是从荆州北上宛洛,但是刘备真正看重的是荆州路线。

    自公元201年,刘备投奔刘表,到公元219年,关羽丢失荆州,先后差不多二十年间,荆州百姓还是比较拥护刘备集团的,在蜀汉集团中,荆州籍骨干也不少,如诸葛亮、黄忠、魏延等。

    关羽驻守荆州时,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吓了孙曹两家瑟瑟发抖,就连曹操都想迁都避祸。

    只可惜,荆州被东吴吕蒙偷袭,随后关羽被杀。

    刘备不顾赵云、诸葛亮等人的反对,执意要伐吴,其实,刘备的首要目的也是夺回荆州。

    另一方面,蜀汉还有地理上的优势,可顺江直下,后勤补给要比吴军方便。

    只可惜,公元222年,刘备大败于后起之秀陆逊之手,无脸回成都,只好收兵还巫。

    刘备没有回成都的消息被孙权得知,仍感到害怕,主动派出使节请求讲和,从侧面也反映出,蜀汉集团虽然打了败仗,对东吴的威胁依然存在。

    曹魏也有此想法,如果让刘备恢复到关羽时期的地理位置,出兵即可直接攻击魏国的宛洛以及都城许昌。

    从蜀汉防守来看,重点还是在东部,从地理条件来看,蜀汉的北部汉中面对的只是一个魏国,且易守难攻,从后来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来看,以及邓艾进攻蜀国时都说明了这些。

    在来看看东部,地理位置也有利于防守,但前提是先设防,如果不设防的话也是枉然。

    比如公元212年,刘备攻下绵竹,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就是率军逆江而上,很快就攻下了永安、江州、江阳等城池。

    由此可见,当时刘璋没有派大将镇守各郡县,造成郡县之间不能相互支援,这说明东部的地理位置有利,但前提是要设防才能起到防御的作用。

    曹魏和东吴无论谁进攻蜀汉,基本上都是由东向西,特别是东吴,所以唯有提前设防才能有效拒敌。

    此时,刘备让李严镇守在东部边陲,说明刘备的防御重点还是东吴并非曹魏。

    公元226年,陈到接替李严镇守永安,那么,为什么李严被调离呢?这就是刘备和诸葛亮在战略方针上的分歧。

    刘备意图是蜀汉想要统一全国,东部为进攻方向,从防御来说,东部也比北部重要,由于汉中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属于易防守但出兵困难,可做防守之地,所以西北地区只需一员大将镇守即可。

    从刘备入川来看,任命大将魏延为汉中太守,可能也是处于这方面的考虑,魏延年轻,具有名将的潜质,其目的就是让魏延长久镇守汉中。

    当年刘备还考验魏延,问:如果曹操进攻汉中怎么办?魏延说:曹操率领全国所有的军队而来,我就为您抵挡住他;如果他派大将率领十万军队而来,我将为大王消灭他们。

    从魏延的回答来看,还是以防守为主,恰恰这正是刘备所要的结果,也是刘备的战略方针。

    刘备称帝后,魏延加封为镇北将军,“镇北将军”的意思就是以防守为主。

    刘备伐吴时,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而真实目的是为了夺取荆州南部地区,这才是他伐吴第一阶段的军事目标。

    从当时的排兵布阵来看,刘备只在江南开辟战场,而江北只做防御。

    夷陵之战失败后,北部的黄权被迫投降了魏国,此时有人建议把黄权的家人抓起来,刘备没有同意,说黄权是属于“出走”而不是“投敌”,从这一点来看,刘备只把东吴当作了敌人。

    从以上分析来看,刘备具有东部进攻,北部防御的战略思想,所以托孤时,让李严这个部队总司令镇守永安就很好理解了。

    下面再看看诸葛亮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始终坚持“东和孙吴,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把曹魏当成敌人,同时与东吴建立友好关系。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此时的诸葛亮掌握了蜀汉的实际权力。

    随即派邓芝出使东吴,两国重新结好,直至诸葛亮病逝都没有和东吴发生过战争,这显然和刘备战略思想的不同。

    从诸葛亮的数次北伐来看,屯兵于汉中,战略重点在北方,以此为战略方针,这也就很好解释李严为什么从永安转移到江州了。

    公元230年,曹真欲三道向汉川,亮命严将二万人赴汉中,次年诸葛亮开始伐魏,又命李严以中都护的身份处理丞相府事务。

    至此,李严彻底离开了东部,其权利完全被剥夺,第二年被免职并流放。

    刘备在世时,纵观蜀汉国东部,一直没有大的战事,让李严镇守东部边境,刘备这样的安排是不是大材小用呢?又为何东部没有爆发大的战事呢?

    因为李严镇守永安期间,三个国家都在处理内部事务,东部偶尔出现战事基本都是魏吴之间爆发,和蜀国基本没有关系,因此也不能说刘备的战略安排不合理。

    诸葛亮数次北伐,无论是战术还是战略基本是乏善可陈,韩信暗渡陈仓,迅速平定三秦之地,成为中国古代经典战争战例,然而诸葛亮同走一条路,却没有收获像韩信一样的战果。

    纵观三国中后期,关羽在荆州之时,斩庞德,擒于禁,俘曹军数万人马,一时“威震华夏”。

    而陆逊也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

    反观诸葛亮数次北伐无果,是不是与改变刘备的战略方针有关,是不是与改变刘备托孤的安排有关呢?

    单字解释: 刘 备 为 何 让 李 严 驻 守 边 境 ? 这 才 是 刘 备 比 诸 葛 亮 高 明 的 地 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